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2021-03-26 13:12:15 字數 5087 閱讀 1179

1樓:消聲若影

1、恢巨集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型別,繁複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複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巨集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2樓:深藍色漣漪

中國文化通常被稱為 黃土文明。西方文明則被稱為 海洋文明。這些都體現了地理環境對乙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

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事, 建議你看一看有關「地理環境決定論」方面的書籍,這是乙個頗為流行的觀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特徵有哪些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1、恢巨集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型別,繁複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複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巨集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參考資料:乙個教的不錯的老師的筆記。相關參照《中國文化史》

中國的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樓:絲錐廠商**員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複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衝擊。

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

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的不斷發展需要乙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乙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乙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乙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衝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亙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

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穫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餬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

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大陸西方北方是寒冷貧瘠的荒漠,東方是大海,南方炎熱陰濕,多毒瘴蟲蛇,這種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性,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

首先這種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基本的封閉內斂的農耕文明形態,中國古代很少有朝代鼓勵商業發展,多採取重農抑商的基本政策,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這種農耕文明的基本特點,印證了中華民族求「和」的文化核心。

其次這種封閉性,決定了中國文化缺少世界眼光和海洋意識,明、清際更是海禁,閉關鎖國,中國習慣於在乙個小小的東亞做「天子」,妄自尊大,不屑於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與優點,長此以往,既失去了正確評價他人的能力,也失去了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6樓:元月初七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只談下自己淺薄的一些看法:

1、中國所處地理環境較優越。希臘大部分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不適宜糧食作物的生成,比較適合葡萄的生長。

故在此情形下,古希臘人不得不從外區域進口糧食。長此以往,古希臘商業氣氛濃厚。文化呈現明顯的冒險精神。

中化文明的發源地黃河、長江流域土壤較肥沃,加之灌溉便利,故農業較發達。食物供給相對穩定,故文化相對保守。

2、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北接氣候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西南部與印度相隔喜馬拉雅山脈。

西部多戈壁沙漠。就地理環境而言相對封閉。外來威脅主要是北方少數民族。

中化文化一直得以傳承。其他文明發源地往往遭受異族入侵嚴重。印度遭到雅利安人進攻,形成今天的種姓制度。

歷史文化對旅遊起到的作用,試述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對旅遊從業人員的作用

馬波在 現代旅遊文化 學 中指出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專是旅遊者的出 屬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11 我們研究旅遊文化不能只停留在關注旅遊文化的概念 個案 現象和問題上,要構築旅遊文化體系與旅遊文化的多元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旅遊文化在旅遊業和社...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北京。承德。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延安。就是樓上說的那24個。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城市 1982年2月,經 批准,我國二十四個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

中國歷史中的秦朝文化

說到 秦文化 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 範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 甘肅一帶。它為秦人 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乙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乙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