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顧城的《感覺》,賞析 顧城《感覺》

2021-03-24 06:18:32 字數 6667 閱讀 9997

1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詩歌的開頭部分是「灰色的」,情調低落,情緒失意,充滿了失望和頹廢的色彩。最後一段,筆鋒一轉,出現生命正處於上公升階段的人——兩個孩子,他們卻充滿了鮮紅的熱情和淡綠的未來。

2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一灰色為主色調

代表了 頹廢和絕望

表現了 作者的孤寂 和失落

但最後 卻走出了兩個孩子

鮮紅:活力、熱情

淡綠:希望、未來

賞析:顧城《感覺》

3樓:紐西蘭

這首就很好理解了,甚至不需要理解,前四句羅列,後四句總結。表達的意向大多因人而異,總的來說讀此詩心情大多是溫暖的,淡淡的快樂。以我之見,意向大約有這麼幾種:

1「天」「路」「樓」「雨」事實上講不可能是灰色的,加進去了一些主觀的心情,陰鬱的挫折等等,後又突出鮮明的顏色做結尾,說明人間之事總還是樂觀的,向上的。2「天」「路」「樓」「雨」都是客觀事物,不講人情,世事無常,而孩子,是人性的,對比突出。3人們這種動物總是在強烈的鮮明立場下辯論,灰色的世界總是笑而不語。

當然,第三種太過於發散,只是我個人意見罷了。顧城的早期詩作是不會這樣想的,到比較適合晚期顧城的想法。

4樓:匿名使用者

顧城筆下皚皚塵灰中的孩子鮮活而明快。

是瞬間的感覺。

5樓:鳳梨蛋撻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於詩的受者(即讀者),如別林斯基所說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後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對於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艾青所說的:

「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顧城的《感覺》,捕捉感覺入詩。

要讀懂這首詩,一定要破除乙個習慣的成見,即每首詩都必須要有主題。事實上,詩可以有主題,也可無主題。一種意念,一種感受(包括感覺),一種情愫,一種趣味,都可以單.

獨.織就詩。正如朱自清所說的:

「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為此他強調指出:「發現這些未發現的詩,第一步得靠敏銳的感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的底子裡去。

」顧城童年時代被十年動亂的風雨趕出文化的伊甸園,放逐到農村,與白雲、沙答案補充

灘、野花為伴。大自然的雲光水聲,洗淨了他的感覺能力,一旦發而為詩,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顧城的這首小詩,是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詩裁為兩節,每節四行,格式齊整。首節驅灰色天地撲入讀者眼簾:天、路、樓、雨是灰色的——這是鋪墊,在色彩上是欲揚先抑;第二節別見洞天,豁然開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裡,走過兩個孩子:

乙個鮮紅 乙個淡綠詩人從調色盤裡,僅擷取灰、紅、綠三種顏色,卻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多麼精彩的印象派畫景!平淡質樸、樸曝無華的語言組織成的詩的畫面,之所以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其奧秘誠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詩人把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詩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計中淹沒一切,使其它特徵處於被忽略的地位;並且把「事物的特徵給他乙個刺激,使他得到乙個強烈的印象」,這正是詩人必須持有的「獨特的感覺」。顧城成功地將這獨特的感覺銘刻在了詩內。

答案補充

世界是由顏色構成的。顧城卻獨獨拈出三種(其間「雨是灰色的」更是詩人的主觀印象),而棄其它於不顧;這些感覺是未經理性過濾的感覺,僅徘徊於感性認識的門口就被詩人敏銳地逮住,帶有強烈的直觀感。《感覺》有意迴避對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僅僅凍結感官攝取的直覺,如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所說:

「我的願望是再現我聽到的東西,這是乙個寧要感覺而放棄情節的課題」,(4)但作品卻獲得了成功。當讀者步入詩人所描繪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領略鮮紅和淡綠的明麗色調,突兀感、新鮮感、舒暢感不是象通電一樣搖撼心湖嗎? 讀者從《感覺》一詩中獲得的決非僅僅是純感官刺激。

換言之,詩人僅捕捉瞬間感覺入詩,讀者從中卻可收穫知性的認識。那從灰色天地的樊籠裡掙脫出來的鮮紅和嫩綠,不也是對亮色,抑或是對青春和力的讚美嗎?即便是「走過兩個孩子」這一細節,細細揣摸,亦有深意可究。

它表現的不正是詩人對童心的酷愛嗎!顧城是以童心為詩的生命的呵!詩的畫面彷彿告訴人們,在一片灰濛濛的天地間,「鮮紅」的孩子和「淡綠」的孩子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怎麼理解賞析顧城的詩《感覺》?

6樓:music星辰

原文:感 覺

顧城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乙個鮮紅

乙個淡綠

賞析:詩可以是乙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

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

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2023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2023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2023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2023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乙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表達》

7樓:雷雪然

是要表達一種單純和童真。

題目為表達,第一段是說童心,第二段是要表達出一種語言的單純,

如果根據傷痕文學來推斷第三段應該是表達受過創傷的這一代人很瘦弱,希望他們能夠以單純美好的心去看待世界吧。

8樓:誰道是尋常

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的苦悶和憂鬱

9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渴望回到純粹、簡單、一切都如初生般美好的世界。

他以為這樣的世界很久以前是存在的,可是他不知道一切緣由不是世界變了,而是自己明白了。

求賞析顧城的《祭》

10樓:中國打標機網

標準答案:

從創作的角度來講,不同的時代具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從欣賞的角度上來講,不同的時代具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

顧城的這首《祭》飽醮著著沉重的憂傷,在詩中,主人公把一段刻骨銘心卻又無法成就的愛,選擇用一種最痛苦的方式去告別。

誓言這一意象,說明這份愛具有一定的深度,用「刻」字來進一步強化愛的深度,近於刻骨銘心;蠟燭這一意象,雖然是短暫的,但它卻給主人公帶來了短暫的光明,蠟燭的淚水正是主人公心底的淚水,蠟燭的芯火,正是主人公被痛苦所剪熬的燃燒的心;最後的滅絕,是一種在絕望中死去的感覺,只有經歷痛苦的失戀的人才能夠體味地出,被風吹散說明有一種強大的外在的力量阻斷了這份愛,主人公在這種強大的阻力面前,顯得脆弱和無能為力。

總體來說,這首詩非常寫實,是主人公無奈地將美的東西親自撕碎給大家看,並默默地承受其中的痛苦,具有著悲劇式的美學色彩。

11樓:匿名使用者

《祭》 顧城

我把你的誓言

把愛 刻在蠟燭上

看它怎樣

被淚水淹沒

被心火燒完

看到最後一念

怎樣滅絕

怎樣被風吹散

2023年6月

賞析:《祭》是顧城2023年的作品,那時候80後才剛出生,而他這首詩表達的對愛的頹廢傷感,我想在那個時代是很少的。所以詩歌是一種可以跨時代臨架於歷史之上的藝術,它可以存在於每個人的骨子裡永不腐爛。

真正的詩人永遠是大地的孩子。非主流只是一群飄起來的孩子,找不到方向,不斷迷失而已。

這首詩歌,其中含有許多非主流感情元素,也就是傷感頹廢的基調,加之以一些深沉的詞句。

「把你的誓言/把愛/刻在蠟燭上」,誓言、愛是非主流常掛嘴邊的,刻在蠟燭上,使這種無形的感情有形,營造非主流典型的黑白色調。

「看它怎樣/被淚水淹沒/被心火燒完」,絕對頹廢,看著愛和誓言破滅,淚水肆意,心已成火,化為灰燼。

「看那最後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眼睜睜看著最後一瞬,滅絕,憂傷,掙扎。但卻毫不顯現,個性淡然地看它被風吹散。

所以這詩有非主流的元素,但它是詩,是一首好詩,不是非主流。

顧城的《一代人》賞析

12樓:白羊她的貓

顧城的《一代人》賞析: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正是因為這樣,使得這一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

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裡,眼睛是唯一的明燈。

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徵。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

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這反思是沉重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13樓:浮生那些年

《一代人》是朦朧派詩人顧城於2023年在北京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流傳較廣。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託了一代人的理想與志向——歷經「黑夜」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顧城的《感覺》賞析?

14樓:唯愛唐七

讀顧城的朦

朧詩,讀的就是感覺,它穿透歷史所有的朦朧,模糊,點激在我們的心靈,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厚重而無奈卻又熱情向前的感觸,這是詩人獨特的感覺的偉力,它們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

感覺總是朦朧,總是飄忽不定,這不接受思考的描繪,更不受理性的統轄。而感覺一旦與由思維導致的理性發生聯絡,便會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畫家心中的願望,幻想,衝動等在畫筆錯落有致的塗描中,化作了動人的色彩效果。

讀顧城的《感覺》,你不難發現:感覺與色彩的關係,即由感覺到色彩形相,他歷經了乙份沉痛的生命思考,這份思考,是詩人所要向世人傾訴的。

灰色,本代表憂傷、悲悽、悶鬱等情愫,詩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間光明背後的汙濁,美飾背後的醜陋,事實背後的真相,使他覺著壓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沒有鋪設丁點亮色,詩人怎能忍受得了這層層架設的「灰色」,我們希望詩人多少給我們一點明麗的色彩,以滿足我們視覺「色慾」的樂趣。

讀下來,發現,詩人似乎明白讀者對於行行「灰色」的詩行實在枯燥的心理感應,敷衍般地給了我們一絲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兩個孩子/乙個紅的/乙個淡綠」。

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紅色的孩子,綠色的孩子,終於「活潑嬉笑著」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總是被視作純潔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徵,他們「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現,給人眼前一亮的「生命與活力與新生與希望」,但是,他們將走向**呢?

沒有天國在他們的前方,他們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著灰色的路,迎著灰色的雨,走進灰色的樓。人間沒有天國可以使他們的紅色和綠色永恆不變,他們必然走向別一種色彩,不是絕對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紅或綠。

紅色+淡綠色=灰色。我們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詩人總喜歡打破世人的夢。「兩個孩子」——生命的象徵——最後還是走進了灰色。

走向憂傷,這是詩人的預設,是詩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後的乙個預設:生命的始與終是灰色的,是憂傷的。

紅色,綠色,不過是灰色的派生,《感覺》無疑以拂逆我們的心情來獲取表達上的張力,它於無決中打破了我們美好的願望:明天會更好,生命應該是明麗的,陽光的。

不錯,人的生命,其終始是灰色的,有著極度消極的傾向,它在灰朦之中誕生,又將在灰朦的路途中趲行,且一路苦辛,最後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夠以陽光明麗態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墳,正如叔本華的告誡:「因為痛苦,我們才去生活,」也因為黑暗,人們才有尋找光明的心。

畢竟那個過程是紅色或者綠色的,正如《感覺》裡的小孩,他們是以紅色或綠色在行走,這樣,起始與終結是灰色,又何必計究得太過,因為生命的過程可以陽光明麗的。

擴充套件資料:

《感覺》是中國當代詩人顧城在2023年所做的小詩六首中的第五首。

感覺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乙個鮮紅

乙個淡綠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2023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

2023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

2023年重訪歐美,202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求幾首顧城的詩,求幾首顧城詩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避免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一代人 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世界和我 第八個早晨 你應該是一場夢,我應該是一陣風。你和我 手我是有的 就是不知如何碰你 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 作者 顧城 19...

顧城與北島海子詩歌的對比,顧城與北島海子詩歌的對比

海子並不在朦朧詩人之列,他們的詩不一樣,海子的詩並不是以矇朧為特點的,但是作為詩人,他們有同樣的思想經歷,而且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具有同樣的先鋒性,所以,我更願意把他和朦朧詩人比較起來看。海子和舒婷北島顧城他們不一樣的,首先是成長經歷,朦朧詩人們都是經歷了文革中的輟學 下鄉 回城這個過程,他們是城市的孩...

顧城的《遠和近》解讀顧城《遠與近》內容與理解

遠和近 顧城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 你 我 雲 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 我 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顧城 鑑賞一 遠和近 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