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理學」?它包括哪些內容?還有「經世致用」和「格物致之」分別是什麼意思啊

2021-03-23 08:28:45 字數 3705 閱讀 7338

1樓:匿名使用者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援。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越。

經世致用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徵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乙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2樓:古今漢語教育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一種崇尚理性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

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

經世致用,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

格物致知,指窮究事物的道理,進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3樓:藍藜蔚雪

理學,又稱道學。是諸子哲學的兼納融合形式,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天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又名為程朱理學。理學是融合儒、釋、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

(理學的出現,承擔了重建儒學價值體系的職能,通過對理論挑戰和現實問題的創造性回應,古典儒學通過理學而得以復興。可以說,宋明理學對漢代以後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乙個新的反省,並通過這種反省致力於儒學的復興。理學直接承繼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時理學思想體系也有選擇性的吸收揚棄了道家、玄學、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

理學能夠在宋以後獲得這樣的發展,正是因為它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營養。)

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

①本體論問題, 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

②心性論問題, 即人性的**和心、性、情的關係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

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係,而心是「主宰」。

③認識論問題 , 即認識的**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 。

格物致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乙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解釋】:1.格:推究;致:求得。**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經世致用: 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

他們認為學習、徵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經世致用思想的內涵:《辭源》中對「經世」的解釋為:

治理世事;另外,對「經濟」的解釋為:經國濟民;「致用」為:盡其所用。

《辭海》的解釋為:明清之際主張學問有益於國家的學術思潮。由此可以給經世致用下乙個定義:

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並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求功利、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4樓:匿名使用者

理學: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

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

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什麼是「經世致用」?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由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徵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

什麼是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 中國 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

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鄭玄 注:

「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噁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朱子語類》卷十四:

「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清 顏元 《四書正誤·大學》:「 李植秀 問『格物致知』。

予曰:『知無體,以物為體……故曰:手格其物,而後知至。

』」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發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5樓:你叫我小寶兒

別研究了,理學是他媽朱熹那矮子瞎整出來的,誤了多少人?傳聞宋朝羸弱都是這矮子理學害的。不用研究了。

所謂格物窮理,就是對著某種東西或者事物一陣昏天黑地的想象,並不動手親自去剖析研究。

什麼是人格權?它包括哪些內容,什麼是人格權?它包括哪些具體權利?

人格權是社會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種基礎性權利。現代世界各國憲法均將人格權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民法 中也有特別人格權或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同時,根據各種人權國際公約和人權法學理論,人格權也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儘管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確認和保護人格權的重要性,但對其性質仍...

心理學包括什麼,心理學分類包括哪些?

微言悚聽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其研究涉及知覺 認知 情緒 思維 人格 行為習慣 人際關係 社會關係,人工智慧,iq,性格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 家庭 教育 健康 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

債券融資包括哪些內容?什麼是債券融資

債券融資與 融資一樣,同屬於直接融資,而信貸融資則屬於間接融資。在直接融資中,需要資金的部門直接到市場上融資,借貸雙方存在直接的對應關係。而在間接融資中,借貸活動必須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進行,由銀行向社會吸收存款,再貸放給需要資金的部門。債券融資是企業一種重要的籌資方式,其籌資範圍很廣,由此可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