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變的趨勢並以史實說明

2021-03-22 12:24:36 字數 5464 閱讀 8652

1樓:1097012031田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階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

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乙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

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定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

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鑑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

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型的體現,有利於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定監察機構的目的:**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

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原本代表**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定期到**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

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二、保證**對地方的管理,加強**集權。

[課堂小結]

從秦漢至元統治制度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這樣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強了封建**集權,維護了封建國家統一;弊端則是地方沒有自治權,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

概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趨勢

2樓:我9是神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階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

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乙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

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定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

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鑑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

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型的體現,有利於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定監察機構的目的:**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

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原本代表**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定期到**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

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二、保證**對地方的管理,加強**集權。

[課堂小結]

從秦漢至元統治制度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這樣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強了封建**集權,維護了封建國家統一;弊端則是地方沒有自治權,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

離職管理制度原則,公司行政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條 目的 為維護公司合法行使用工權,保障公司員工的合法權益 規範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員工的離職管理,制訂本制度。第二條 適用範圍 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第三條 離職種類 一 試用期內終止勞動合同的離職 以下簡稱試用期內離職 指員工在試用期內,公司或員工個人因正當理由提出終止勞動合同關係。二 勞動合同...

公司管理制度包含哪些方面公司行政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管理制度包括 1 考勤制度 2 部門崗位責任制 如行政部崗位責任制 3 具體崗位責任制 如出納員崗位責任制 4 獎懲制度 5 晨會制度 6 週會制度 7 績效考核制度 等等。公司日常管理制度包括 現企業管理制度的四個主要管理物件 人 財 物 資訊,後三者都需要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為的主體。因此,人...

我國職工參與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哪些

1 有利於擴大職工民主參與,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國有企業的職工既是國家的主人,也是企業的主人。職工知廠情,是職工民主參與和民主管理的前提條件。實踐證明,廠務公開既有利於職工民主參與和民主管理權利的落實,又有利於科學管理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實現管理的科學化 民主化 2 有利於加強職工民主監督,推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