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地位

2021-03-22 07:12:53 字數 5576 閱讀 7712

1樓:life大林子

首先,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現在黃河流域,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之所以在黃河流域出現如此多的文明,是因為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較長江流域優越。

其次,第乙個統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領是黃河流域的黃帝,之後建立第乙個奴隸制國家的也是黃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國以後歷代皇帝選國都看重的都是黃河流域富饒肥沃的土地,在那時,黃河流域並不像現在這樣需要經常修築防禦大堤。所以黃河流域在中國大部分歷史程序中都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經濟發明創造及思想體系都是**於黃河流域。

黃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塹式構造盆地,經黃土堆積與河流沖積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是晉陝兩省的富庶地區。

擴充套件資料

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樑,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

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

西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乙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2樓:匿名使用者

和長江一樣,黃河也有獨特的界河性質,黃河兩岸的人民維持統一,大家太平,如果上下游被分割碎裂,不相統屬,難免戰亂。

黃河水量遠遜長江,但畢竟是北方非常突出的第一大河,養育人民的母親河功勞巨大。尤其是遠古時代,人們不善於在江南水鄉搞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黃河包圍下的中原地區更是大糧倉,文明長期佔據最發達的地位,並由此向南方和周邊擴散。

後來農業中心逐漸南移,湖廣足,天下熟,但吊軌的是,直到解放戰爭,依然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在歷史上,似乎中原王朝易於駕馭全國,而南方小朝廷往往永世偏安,金陵王氣很難籠罩北方。大概北方的地理通達程度大於南方,有人就問宋朝為何不守玉關,我們知道玉門關是河西走廊的關隘,通達新疆,領土邊界不達西北,焉能守之。所以偏安南方的政權,不但對付不了多糧而發達的中原地區,更控制不了西部大片領土,很難真正的實現統一?

3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徑流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

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幹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於600公釐,年徑流深100~200公釐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流域北部,經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小於300公釐,年徑流深在10公釐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

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公釐,年徑流深只有25~50公釐,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區。

因受季風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性變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氾濫成災,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幹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徑流量只佔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乙立方公尺,最大年徑流可達938.66億立方公尺(2023年7月~2023年6月),最小年徑流僅273.52億立方公尺(2023年7月~2023年6月),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3.

4。黃河支流各站的徑流年際變幅比幹流還要大,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一般為5~12,乾旱地區的中小支流甚至高達20以上。

黃河幹流龍門以上各站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為0.22~0.23,龍門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門峽、花園口兩站的cv值分別為0.

23和0.24。黃河較大支流的cv值較高,一般為0.

4~0.5。

從多年的實測資料來分析,黃河流域年徑流還存在連續枯水段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長時段連續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黃河對中國的重要性 5

4樓:匿名使用者

1、黃河展示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2、黃河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根」.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

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3、黃河文化是我們名族驕傲

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樑,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乙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5樓:貞觀之風

黃河是中華民族之根,對中國非常重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黃河承載著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澱和人文精神,黃河所凝聚著的「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公尺。

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

6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1、黃河是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

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

周定王五年(西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2023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2023年至2023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

2023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游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

2、黃河展示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3、黃河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根」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

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4、黃河文化是我們名族驕傲

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樑,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乙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南亞的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東接東南亞,西北部與西亞相鄰,是印度洋東 西航運的必經之地。從海路上扼守東亞 東南亞進入西亞 北非 歐洲的要衝 南亞大部分處在低緯度,即北緯30 到赤道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南亞的中部 南亞三面環海,北面橫貫喜馬拉雅山脈。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 馬爾地夫 巴基斯坦 印度 孟加...

西歐日德蘭半道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位於丹麥 是丹麥的大部分 在歷史上,它曾經是乙個重要地區,是歐洲的十字路口。作為人口遷徙的走廊地帶的 和早期 通道,它在政治與軍事上都曾是必爭之地。北歐一半島,構成丹麥王國的大陸部分。日德蘭半島,面積約25,485平方公里。西和北為北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峽。東為卡特加特 kattegat 海峽和小貝爾特...

南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南海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南海與南海諸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熱帶自然風光十分綺麗,資源蘊藏量巨大,是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海位於北緯23 37 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抵北回歸線,南跨赤道進入南半球,南北跨緯度26 47 位於印尼的南蘇門達臘和加里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廣東 廣西 福建,香港和澳門,東北至台灣島,東至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