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中,擬態環境的含義以及其重要性?在傳播活動中的作用

2021-03-20 02:26:31 字數 3381 閱讀 8546

1樓:我愛浪子

擬態環境

李普曼關於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與效果俄乙個重要概念, 擬態環境,即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資訊環境.李普曼認為,人必須根據對環境的認識和判斷來調節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在傳統社會裡,由於環境比較狹小,人們與周圍事物保持著的經驗性接觸,所以這種認識和判 斷大多是根據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現代,由於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化和複雜化,現代人 困於活動範圍, 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 不可能對於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事物都 保持經驗性接觸. 對超出自己的物理視界以外的事物, 人們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去了解. 因此, 人的認識和判斷(頭腦中關於外部世界的圖象)已不再是對客觀環境的反映,而成了對傳媒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映. 」擬態環境」是傳播媒介通過新聞和資訊的選擇, 加工和報道活動來形成的, 而傳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 因而」擬態環境」並不是客觀環境 的再現, 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環境」. 」擬態環境」概念不僅指出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巨大社會影響,而且揭示了現代環境的雙重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李普曼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和新聞工作者,他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擬態環境」 和「刻版成見」 。李普曼認為:

擬態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資訊環境,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資訊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

擬態環境不能簡單地等同客觀環境本身,而是環境的再現;主要是通過非人際關係向社會提示的環境;當某類資訊的傳播達到一定規模時便形成該時期和該社會資訊環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資訊環境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是制約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

大眾傳播所提示的資訊環境雖然與現實環境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由於人們是根據媒介提供的資訊來認識環境和採取環境適應行動的,這些行動作用於現實環境,便使得現實環境越來越帶有了「擬態環境」的特點,以至於人們已經很難在兩者之間作出明確的區分。

擬態環境 社會意義

3樓:卡丁_寶寶

首先是為人們提供了決策依據,但是由於它不是對客觀存在的完全複製,所以,它具有與生俱來的片面性和不穩定性,又常常會制約人們的認知程度和判斷的準確度。

因此,它既不可或缺,又不可完全依賴。

哪位學者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

4樓:匿名使用者

李普曼所謂「擬態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資訊環境,也有學者稱之為」似而非環境「。」擬態環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象徵性事件或資訊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扥環境。然而,由於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

李普曼指出:」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乙個共同的因素,這就是在人與他的環境之間插入了乙個擬態環境,他的行為是對待擬態環境的反應。但是,正因為這種反應是實際的行為,所以他的結果並不作用於刺激引發了行為的擬態環境,而是作用於行為實際發生的現實環境。」

5樓:匿名使用者

李普曼。

擬態環境,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資訊環境,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資訊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

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兩個環境(擬態環境、現實環境)分析電影《大事件》

6樓:匿名使用者

影片開始7分鐘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所操控。

《大事件》是從**拍到警察舉手投降的**,引發了市民的警察辦事能力的懷疑。在這裡,影片就肯定了**對民眾的控制能力。後來,**也通過**來演戲,這就讓命中懷疑了**的真實性和透明度。

所謂的傳媒報道其實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戲。在當地社會,**的作用無孔不入,他們的誘導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絕不能被低估。可以這麼極端的說,從來沒有什麼戰爭,有的只是**對戰爭歪曲的報道甚至虛構的一種幻像。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加工和、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將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這就容易讓民眾產生一種假象,認為在這種「客觀」的環境裡發生的事件也是真實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製造乙個擬態環境,從而改變民眾對**的態度,然而沒想到的是**也同時被匪徒利用了,雙方角力,各自利用**給自己帶來的利處,匪徒把**精心打造的擬態環境破壞了,擬態環境沒有了,民眾也就從虛擬中走了出來,又開始對警察產生懷疑態度,這是**沒想到的,他們忽視了一點,擬態環境的加工和選擇是不公開的,如果這一點被另一方所牽制,那麼這個擬態環境是形成不了的,**對資訊的加工和選擇,被匪徒利用了,**精心設定的虛擬環境被破壞了,民眾也開始覺醒。

然而不得不說到的還有影片中重要的乙個人物,陳慧琳飾演的方潔霞,她不僅僅是這個虛擬環境的製造者,也是對整個資訊加工、篩選的的把關人。她站在**的立場上決定了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必須剪掉,她就是把關人。傳播者不可避免的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視角上,對資訊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資訊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就是把關。

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是把關人。影片中的方潔霞正是這樣的乙個人,把來自各處的新聞匯集後,把對於**不利的新聞報道剪掉,只對**公開一些有利於挽回**顏面的新聞報道,這就把她作為乙個把關人的位置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當然,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像方潔霞這樣的把關人並不少在,事實上,在整個社會範圍的資訊大迴圈中,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充當著把關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扮演把關人的角色。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儘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資訊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資訊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

《大事件》這部影片開始7分鐘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所操控。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儘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資訊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資訊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喲 比我積極 我還打算問乙個..這些答案都是重複的 自己寫咯

《傳播學教程》此書重點?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的重點有哪些?

網路時代的擬態環境與大眾媒介時代的擬態環境相比,有何特點

施拉姆的《傳播學概論》還能買到嗎

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者 定購影印版,不貴的,才20多塊 加分 施拉姆的 傳播學概論 的原名及出版情況 本書原名 media munication and human 中文直譯為 男人 女人 訊息和媒介 人類傳播概論 是威爾伯 施拉姆對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 人 訊息和媒介 人類傳播一瞥...

郭慶光的傳播學概論和傳播學教程是一本書嗎

郭慶光沒有出過傳播學概論 那是 有些學校 參考書目搞錯啦,很多學校的參專考書目版本和名字都會出現屬小錯誤傳播學教程 1999版的 呵呵,零二七書坊 新聞傳播考研,每個學校都有湖南大學 的 參考書也是這樣 新聞事業經營管理 只有1999,而他們出的是2004 不是一本書,概論是施拉姆寫的,值得一讀哦,...

傳播學有哪些著名的理論,傳播學有什麼理論?

1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 子彈論 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複雜的互動作用下形成。2 傳播流 傳播流 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