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影響土地分配的因素

2021-03-08 14:49:10 字數 5058 閱讀 9944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概述:生產力的發展遲早會引起起生產關係的變化,在這裡應注意:

(1)在封建社會中,所有制關係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產關係的重點)。

(2)產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賦稅、搖役、兵役、地組等。

(3)人們生產中的地位主要是階級關係.

本專題概況(土地所有制形式)

農業是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土地是我國古代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是構成封建生產關係和一切經濟關係的基礎。在中國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為三個階段:

原始社會: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

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際是國王所有,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一、奴隸社會土地所有制

1、 性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它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

2、興衰:

它始於商朝,完備推廣於西周,春秋後期逐漸瓦解。

3、內容(權利與義務):

土地所有權屬於國王,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並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

4、特點

5、瓦解原因

春秋後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制度確立起來

二、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戰國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標誌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剝削農民。這種制度是我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型別: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

1、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佔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與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主義**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但由於經濟力量薄弱,往往被兼併。

2、國有土地是封建**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會整個過程中不佔主導地位,一般作為農民個體土地所有制出現危機時的後備補充。

3、地主土地所有制佔支配地位,是封建產生關係的基礎,它的發展導致土地兼併。如西漢後期的土地兼併,東漢豪強地主占有大量肥田沃土,唐後期土地兼併,明後期土地兼併。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地主階級正是憑藉對土地的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於他們。這種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對於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後。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製(新)、屯田制(三國)、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種形式:

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的勢力也會日漸惡性膨脹,土地兼併就隨之加劇。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農民揭竿起義,以求生存。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增加財政收入,採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併,保證農民獲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這有利於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併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1)王田製(如王莽時實行):

·性質:

形式上表面上似乎是奴隸制階段井田制的恢復,但性質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

·目的:

是托古改制、限制兼併,緩和階級矛盾,

·內容:

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規定一家不滿8個男子,佔田不准超過900畝,多佔的要分給族人或鄉里;沒有土地的農民按一夫一婦100畝的標準分給。

·結果:

王莽企圖以此抑制地主官僚的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於遭到貴族官僚的反對而廢除了。

(2) 屯田制:

·起源:

屯田古已有之,漢代實行過,當時主要是為了戍邊和保證軍需。

·推**況:

不少朝代都實行過,如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實行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農民背井離鄉,土地荒蕪,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推行屯田。後來,魏、蜀、吳也都實行屯田。

·基本特點和具體做法:

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

含有兵農合一成分

·方式:

這是**或統治者組織的農民或軍隊的開荒種地。屯田有軍屯、民屯。軍屯:

由士兵屯墾;民屯則招募流亡農民進行屯墾;屯田農民要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設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別不同情況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穫物,但他們不再負擔兵役。

·作用:

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證了軍糧**,為統一北方提供了物質條件。

(3)均田制:

·實**況:

均田制是我國古代影響很大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始於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鑑、吸取,其影響深遠。

·背景:

這兩種形式,往往是在經歷了一場戰亂和社會動盪之後,國家控制了大量無主土地的情況下實行。

·目的:

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徵發。

·前提條件:

**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和勞動力,**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實行這種制度不觸及貴族地主利益,農民對國家承擔租賦徭役,貴族地主無此負擔。

·內容:

a、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b、土地不得買賣;——對土地兼併有所限制。

c、官吏得給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d、農民對封建國家的租、調、役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開始向**領種土地,到了不能勞動或者身死時,再把土地還給**。土地有兩種,無主的荒地稱露田,按規定還給**,不能買賣。

已經耕種過的土地稱桑田,按規定不必還給**,可以買賣。**規定,一夫一婦要向國家納租粟二石,納調帛一匹,產麻的地方納布一匹(不交帛)。此外,農民還要向**承擔一定的徭役雜調。

·作用:

授田時,既不觸動地主的土地,又能使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徵發;

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較完備)

·瓦解原因:

唐後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沒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則無法繼續實行。

(4)清前期的「更名田」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佔主要地位,但人數眾多,春秋時期,一部分奴隸和平民以及沒落貴族自己墾種的這部分土地,使他們成為小塊土地所有者,成為一家一戶的自耕農。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存在這種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對封建生產關係內容的重要補充,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主義**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在封建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主不斷兼併農民的土地,使這種土地所有制不斷破產。

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認識:古代土地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實質

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併是最大特徵:

a:土地兼併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階級力量增加的表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封建社會無法克服的經濟現象;

b:當土地兼併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兩種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採取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使兼併得到一定的緩和,二是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建立初期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運用政權力量對土地占有狀況進行整體。

a:調整的原因: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導致地主階級矛盾激化,封建統治的危機爆發,廣大農民為反抗壓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封建國家由於統治力量削弱,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迅速消滅。

b:調整的基本點:一是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和財政收入;二是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

三、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舊中國的廣大農村,絕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農村人口總數1%的地主富農手中。這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關係,給廣大農民造成極痛苦,阻礙著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改革。因此,土地問題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項基本問題,變革土地制度,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重要標準。

(1)民主革命時期各階級的土地政策

a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大朝畝田制度》,核心內容就是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

b 資產階級革命派 :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綱領中,「民主」的含義就是平均地權,但未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勝利後,國家用「核定地價」的辦法實現土地國有,最後達到「國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 :中國共產黨制定土地政策的乙個主要內容就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如2023年的土地政策,2023年的《中國土地大綱》,202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是個例外。由於終日****尖銳,當時採取「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抗日。

(2)建國後農村經濟落後的四次調整

a 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力的發闢了道路

b 第二次: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核心內容:把土地等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

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c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黨的主要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結果:嚴懲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d 第四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原因:***總結了合作化的經驗教訓,作出正確的決策

核心內容:堅持土地國有制,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去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如何看待中國的封建制度,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

封建制度在中國一定的歷史時期是適應當時的時代發展 但是他有侷限性 這就導致了它隨著歷史的發展也注定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 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出封建制度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的真理,經歷了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使得...

中國封建法律思想的特點有哪些,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特點

1.強調階級性 刑不上士大夫,禮不下庶人。2.強調禮教 導之以政,齊之之禮。3.民刑事不分 均而縣官斷案。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特點 特點 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崇尚以德化人 依據等級 尊卑適用法律 民刑合一 以法家思想為其本質,用重刑 中國封建倫理思想有哪些特點 各種維護和體現宗 理的法律原則紛紛設立。成...

中國古代封建軍事思想產生的重要標準

最核心的軍事思想就是 孫子兵法 中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是整個國家發展的足夠強大,讓國家處於不敗之地,其他國家根本不敢打你的主意 其次是實力較強,但還不足以處於不敗之地,這個時候適用於合縱連橫,用外交手段來謀求和平穩定 最差勁的就是窮兵黷武,消耗國力,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