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是怎麼看天氣的

2021-03-08 14:00:11 字數 5320 閱讀 9998

1樓:浦上青楓一寂

收集資料

最傳統的資料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濕度等資料。世界氣象組織協調這些資料採集的時間,並制定標準。這些測量分每小時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時一次(synop)。

氣象衛星的資料越來越重要。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資料。它們的可見光**可以幫助氣象學家來檢視雲的發展。

它們的紅外線資料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通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不過由於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解析度還不夠好,因此地面資料依然非常重要。

資料同化

在資料同化的過程中被採集的資料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氣象分析。其結大氣狀態的最好估計,它是乙個三維的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表示。

資料天氣

按照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

輸出處理

模型計算的原始輸出一般要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成為天氣預報。這些處理包括使用統計學的原理來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參考其它模型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重要工具

天氣預報的重要工具是天氣圖。天氣圖主要分地面和高空兩種。天氣圖上密密麻麻地填滿了各式各樣的天氣符號,這些符號都是根據各地傳來的氣象電碼翻譯後填寫的。

每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天氣。

表示雲狀的符號,有卷雲、卷積雲、卷層雲、高積雲、雨層雲和積雨雲等等。

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有:雷暴、龍捲、大霧、連續性大雨、小雪和小陣雨等等。

此外,還有表示風向風速、雲量及氣壓變化的符號。

所有這些符號都按統一規定的格式填寫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這樣,就可以把廣大地區在同一時間觀測到的氣象要素如風、溫度、濕度、氣壓、雲以及陰、晴、雨、雪等統統填在一張天氣圖上。從而構成一張張代表不同時刻的天氣圖。

有了這些天氣圖,預報人員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加工,並將分析結果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和符號表示出來。

地面天氣圖的分析內容包括:圈畫出各地重要的天氣現象(如降水、大風、雪暴等)的區域範圍,畫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所在位置,繪製全圖等壓線,標出低壓、高壓中心及強度。經過這一分析,就可從圖中清晰地看出當時的氣壓形勢:

**是高壓,**是低壓,冷暖空氣的交鋒地帶在**。

高空天氣圖上填寫的氣象要素是同一等壓面上各點的高度,因而分析繪製的是相隔一定數值的等高線。等高線畫好後,就能看出當時高空的氣壓形勢:**是低壓槽,**是高壓脊。

然後再畫出等溫線,標出冷暖中心。從冷暖中心與低壓槽、高壓脊的配置情況,預報人員就可對未來的氣壓形勢作出大致的判斷。

隨著氣象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氣象台已經使用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及電子計算機等先進的探測工具和預報手段來提高氣象預報的水平,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據報道,自2023年以來,發生在全世界熱帶海洋上的颱風,幾乎沒有一次逃過氣象衛星的「眼睛」。衛星雲圖對於監視和早期發現大型風暴、強烈的災害性天氣都有顯著效用。

2樓:魔箭公主

應該是看乙個星星吧!我記得是這樣的!?

求好評!!

現在有天氣預報,古人是如何看天氣的?

3樓:讚讚威

在夏商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需求,讓天氣預報成為剛需。不過,當時沒有氣象科學,人們光靠抬頭看天和占卜來觀測和預報天氣。當然,預報準確率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了古人們的看天經驗。《詩經》中《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雱,雨雪盛大;喈,風疾。霏,雨雪紛飛。

意思是說寒冷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

經驗是古人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遠在漢代,就已經有利用琴弦感應濕度的原理**晴雨的事例了。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也說:

如果質量很好的幹潔弦線忽然自動變鬆寬了,那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他還談到,琴瑟的弦線所產生的音調如果調不好,也預兆有陰雨天氣,這也是合乎科學道理的。

時光悠悠過了幾千年,天氣預報並沒有成為一門系統性的實證科學,但是人們對天氣現象的認識在深入。其間,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公元2023年某一縣城發生龍捲風的情況,是東亞關於龍捲風方面的最早記錄,他闡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記載了「球形閃電」。《夢溪筆談》也記錄了沈括成功預報降雨的個例。

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了古人對天氣認識的加深,他在航行中開始主動利用風能。

時光回溯到三百多年前,我國才出現了連續的氣象記錄和專門從事氣象工作的部門——「欽天監」。欽天監設立於清康熙十六年,即2023年,類似現在的**氣象部門。他們統一製作了測雨器,並且令直隸地區(相當於今天的省),逐日記錄晴雨,觀測雨、雪、風、雷等天氣現象。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地面氣象觀測網。靠這個觀測網,京都(即北京)積累了從清雍正二年(2023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2023年),連續180年的觀測記錄——《晴雨錄》。這成為中國現存盤案中,年代連續最長的雨量觀測資料,可以說是中國氣象走向定量化的乙個標誌。

依靠連續科學的觀測記錄,天氣預報終於有希望走出蒙昧的舊時代,向現代化邁出了一小步。

4樓:天天天藍

古人看雲識天氣。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

1、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鉤鉤雲氣象上叫做鉤卷雲,它一般出現在暖鋒面和低壓的前面,鉤卷雲出現,說明暖鋒面或低壓即將到來,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後或冬季出現的鉤鉤雲,則會連續出現晴天或霜凍,所以又有「鉤鉤雲消散,晴天多乾旱」,「冬鉤雲,曬起塵」的諺語。

2、炮台雲,雨淋淋:

炮台雲指堡狀高積雲或堡狀層積雲,多出現在低壓槽前,表示空氣不穩定,一般隔8—10小時左右有雷雨降臨。

3、雲交雲,雨淋淋:

雲交雲指上下雲層移動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說雲所處高度的風向不一致,常發生在鋒面或低壓附近,所以預示有雨,有時雲與地面風向相反,則有「逆風行雲,天要變」的說法。

4、**過河,大雨滂沱:

**指雨層雲下的碎雨雲,出現這種雲,表明雨層雲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將來臨。有時碎雨雲被大風吹到晴天無雲的地方,夜間便看到有像**的雲飄過「銀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

這裡所指的雲,是低壓區里的低雲。低壓是自西向東的(實際上往往是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雲往西,說明該地處於低壓前部,本地將因低壓移來而降雨;雲往東,說明低壓已經移過本地,本地處於低壓後部,天氣即將轉晴,轉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陣風。

6、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灰布雲指雨層雲,大多由高層雲降低加厚蛻變而成,範圍很大、很厚,雲中水汽充足,常產生連續性降水。

7、雲往東,車馬通; 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根據雲的移動方向來**陰晴,雲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雲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雲的移動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向。這一諺語說明的是雲在低壓內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

它適用於密布全天、低而移動較快的雲。

8、棉花雲,雨快臨:

棉花雲指絮狀高積雲,出現這種雲表明中層大氣層很不穩定,如果空氣中水汽充足並有上公升運動,就會形成積雨雲,將有雷雨降臨。

9、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

指陰雨天時,西北方向雲層裂開,露出一塊藍天,稱「天開鎖」。這說明本地已處在陰雨天氣系統後部,隨著陰雨系統東移,本地將雨止雲消,天氣轉好。

10、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陽落山時,西方地平線下公升起一朵城牆似的烏雲接住太陽,說明烏雲東移,西邊陰雨天氣正在移來,將要下雨。一般來說,如接中云,則當夜有雨;如接高雲,則第二天有雨。但如西邊的烏雲呈條塊狀或斷開,或本地原來就多雲,那就不是未來有雨的徵兆了。

5樓:

1.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曰:

「上天同雲,雨雪雰雰。」古人還根據雲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雲」和「炮車雲」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雲體。

2.在唐代有關民間天氣經驗的書籍中,最有名的是黃子發的《相雨書》。這本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經驗,有些至今還很有價值。

例如書中說:雲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現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時,也須判斷是否有雹雲。

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雲絲,雲邊呈土黃色。可見,對可能下冰雹的雲的顏色,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3.古代科學家對雲雨形成機制有論述,古代詩人還知道雲中含水的常識——「縱使清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同時似乎也清楚雲雨轉換之道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只是古人對雲的認識,大體還處於直觀的感性階段。

晉人張協在《雜詩十首》中寫道:「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用現代氣象觀測學的眼光看,這種似湧菸生密雨的騰雲顯然就是碎雨雲。

它高度低、移動快,上有蔽光雲層,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就形似湧煙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現在也是能通過很多方式識別天氣的,有些方法甚至比天氣預報還準,古人也是意識到了這種方法,從而有了一套古人的**方法,實際上這些方法至今也適用。

首先,就是通過一些生物的反應來**。正如**所提,如蜻蜓,螞蟻,蚯蚓等,可對一些氣象資訊(空氣濕度,風力,風向,氣壓等)有明顯反應,因此它們會及早做出反應,而人們可以從它們的反應中得到資訊,知道什麼時候下雨。

其次,就是所謂的「看雲識天氣」了。古人為此也總結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諸多諺語,這些諺語至今在中國某些地區依然適用。而在當今,看雲識天氣依然是乙個**天氣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平常**天氣的乙個方法。

通過區域性的雲形,雲量,風力,風向即可精準**短時,並較大概率**未來天氣變化了。具體方法比較複雜,涉及專業知識,這裡就不介紹了。

7樓:匿名使用者

看過一本書,介紹了一些,但我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也有一定道理。

1、清晨,太陽末出之前,看東方黑雲,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峰、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雲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

又日"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後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雲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

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難晴。

4、陰曆正月初

七、初八,北風必定發。陰曆二月初

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5、雲向東,刮黃風;雲向南,雨漂船;雲向西,水滴滴;雲向北,曬乾麥。東風雖主降雨,然在黃梅時節,大伏之中,刮東風則天晴,秋日吹北風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風則主天氣晴朗。

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有黑洞的?科學家見過嗎

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復銀河系中製心時 發現的,只不過看不到黑洞,是觀測到銀河系中心時,中心點周圍的恆星執行軌道而推算出來的,周圍的每個恆星每經過黑洞就軌道就會快速被牽引移動,每小時幾十萬公里的速度繞過黑洞,每個恆星繞黑洞的軌道各不相同,但每個恆星都到那個黑洞位置時才會發生快速移動軌道。再後來用天望遠鏡觀...

科學家的具體事蹟,科學家的事蹟 科學家的事蹟列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以別開生面的形式迎接婦女節的到來 三位女科學家向姐妹們介紹她們的多採人生,展現出當代知識女性 事業不讓鬚眉 柔情風采依然 的時代風采。這三名科技工作者是千名婦女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其中郄秀書2000年10月獲 中國十大女傑 稱號,孫俊英剛剛被評為中國科學院 十大女傑 蔡曉紅是全...

袁隆平是科學家嗎,袁隆平是科學家,但整天在田野裡。被稱為?

袁隆平毫無疑問是科學家。他是農業科技方面的科學家,而且目前是頂尖水平的科學家。袁隆平是科學家。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水稻的高產穩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袁隆平是科學家的專家,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他的研究發明水稻驚人產量,讓人們放下饑荒壓力,使大家在各行各業安心生產生活。他是中國的雜交水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