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性什麼是命什麼是性與命?

2021-03-08 12:33:59 字數 5952 閱讀 2423

1樓:老衲有禮了

性、命二字,在晚唐以來的內丹學中,被作為內煉的綱要,並有其獨特的解釋。性,指人心的本性或「本來面目」。在道書中,性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天心、道、天命之性、本來一靈、一點靈光等別名。

命,指屬物質身體方面的氣、元氣。宋元以來的內丹書中,性、命實際上是神氣的代稱。《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謂「道在太極前謂性」「炁之付物之命。

宋元以來的內丹書,對性、命道、太極,性與命的關係進行了較深入的哲學**。認為作為天地萬物本始的道、太極是個人性、命之本。

在性命雙修的方式、次第上,宋元以來的內丹派大抵有三種主張:

第一種主張,先命後性,從煉化精氣入手,循序漸進,不可躐等。這是南宗一派的基本傾向。如翁葆光《悟真篇疏》強調「了性了命,循序各修,性命俱了,方能双融」。

《青華秘文》說:「先性則難用功,先命則有下手處。」所謂先命後性,是從鐘呂系傳統內丹法則入手,守竅調息,依次煉精煉炁,至煉炁後期及鍊神階段,則參禪宗,了徹性源。

第二種主張,先性後命,此乃北的基本路線。先性後命,即先澄心遣欲,識心見性,至見元性後,再煉化精炁。

第三種主張,是從性命一體、性主命從的觀點出發,認為只要了性,便會自然了命,未必要專門去修命。如《玄宗真指萬法同歸》卷二謂「從性宗入者性為主命為應,從命宗入者,命為主性為應」,認為兩種途徑皆可,都是性命雙修,不過是分主從罷了。

性、命,原為先秦儒學的重要範疇,性,個人心理、精神方面的稟賦、個性;命,天命,即天的給予或決定、命令。《周易參同契》述內外丹修煉,有「養性」「延命」之語,以後鍊養一類道書如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以「性命」指人的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解釋說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

2樓:21歲的阿鄉

性命雙修」的普遍意義 **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道教的乙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血肉相連,互滲互動,相得而益彰。雖然正式出家的道教信徒為數不多,但道教文化遠遠超出教門的範圍,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和普通民眾。例如從信仰的層面說,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東嶽大帝、真武大帝、關聖帝君等,既是道教的崇拜物件,也是中國民間普遍祭祀的高位神靈。

從文學藝術的層面說,道教仙話,如黃帝鑄鼎、八仙過海、老君煉丹、呂祖點化、邱祖濟世等,均成為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也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源泉。從修道鍊養的層面說,道教的鍊養與中醫密不可分,它的內丹**衍生出成百上千種氣功**,流傳在社會上,為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做出積極貢獻。道教根植於中國社會肥沃的文化土壤,這正是它的生命力能持久的原因所在;把道教文化的合理核心推廣到社會民間,也是教內外道教學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二、道教文化中最具有現實價值並能濟世利人的內容,便是它的養生文化。除了它的醫藥學具有較強專業性質以外,它的內丹學中能夠治病強身、淨化心靈的部分**,經過重新解釋,顯露其普遍價值,比較容易普及於社會,對於民眾的身心健康會有莫大補益。我以為內丹**的鍊養原則,即性命雙修,是一種普遍性原則,不僅是道教徒的鍊養要旨,也應該成為一切追求健康人生的人們的鍊養要旨。

三、按照道書的說明,性是指人的靈明慧覺,命是指人的氣血生身,性即是心性,命即是生命。《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

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

」又說:「性之造化繫乎心,命之造化繫乎身。」(《性命說》)陳攖寧大師說:

「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

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兩大要素。 內丹家無一不主張性命雙修,也就是既重視心理的鍊養,也重視生理的鍊養,只是在先後次序和比重上有所差異而已。

四、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儒家追求成聖,佛教追求成佛,道教追求成仙。從早期的情況說,儒家注重修養道德人格,佛教注重解脫人生痛苦,兩家皆偏重於心性,而忽略於身體;道教則偏重於健身長生之道,而忽略於心性。

後來道教吸收了儒佛兩家的心性學說,又發揚了自家傳統的養生學說,遂形成性命雙修的鍊養理論。性功是道教與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則是道教獨有的傳統,不講命功,不是道教。陳攖寧大師認為,仙學樂生、貴生、重生、追求長生,所以它是生本主義,這正是道家仙學最具特色的地方。

他認為性命相依,命為重。他用燈作比喻,燈油是命,燈光是性;有燈無油,燈必不能發光;徒有燈油而不能發光,則不能顯現油燈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在教人積足油量,並教以點燈之法,則人生必充滿光輝。

五、道教關於性命雙修的理論,就其一般原則而言,既可以用於道教信眾,亦可用於世俗人群,既可以用於古代社會,又可以用於現代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非教徒和現代人更應該重視性命雙修,因為現代社會相當數量的人,性與命兩個方面都出現嚴重的病態,如不加以解決,將危及人類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趨向功利實用和短期行為,生活日益淺薄化和狹隘化。

形體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環境惡化、不良嗜好以及過度享受造成生理損害、生命力脆弱和惡性疾病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固然要靠環境改善,同時也要靠人的主觀修煉,並且去改造環境。若多數人懂得並且去努力實踐性命雙修,人生與社會的健康化程序會大大加快。

六、性命雙修作為一種普遍性原則的要點有: 1.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時並重。

不但要追求強壯體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質,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兩個方面都得到活潑的發展,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說法是:「神不離氣,氣不離神」、「性不離命,命不離性」。

2.以生理變化心理,以心理變化生理。體弱多病者先從命功入手,煉精化氣,去病健身,然後心神安定,煉氣化神,鍊神還虛,提高精神境界。

心理脆弱或行為不良者,則先從性功入手,煉己築基,排除私心雜念,調整平衡,提高追求層次,開拓心胸情懷,然後配合服藥和煉氣,效能得到良好的效驗。性功與命功可以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側重,但要互相帶動,共同長進。 3.

性命雙修要循序漸進,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內丹家有「初關、中關、上關」之說,有「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之說,有「先攝心修性,次煉化精氣修命,最後粉碎虛空」之說,要不出初級、中級、高階三大階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無論心靈的淨化、境界的提公升,還是氣血的調適、體質的強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學苦練,長期堅持,不斷體悟和反省,才能漸入佳境。

當然漸中有頓,這是自然得來,不可強求。 4.性命雙修是乙個綜合的修習過程。

它至少包括以下幾項活動: ①①理性認識活動,讀書、請教、反省,對於自己的狀態和追求的人生目標,有乙個清醒認識。 ②①道德修養活動,樹立遠大思想,養成利他習慣,協調人際關係,增強仁愛之心。

①①形體鍛鍊活動,包括治病、氣軾、運動、營養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制度等,不必求難貪高,只求簡便易行,適合自己。 ①①社會實踐活動,內丹家強調「內外雙修」、「功行兩全」,不僅要修性功、命功,還要利物濟生、苦己利人、參與社會、積累功德,使性命雙修在社會生活中見到實效。以上幾項活動事實還是結合在一起,彼此穿插進行的,不可機械分割。

①①作為教外之士,很難理解和體會內丹家的具有宗教神秘性的高階修習狀態,但一般人仍然可以從性命雙修的理論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健身的生命智慧型,使人生變得更健康、更美好。

3樓:匿名使用者

男的命和女的命,人人的命

什麼是性與命?

4樓:情緣

「性命雙修」的普遍意義

**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道教的乙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血肉相連,互滲互動,相得而益彰。雖然正式出家的道教信徒為數不多,但道教文化遠遠超出教門的範圍,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和普通民眾。例如從信仰的層面說,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東嶽大帝、真武大帝、關聖帝君等,既是道教的崇拜物件,也是中國民間普遍祭祀的高位神靈。

從文學藝術的層面說,道教仙話,如黃帝鑄鼎、八仙過海、老君煉丹、呂祖點化、邱祖濟世等,均成為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也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源泉。從修道鍊養的層面說,道教的鍊養與中醫密不可分,它的內丹**衍生出成百上千種氣功**,流傳在社會上,為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做出積極貢獻。道教根植於中國社會肥沃的文化土壤,這正是它的生命力能持久的原因所在;把道教文化的合理核心推廣到社會民間,也是教內外道教學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二、道教文化中最具有現實價值並能濟世利人的內容,便是它的養生文化。除了它的醫藥學具有較強專業性質以外,它的內丹學中能夠治病強身、淨化心靈的部分**,經過重新解釋,顯露其普遍價值,比較容易普及於社會,對於民眾的身心健康會有莫大補益。我以為內丹**的鍊養原則,即性命雙修,是一種普遍性原則,不僅是道教徒的鍊養要旨,也應該成為一切追求健康人生的人們的鍊養要旨。

三、按照道書的說明,性是指人的靈明慧覺,命是指人的氣血生身,性即是心性,命即是生命。《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

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

」又說:「性之造化繫乎心,命之造化繫乎身。」(《性命說》)陳攖寧大師說:

「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

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兩大要素。

內丹家無一不主張性命雙修,也就是既重視心理的鍊養,也重視生理的鍊養,只是在先後次序和比重上有所差異而已。

四、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儒家追求成聖,佛教追求成佛,道教追求成仙。從早期的情況說,儒家注重修養道德人格,佛教注重解脫人生痛苦,兩家皆偏重於心性,而忽略於身體;道教則偏重於健身長生之道,而忽略於心性。

後來道教吸收了儒佛兩家的心性學說,又發揚了自家傳統的養生學說,遂形成性命雙修的鍊養理論。性功是道教與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則是道教獨有的傳統,不講命功,不是道教。陳攖寧大師認為,仙學樂生、貴生、重生、追求長生,所以它是生本主義,這正是道家仙學最具特色的地方。

他認為性命相依,命為重。他用燈作比喻,燈油是命,燈光是性;有燈無油,燈必不能發光;徒有燈油而不能發光,則不能顯現油燈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在教人積足油量,並教以點燈之法,則人生必充滿光輝。

五、道教關於性命雙修的理論,就其一般原則而言,既可以用於道教信眾,亦可用於世俗人群,既可以用於古代社會,又可以用於現代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非教徒和現代人更應該重視性命雙修,因為現代社會相當數量的人,性與命兩個方面都出現嚴重的病態,如不加以解決,將危及人類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趨向功利實用和短期行為,生活日益淺薄化和狹隘化。

形體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環境惡化、不良嗜好以及過度享受造成生理損害、生命力脆弱和惡性疾病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固然要靠環境改善,同時也要靠人的主觀修煉,並且去改造環境。若多數人懂得並且去努力實踐性命雙修,人生與社會的健康化程序會大大加快。

六、性命雙修作為一種普遍性原則的要點有:

1.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時並重。不但要追求強壯體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質,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兩個方面都得到活潑的發展,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

《性命圭旨》的說法是:「神不離氣,氣不離神」、「性不離命,命不離性」。

2.以生理變化心理,以心理變化生理。體弱多病者先從命功入手,煉精化氣,去病健身,然後心神安定,煉氣化神,鍊神還虛,提高精神境界。

心理脆弱或行為不良者,則先從性功入手,煉己築基,排除私心雜念,調整平衡,提高追求層次,開拓心胸情懷,然後配合服藥和煉氣,效能得到良好的效驗。性功與命功可以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側重,但要互相帶動,共同長進。

3.性命雙修要循序漸進,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內丹家有「初關、中關、上關」之說,有「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之說,有「先攝心修性,次煉化精氣修命,最後粉碎虛空」之說,要不出初級、中級、高階三大階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

無論心靈的淨化、境界的提公升,還是氣血的調適、體質的強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學苦練,長期堅持,不斷體悟和反省,才能漸入佳境。當然漸中有頓,這是自然得來,不可強求。

4.性命雙修是乙個綜合的修習過程。它至少包括以下幾項活動:

①①理性認識活動,讀書、請教、反省,對於自己的狀態和追求的人生目標,有乙個清醒認識。

②①道德修養活動,樹立遠大思想,養成利他習慣,協調人際關係,增強仁愛之心。

①①形體鍛鍊活動,包括治病、氣軾、運動、營養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制度等,不必求難貪高,只求簡便易行,適合自己。

①①社會實踐活動,內丹家強調「內外雙修」、「功行兩全」,不僅要修性功、命功,還要利物濟生、苦己利人、參與社會、積累功德,使性命雙修在社會生活中見到實效。以上幾項活動事實還是結合在一起,彼此穿插進行的,不可機械分割。

①①作為教外之士,很難理解和體會內丹家的具有宗教神秘性的高階修習狀態,但一般人仍然可以從性命雙修的理論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健身的生命智慧型,使人生變得更健康、更美好。

什麼是東四命和西四命什麼是西四命,和東四命,?

是八宅派的對於不同出生的人的命卦的劃分.其理論基礎是任何房子都可以劃分為東四宅和西四宅,人也根據出生人的時間不同劃分為東四命和西四命的,就是同一年出生的男的和女的屬於東四命還是西四命也不相同,而同是男的或者同是女卻相同.我們知道東南西北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東四命是指坎,離,震,巽,也就是北,...

什麼是百羽之命百羽之命是什麼命格?

九錫是九種禮器。是天子賜給諸侯 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皇權最盛的漢武帝,就首先議論過 九錫 之禮。後來曹操接受過漢獻帝所賜予的 九錫 具體是 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本來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榮譽物品。東晉朝廷就曾屢賜給過桓溫羽葆鼓吹,班劍,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罷了...

什麼是噪音性聾,什麼是噪音性耳聾?

噪音性耳聾它就是外在影響的,長期遭受雜訊影響而發生,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離開雜訊環境後可以逐漸恢復,久之則難以恢復,終致感音神經性聾。雜訊性耳聾系由於聽覺長期遭受雜訊影響而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感音性耳聾,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離開雜訊環境後可以逐漸恢復,久之則難以恢復,終致感音神經性聾。強烈噪音過後,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