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2021-03-08 04:55:05 字數 5912 閱讀 1432

1樓:匿名使用者

哈尼族節日較多,境內比較盛行的有「十月年

」、「埃瑪突」、「惹矻扎」,俗稱哈尼三大節。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般過節三天,每年夏曆十月的第乙個屬龍日至屬馬日為節期。

節日期間不推磨,不舂碓,不生產,不許把山上的青枝綠葉子帶回家裡。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帶著公尺酒、粑粑、豬肉、雞蛋等回娘家拜年。

節日過後回婆家時,娘家要送上乙隻豬腿,表示對親家的回敬。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上山,彈三弦、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建國以後,許多與漢族雜居的哈尼族,如境內東部和西部地區,已經不再過「十月年」,盛行過春節。但地區邊遠,哈尼族比較集中的黃草嶺鄉、俄扎鄉、沙拉託鄉等地過「十月年」的習俗仍很盛行。

2.「埃瑪突」:俗稱「長街宴」,意為祭寨神。

境內以豪尼、白巨集、羅緬、阿鄔、羅碧等自稱的哈尼族在春節前後過「埃瑪突」。「埃瑪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選擇一棵挺拔的大樹進行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經村民選舉,必須是夫婦雙全,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擔任。

祭祀時要殺一頭肥豬,乙隻大公雞,並將一揹簍黃糯公尺飯供奉在樹下,眾人叩頭,「咪谷」則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願全村吉祥幸福。

祭畢共同就餐,然後每家分一點豬肉帶回家去祭獻。「埃瑪突」一般過節三天,不事生產,男女青年邀約串山,尋找物件。村里的小孩身背小蛋籠,內裝五彩蛋,到處玩耍。

節日的最後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門前的場地上擺長街宴,邊吃邊唱,共致節日的祝福,哈尼族稱這節日之夜為「埃瑪支拔多」。席間由「咪谷」領頭,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里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獻上一壺公尺酒,向長者報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曆六月的頭乙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殺牛祭祀。

節日前,村里要選出乙個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邊的磨秋場上,由「倮突」開刀殺牛。牛頭牛腳歸「倮突」,牛肉按戶平分。

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公尺飯,喝悶鍋酒,三天之內不事生產,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物件,村里村外,一派歡樂景象。新街鎮、牛角寨鄉、勝村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的哈尼族,節日期間有摔跤比賽的習俗。

此外,哈尼族還有「莫埃納」、「合什扎」、「扎勒勒」等節日。

2樓:匿名使用者

六月年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吃新谷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曆七月的第乙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揹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揹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裡烘焙直至出公尺花。大家吃公尺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穀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

吃過公尺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十月年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在農曆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按照他們古老的曆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乙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

節日裡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曆十月,稻穀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公尺粑粑,烤製香甜的「悶鍋酒」,準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裡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洗澡換衣。

姑娘節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

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閒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吃新公尺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曆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公尺)活動。過節時家長揹著籮筐到地里拿些穀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杆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

要殺乙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公尺時要把老公尺和新公尺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公尺吃到新谷公尺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3樓:佛祖渡我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公尺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曆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公尺粑粑、蒸年糕、染黃糯公尺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里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

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公尺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乙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浬去了。突然,從海浬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

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乙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公尺,蒸出噴香金黃的糯公尺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乙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乙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

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乙隻乙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

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4樓:叫我大麗水手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祭母節、祭竜節、黃飯節、祭祀日、螞蚱節、里瑪主、長街宴、六月年、十月年

祭母節阿瑪施節又叫祭母節,時間是中國農曆二月龍日舉行。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阿瑪施」是哈尼語音譯,「瑪」意譯為「女性」、「母親」、「雌性」及「大」。

「阿瑪」,有的地方叫「伏瑪」、「普瑪」,意譯為「神樹」或「神樹林」,所以有人把該節譯作「祭母節」或「祭神樹」。流行於雲南省廣大哈尼族地區。哈尼族雖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樹,認為神樹是哈尼人的保護神。

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時,要在村子上方選定一「神樹林」,並把其中一棵最壯實的長青樹當作「神樹」。平時嚴防牲畜進入這神聖的林地。傳說,遠古時代,人鬼乃兄弟,後因不合而分家過,鬼常作崇擾人,人告於天神,天神讓其女兒變作神樹,為人護寨,並教人每年於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鑼打鼓,燒灰壓草,以鎮鬼邪。

歷代相沿,因此成節。

祭竜節祭竜節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節日,一年有兩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滅災降福,人畜興旺。三月竜是農業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竜神的象徵通常是萬年古樹,稱為竜樹,過去每形成乙個村寨,不論十家八家,還是一戶人家,也要首先在寨頭選定地點栽培一棵樹。這棵樹就是竜樹。兩次祭竜活動都要在這棵樹下舉行,據說竜樹能起到保護寨子的作用。

黃飯節雲南元江哈尼族的「黃飯節」,是和生產節令相關的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節日。每年的陽春三月,萬物復甦,百花爭艷時,按照哈尼族的傳統習慣,家家戶戶都要蒸好噴香的黃色糯公尺飯,煮好紅鴨蛋,向報春的布穀鳥虔誠的敬獻。祭祀完畢,人們開始唱起動聽的「春耕歌」,做農耕準備。

村子里德高望眾的老者還要觀測天象,推測吉日,拔幾叢秧苗栽進自家田裡,意為「開秧門」。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動就此開始。傳說這樣做可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眾生吉祥。

祭祀日「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

「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公尺,因此也稱作長龍宴。

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公尺酒,品嚐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

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裡,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螞蚱節「捉螞蚱節」。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

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里瑪主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長街宴長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到「昂瑪突」節來臨,哈尼人會在山寨裡擺上酒席,一起歡度節日。在擺酒慶祝時,百來張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條長龍,「長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六月年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十月年「十月年」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乙個屬龍日過,歷時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家家都要殺乙隻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全家每乙個成員都得吃上一塊雞肉,準備出嫁的姑娘則不能吃。隨後要做三個飯糰和一些熟肉獻給同氏族中輩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裡要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張桌子連在一起,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

回族傳統節日意義回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在伊斯蘭教曆中,每年9月為 齋月 齋月期間,全體穆斯林都要進行一 個月的齋戒,這期間,人們只在每天的黎明前 日落後各用一次餐,中間不吃不喝,禁絕一切飲食,這稱之為 把齋 艱苦的乙個月的 把齋 目的,在於體驗飢餓和乾渴的滋味,從而做到心地善良 道德純正,從心靈深處培養起同情和救濟弱者 窮人的感情來。堅...

傳統節日的神話故事,傳統節日故事 簡潔

相傳頭長尖角兇猛異常 年 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的傷害。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乙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 年 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

傳統節日詩句10句,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

元日 bai 作者 宋 王安石 爆竹du 聲中一歲除,春風送zhi暖入屠蘇。清dao明 作者 回杜牧 清明時答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清明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杰 乞巧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 沉醉東風 七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