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淡泊明智寧靜致遠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2021-03-08 04:19:18 字數 5352 閱讀 3168

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在《戒子篇》裡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

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修繕自身,以儉樸來淳養美德,非淡泊不能明晰志向,非寧靜不能**遠矚。

淡泊是傲骨,淡泊也是平和,淡看人生,淡看名利,從容自若,無欲則剛。由於心無貪欲,志向才能不被世俗所蒙蔽,不被虛榮所遮擋。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只有心靈清澈潔淨才能不被世事喧囂所困擾,才能達到靈魂的永恆和高遠。

與濃相比,淡之美,可能因為它更接近自然。生活中淡汝素描的女人可能比濃妝豔抹的貴婦人更給以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有時淡更是一種處世方式,乙個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他拿**做賭注,則大失水準。

莊子謂之為「外重者內拙」,這就是違背了淡的哲學。因為賭注被他看得太重了,恐懼戰勝了勇敢,失敗代替了成功。如果把眼光放得遠一些,讓生命淡泊如那泓湖水,從從容容,波瀾不驚,目標的實現自然就在眼前。

寧靜與淡泊其實是同一種境界,寧靜之態也是一種美,像林黛玉:「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行動時仍如弱柳扶風般溫柔靜雅,如何不美?

當然心靈的寧靜更是一種境界,寧靜是一盞燈,只有在寧靜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靈的汙穢。南北朝有個僧人叫神秀的主張人要時常清掃心靈,作詩云:身如菩提樹,心如明淨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其實心靈如住室,想保持長久的潔淨就要時時清掃。只有在寧靜中,才能靜下心來,反省、清理心靈的塵埃與汙濁,而對**、名利之累,如何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如水般清淨?

心靈寧靜了,自然一切都和諧美好,海闊天空。

淡泊寧靜不是弱者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逃避,更不是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賞, 而是一種成熟的、和諧的、積極的心態。浮華塵世中充斥著太多的慾望和**,慾望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不妨偶爾為自己疲憊焦躁的心靈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時候到小園香徑中去走走,體味一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自然;或者在難得閒瑕時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乾脆靜寞於窗前,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

淡泊在我心,我心自清涼,寧靜在我心,我心自芬芳,如果你擁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你就已經擁有乙個桃花源。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原文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 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歷史的人和事早隨時間遠逝。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

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

那時的孔明,躬耕南陽,心憂天下。在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日觀風雲變幻,夜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濟世之才,已經在那青山綠水間渾然成就,當他離開臥龍岡時囑咐切勿荒廢農事,此去若大業能成,那時將回來繼續享受這田園之樂。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為蜀國丞相,身後未留下一分私財,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話,時時告誡後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蘊涵著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欲無求,也無所羈勒。正因為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侵蝕,也不會被虛榮蒙蔽。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寧靜是一種禪意。

心中寧靜,就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淡泊與寧靜,這是同一種境界。

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恆久地佇立。自然早已將這種境界展現給我們,如同日夜更迭,季節流轉,如同清泉流淌,松濤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靜之中。沒有慾望和雜念,一切都是和諧美好而且生生不息。

這就是智慧型,一種大智慧型。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和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

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嚮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把「淡泊、寧靜」當成消極理解是字面化解釋,就象把老莊哲學當成消極主義一樣。這是曲解老莊哲學。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變化頻仍,豐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種變化和**中保持平靜的心態,能不能受物質和美色影響的。堅定不移去努力,甘於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不停追求。

這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現在像是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像是乙個浮躁的時代,也像是乙個眼球的時代,更像是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練練書法、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馬上活得充實、輕鬆,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4樓:加

說的是乙個人要保持平常心的意思。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如何解釋

5樓:ok小

恬靜寡欲才能明確志向,排除外來干擾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這句話的原文是「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候再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6樓:12月26日魔羯座

是出自諸葛亮的言論,完整的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簡單的翻譯就是,乙個人心緒不安靜下來就不能提高思想覺悟,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與當前拜金主義、利欲主義是成鮮明對比的。

7樓:

此句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遠矚。

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來得及!

[按]澹(音dan4)泊:恬淡,淡泊。

yin慢:放縱、懶散。

8樓:琴風楚韻

我理解:"為小利而爭奪不能彰顯其高遠的志向,沉迷於市井車馬喧鬧之中就會淡忘自己的遠大目標."下面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

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澹泊(dàn bó ):不追求名利,道家思想融匯其中,自諸葛亮《誡子書》後就演變成」淡泊」。

明志:彰顯志向。

本義為,「不追求名利,不為名利困惑才能明確自我的志向,不能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實現更遠的目標。

但現在大家所了解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更多的則來自於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注意《三國演義》第37回二顧草廬,諸葛草廬中門聯寫得就是這句話。

《誡子書》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9樓:拐彎的落葉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10樓:特特拉姆咯哦

淡泊其實就是

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1樓:匿名使用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

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

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

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

不追求名利,不虛偽待人,不諂媚討好,追求寧靜愜意的生活。

面對真實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哪?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淮南子 主術訓 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 荊鵬書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

即興評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人生在世,最好的活法是淡泊名利。因為人要是出了名,就會招致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擠,甚至有可能由此種下禍根。正如古語所說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 堆高於岸,流必湍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而利字右邊一把刀,既會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小利既傷和氣又礙大利。如果認為個人利益就是一切,便會喪失生命中一切寶貴...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麼?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釋義 淡泊 恬淡寡欲 寧靜 安寧恬靜 致 達到。造句 只要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不是無志向,也不是無為,是有所不為!淡泊是為了明志,寧靜是為了致遠。所以這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