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2021-03-07 18:38:22 字數 1849 閱讀 1727

1樓:我一生有你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啟示: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示我們既要學習又要思考

3樓:wo在風雨後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只知道學習但不會思考,就會受欺騙,只知道思考而不學習就危險了.啟示我們要邊學邊思考

4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5樓:陽光身前影子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當仁」有兩解:

一為面臨仁德; 二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

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解釋為: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型的意思)。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習氣。

6樓:易雲岫語

1、做人的道理 ,人的不同階段應該做不同的事。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謙虛好學,基本的要懂 仁義禮智信。

7樓:晌午驚雷

孔子的儒家思想經久不衰,影響著每個時代的人,裡面的很多觀念雖舊猶新,值得引用和借鑑。

8樓:heart太陽月亮

謙虛好學,不懂就問的精神

9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我們虛心好學、老老實實地學習

10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已很多都改變願意了

11樓:夢幻中知道

好學,以仁帶人(大概是這樣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兄弟你讓哥很蛋疼啊。

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係的句子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結識了這一觀點,意思是 孔子說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那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只有害處而沒有好處 這樣明白意思就好理解了!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罔 有兩種說法 罔 同 或通 惘 1.惘然無所得...

莊子與老子是師徒關係嗎,莊子和孔子的關係是師徒關係嗎

孔子與老子 孔子和老子分別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代表人物,沒有乙個中國人不同時受到孔子和老子學說的影響,一般認為,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學說思想互補的文化,如果說孔子的學說為陽,那麼,老子的學說即為陰。陰陽相濟,不可分離,孔子學說不同於老子學說,孔子學說又不能脫離...

記憶與思緒的關係,記憶與思考是什麼關係

記憶和感知能力一樣,也是人最早出現的認識能力。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 回憶和遺忘 貌似是包括這三點,我記得有點不太清楚了 而思緒則是人們對待情感對待事物的一種思考,思緒應該是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之上的吧 記憶是大腦系統活動的過程,一般可分為識記 保持和重現三個階段。思緒是思路的線索 頭緒或心情 因為有揮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