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金銀器有哪些種類

2021-03-07 09:37:31 字數 5152 閱讀 9348

1樓:北京創典文化

戰國時期的異形帶鉤主要為猿形,此外還有龍虎形、牛形、人形等,這些不僅是主人炫示身份的標誌,還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這一時期,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

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大型金銀器皿的出現是當時的重要標誌,也是金銀器發展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

中原地區,金箔作為裝飾外包,在春秋時期仍然得到廣泛使用,如陝西省鳳翔縣馬家庄春秋秦宗廟遺址發現的春秋中期金泡,其中兩件高3.5厘公尺,直徑2.2厘公尺,重10.

8克,其餘高0.2厘公尺,直徑1.82厘公尺,重5克。

馬家庄春秋秦宗廟遺址的金方泡長2.2厘公尺,寬1.7厘公尺,重2克。

該處還發現春秋中期金節約多件,其中6件長2.1厘公尺,寬1.5厘公尺,重9.

5克,一件長2.1厘公尺,寬1.5厘公尺,銅環直徑4.

7厘公尺。筒最大直徑為0.9至1.

8厘公尺,重2.2至7克。山東省沂水劉家店春秋中期墓發現的嵌金漆勺上嵌有三角形、菱形壓花金箔。

河南省信陽長台關的楚墓發現兩件繁纓座,為木胎漆器,其正面的某些花紋部分就貼有金葉。這是漆器貼金的5件。其金箔大概是在漆將幹未乾時把金箔貼上去的。

安徽省壽縣春秋晚期蔡侯墓中發現金箔12件,一部分出於墓主腰際,邊有穿孔,其上壓印花紋,有圓形、雲形、燕尾形等,多是貼在漆皮上的,當為衣上裝飾。

北方金銀器主要有裝飾品、兵器飾件和馬飾具,造型以虎、豹、狼、鷹、野豬、怪獸、鹿、牛、羊、馬等動物紋為主,也有少量幾何紋、火焰紋。

如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遺址發現的戰國猿形銀飾,通高16.7厘公尺。猿猴作回首攀緣狀,姿態極其生動。背面有一圓紐,可能為帶鉤一類器物。

遼寧省淩源縣三官甸子春秋墓也發現一件金獸,長4.9厘公尺,高3.8厘公尺,重26.5克。金獸呈鹿形,製造者準確到捕捉了小鹿受驚回首、拔腿欲奔的一剎那。

這個時期,北方的匈奴地區也出現了金銀器。器物多為具有濃郁草原文化特色的動物紋飾件。如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戰國墓中發現的唯一的「胡冠」標本鷹形金冠以及在陝西神木納林高兔村一座匈奴墓中發現的一批包括金怪獸、金虎、銀虎、銀鹿等動物形象為題材的金銀飾件。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戰國金鑲彩石虎鳥紋飾牌,長4.5厘公尺,以伏虎形圖案為主,虎身鑲嵌紅綠色彩石7塊,虎頭上附加火焰狀角紋,外圍八鳥圖案,突出鳥頭,鳥身簡化,這組飾牌反映了匈奴人對虎的崇拜。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一件戰國鷹形金冠飾頂,高7.1厘公尺,重192克,帶徑16.5厘公尺,共重1022.4千克。

由冠頂和冠箍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展翅雄鷹,鷹體由金片作成,中空,身及雙翅有羽毛紋飾。

鷹首、頸由綠松石作成,頸間有帶花邊的金片,類似項鍊。頭部用金絲從鼻孔插入,通過頸部與腹下相連;尾部另作,亦用金絲連線。

鷹下部為厚金片錘揲成的半球形體,表面從中心四等分為90度的扇面形,其上浮雕四組狼咬羊圖案,狼作臥伏狀,盤角羊前肢彎曲,後肢被狼咬住,作反轉態。

整個冠頂呈現雄鷹俯視狼咬羊的生動情景。冠帶由鑄造的3條半圓形金條組成,前面有上下兩條,中間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後面一條兩端有榫與前面一條連線組成頭箍;左右靠近人耳處,分別浮雕臥伏的虎、盤角羊和馬,其餘部分為3股交錯繩索紋。

該冠頂工藝精湛,雍容華貴,具有明顯的北方騎馬民族的裝飾特點,為匈奴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還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托克遜縣阿拉溝的戰國匈奴墓發現的金虎紋圓形飾,直徑約6厘公尺,重21.2克。

另一件金虎紋條形飾長26.5厘公尺,寬3.5厘公尺,重27.

7克。這些金飾中不僅有個體形象,而且出現了多種動物組合構圖,如虎牛、虎狼、虎鹿等,以動物間爭鬥為裝飾風格,打破了夏家店上層文化那種整齊規範的紋飾布局。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發現的戰國金雙獸紋牌飾,長13厘公尺,寬10厘公尺,重291.4克。動物的形象以寫實為基調,個別形象予以誇張,具有抽象性。

動物反轉式和怪獸造型,又是受分布於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區的游牧民族文化斯基泰文化的影響。

實物表明,北方金銀器已分別採用了捶揲、壓印、鑲嵌、雕鑄等工藝,無論是製造技術還是裝飾技巧均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絲毫不亞於中原地區。

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戰國以後,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響。而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陝西省寶雞益門村秦國墓葬、河南省洛陽金村古墓、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東周魏國墓地發現一件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帶鉤側視弧曲如橋,俯視造型為當時流行的琵琶式。長18.4厘公尺、中寬4.

9厘公尺,通體銀鏤,表面包金。兩端浮雕方向相背的獸首。獸首有角,雙耳如扁環。

帶鉤窄端鑲乙隻鴨嘴狀白玉鉤,並以陰線刻飾口、眼等細部。鉤背上嵌3枚轂紋白玉玦,兩端兩玦中心各鑲一蜻蜓眼式琉璃珠。鉤背兩側浮雕兩條夔龍,與兩隻長尾鸚鵡,夾繞盤旋。

帶鉤區域性有點狀鑿飾,有的部分以黑漆勾線、點睛。

帶鉤工藝複雜,紋飾豐富,顯示出戰國時期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此帶鉤是一件罕見的大型銀帶鉤。輝縣戰國時屬魏,此帶鉤應是魏國貴族所有。

此外,河南省洛陽金村戰國末期周墓發現嵌玉金帶鉤3件,金帶鉤作怪獸形,嵌玉透雕虺龍紋,為世所罕見。

陝西省鳳翔高莊春秋秦墓發現的金帶鉤,山東省臨淄郎家莊齊墓的2件金帶鉤、8件銀帶鉤,鉤身均形體細小、光素,鉤首作馬頭或鴨頭形,同屬春秋晚期,是我國時代最早的金銀帶鉤。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發現嵌金銀帶鉤,江陵望山楚墓的金錯鳳紋鐵帶鉤,長達46厘公尺,如此之大的帶鉤較為罕見。

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乙個標誌。

從商代直到戰國末期,在長達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中原地區的人民似乎一直沉迷在青銅器的光芒之中,對金銀的使用只侷限在裝飾青銅器物。於是出現了我國早期的錯金銀工藝。

在河北省平山縣的戰國墓,是戰國時神秘的中山國的王墓,在墓室的一角發現了一些錯金銀器。

如一對神獸的表面,用粗細不同的銀片和銀絲鑲出變化無窮的斑紋,以強化神獸的神秘感。經過千年的埋藏,曾經光彩奪目的青銅器已經變成黑色,但是上面的錯金銀,卻依舊閃爍著毫不褪色的光芒。

所謂錯金銀,就是先在銅器模範上做出錯金銀紋的槽路,器物鑄造完成後,再把金銀絲壓嵌在槽路裡面。

如中山王墓戰國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是戰國時期第一次以實物造型來進行創作的。長47.5厘公尺,寬47厘公尺,高36.

2厘公尺,方案下部有兩牡兩牝4只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

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弧面上,立有4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

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收而外敞,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

另外,4只龍頭上各有乙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時期的斗拱造型。方案周身用金銀錯以豔麗的紋飾。

此器造型複雜,各部為分鑄後用鉚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較大,是用接鑄或失蠟法鑄成。案框一側沿口上刻有銘文10字:「十四祀,右車,a夫郭,工疥」。

此器整體結構繁複適稱,鑄造工藝精湛,動物造型姿態優美,生動細膩,堪稱稀世珍寶。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金銀器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已知最早的金銀器皿幾乎均出自楚國統治區域,而中原及其他諸侯國,極少有金銀器皿發現,說明楚人可能最先掌握了金銀冶煉及製造技術。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一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件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

曾侯乙墓還發現有5件金制器皿:金盞、勺、杯、盞蓋及帶鉤。帶蓋金盞與金漏勺應是一套,帶蓋金盞共重2156克,為先秦金器之最。

其中金盞通高11厘公尺,口徑15.1厘公尺,仍然採用範鑄工藝,蓋頂**有環形紐,蓋邊緣有兩個邊卡,可以與盞扣合,金盞底有s形鳳足,近盞口有對稱的兩隻環狀耳,蓋頂和盞口外沿均鑄有繁縟的蟠龍紋和雲雷紋。

金盞整個造型和紋飾及紋飾布局不僅吸取了青銅鼎的一些特點,而且還又自有創意,環形耳及「s」形鳳足顯得輕盈且秀氣,盞為半球體,僅在盞口有一圈環帶形紋飾,盞壁較薄,故盞身也顯得並不厚重,但盞蓋造型及繁密的紋飾呈環圈布局,而且盞蓋略大於盞口,給人以強烈的凝重感。

盞內建鏤孔金匕一支。匕身圓形,鏤孔作變異龍紋,方柄,素面,通長13厘公尺,重56.4504克。

與金盞同時發現的金盃呈圓桶狀,敞口束腰,平底有蓋,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環耳,通體素面無紋,杯壁較厚,蓋足圓拱形。杯通高10.65厘公尺,口徑8.

1厘公尺,重789.9克,系錘工藝製作而成,亦為先秦重器。

另外還發現金器蓋兩件;不見器身,一大一小,圓拱形,蓋面以麻點紋為地紋,飾數週花紋。大蓋通高2.5厘公尺,直徑9.

5厘公尺,重327.65克。小蓋通高2.

2厘公尺,直徑7.5厘公尺,重157.35克。

曾侯乙墓金帶鉤發現於東室主棺內,器形完整。鉤鵝首形,長頸扁喙,素面光潔,均長4.4厘公尺,分別重40.9克、43.2克、45.5克和46.6克。

還有形狀不一的金箔,有圓形、半圓形、圓弧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雙溝型等10多種。多數在表面上壓印各種幾何形圖案,構圖簡潔,少數光素無紋飾。厚0.

037至0.378公釐,一般在0.1至0.

2公釐之間,每平方厘公尺重20至30毫克,估計是用於貼上鉛錫飾物的。

特別是曾侯乙墓中有462段金彈簧形器,用金絲繞成,每根金彈簧器的圈數一般為18至25圈,長約2厘公尺,圈經0.4至0.5厘公尺,金絲直徑為0.

1至0.5厘公尺,含金量為87.4%。

這批金屬簧形器稱為「蠶形器」,是採用經拉絲工藝製成的金屬絲繞制而成型的,因為金絲的表面有拉伸的痕跡,這些拉伸的痕跡在方向上也與金屬絲的長度方向一致。

從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金盞,採用鈕,蓋、身、足分鑄,再合範澆鑄成型的製造方法以及各種器物大量使用青銅器常見的裝飾紋樣,可以看出,當時的金銀工藝是在借鑑傳統青銅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已經產生銀器,如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成王墓發現有戰國銀首男俑銅燈,通高66.4厘公尺,通寬52.5厘公尺,人俑高25.6厘公尺,此燈為一站立的青年男俑執燈之形象。

男俑立於獸紋方座上,頭部為銀鑄,壯發梳髻,髮絲精細,罩巾縛帶,濃眉短須,寶石鑲睛,扁臉高顴,面帶微笑。

該銀首男俑身穿右衽廣袖朱紅雲紋錦袍,腰繫寬頻以帶鉤連線。兩臂張開手握雙螭,右手一螭頭上挺吻託燈柱,柱飾黑彩蟠螭和三角紋,並有夔龍戲猴,柱頂一燈盤;左手一螭向外捲曲,頭上挺吻託一燈盤,其下有一大型燈盤,於內沿盤環一螭,頭上挺吻頂上螭之中腰。每個燈盤內均有3個燭扦。

此器將實用性與裝飾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物刻畫細緻入微,構思巧妙,且銀與銅相結合的技法在國內十分罕見,故定為國寶。

此外,湖南省長沙近郊的西元前300年題銘的銀皿等也較為有名。

明代金銀器有著什麼樣的風格,明代金銀器有何特點

北京是來明朝的都城,尤 自其皇帝的陵墓就在北京,因此在 明十三陵 的定陵中,發現皇帝 皇后所用的貴重的金銀器,代表了皇家氣派。其中以金冠 金壺等為代表作。定陵萬曆皇帝金冠重826克,由518根直徑0.2厘公尺的金絲編織而成,孔眼勻稱,外表光亮,沒有任何接頭痕跡。冠上鑲嵌二龍戲珠,姿態生動,龍身細鱗也...

求描述日本戰國時期故事的書,戰國時期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書籍

阪本太郎和家永三郎合著的 高等日本史 中等日本史 古事記 日本書紀 汪公紀 日本史話 赤軍長勝 宛如夢幻 這幾本書基本都包括從日本的神治時代開始到明治維新結束的歷史。但你那的書店有沒有就不知道了,噹噹上就有很多,一般就是 唄,建議.日本戰國自應仁之亂至德川幕府建立共二百多年,事件多了!建議你按戰國....

戰國時期有怎樣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概況是怎樣的

西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統一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回,故前人稱之為戰國。但答前人也把春秋 戰國合稱東周,還有稱戰國為列國或六國者。戰國始於何年,過去有不同的劃分法。史記 的 六國表 定在周元王元年 前475 而 資治通鑑 則以西元前403年韓 趙 魏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開端。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