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論語》讀後感求一篇《論語》讀後感

2021-03-07 02:23:33 字數 5310 閱讀 8411

1樓:迷離的魅影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最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於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公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

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型,以智慧型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型。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乙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乙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2樓:娃娃哈軋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公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啟用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論語》· 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

」《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3樓:小吳大俠

《論語》讀後感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4樓:筆記本上的愛情

《論語》是孔子死後,**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因為《論語》主要記載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過閱讀,我對這位先賢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

終於明白,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什麼會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崇。

我非常敬佩孔子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孔子要求自己和**們都服從於「仁」,他說:「當仁,不讓於師」。

面對仁德,縱使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無論老師或學生都得遵循於「仁」。他承認「青出藍而勝於藍」的道理,認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還教育**虛心向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貢說孔子:「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又教育**要學無止境,「學而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要活到老,學到老。孔子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的**評價孔子對事情的了解、知識的獲得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教導別人而不疲倦,更可體現出孔子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論語》中兩次記錄了孔子說「誨人不倦」。並且對**無所隱瞞,「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

在教育**時,孔子要求**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還要廣泛地以賢者為師、以能者為師。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過,則勿憚改」。

他還教育**要言行一致,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對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全面地教育**。

其次我敬佩孔子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孔子所採用的教育方法中,主要就是「因材施教」。論語中有這樣乙個故事:

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乙個問題,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乙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

「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於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見《論語·先進》)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說,孔子的學生之所以各有所長,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再則是要有乙個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孔子教育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其三,重實事教育,包括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人、時事的評價以及孔子自己的立身行事,都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

對人、事的品評在《論語》中有很多的篇章,不再贅述。至於孔子的立身行事,孔子本人這樣對學生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我之行事,對你們沒有什麼隱瞞的。孔子之行事,《論語》中也記載得比較多,有學生引以為榮的,也有使學生發生質疑甚至於為學生所詬病的,但這種無所隱瞞的坦蕩胸懷亦足以為人師表。

匆匆瀏覽《論語》一書,難免有些囫圇吞棗,所述見解更有不如人意之處,還需要在今後的學習中做更多的努力。

跪求十篇《論語》讀後感,每篇600字

5樓:風流並不霸氣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來,乙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

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

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

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後感,論語讀後感1500字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00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 論語 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乙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

論語讀後感,論語讀後感300字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 論語 學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裡霧裡,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裡,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裡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

求讀後感,什麼都行,左右求一篇讀後感,什麼都行,600字左右

海底兩萬里 讀後感 再次讀完這本書,心中還是存在這個願望,就是希望隨尼摩船長一起探盡海底所有的秘密,可恨沒有阿龍納斯教授的好運。故事起於1866年一件鬧的滿城風雨的怪事,許多船隻在海上發現了海怪,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受邀追逐怪獸淮知,落入水中,與同伴一起周遊四海,最不堪海底的沉悶,想方設法,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