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孝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2021-03-06 23:23:29 字數 4904 閱讀 2751

1樓:手機使用者

西周時期,宗法制的出現,為維護貴族內部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又利於政局內部的和睦. 而宗法制帶來的歷史影響是巨大的, 認祖歸宗, 尊老愛幼等,都深受宗法影響,而這樣的親情血緣的關係,也導致人情的氾濫,這就很容易理解 為什麼中國人, 重人情, 重孝道. 而孝道除了宗法的親屬血緣.

儒學的盛行,也導致人們孝道認知的深入, 還有乙個重要原因, 中國自古以來的兩個封建矛盾. 君主與宰相, **與地方,這兩個矛盾的趨向,是君主的不斷強大, 從而就需要乙個有利於統治的思想, 而儒學的 仁.禮 .

忠 . 孝 , 就有利於人們重視人倫道德 所謂的克己復禮,也就在於這個道理了, 如果你要理解更加精深孝, 介意你去欣賞 孝經,與莊子的書, 你會明白,.. 對了 我記得我以前高中學過一篇孝感的文章.

- - ,那時候偷懶, 默寫都拿紙去辦公室抄的, . 不過應該是必修五文章 .

2樓:眾神小三

孝: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

《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

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3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孝的內涵 「孝」作為乙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物件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

「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噁出?」孝的這種初始含義在儒家早期經典裡也有描述.,《孟子。

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把傳宗接代擺在首位。

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宗教倫理。 孔子論孝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走向滅亡,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隨著宗法奴隸制的日趨瓦解,「禮崩樂壞」。

而當時的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就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也就無法穩定社會。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具體如下:

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這裡可以看出,「敬」是 孝道 的精神本質。 2、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

如果說 孝道 的精神本質是「敬」,那麼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

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

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入則孝,出則弟。

」「其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學而》)。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係中去,所謂「出則弟」就是這個意思,它主要表現的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準則。

4、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

「幾諫」的原則兼顧到孝敬與社會群體利益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為傳統 孝道 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 孝道 存在的哲學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

仁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有乙個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禮記。中庸》: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實際上是一種家庭倫理,這就使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 曾子論孝 在孔子以後的儒學發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理論的集大成者。

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 孝道 理論方面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 孝道 思想。曾子思想以孝為核心,開創了儒家的孝治派。具體如下:

1、對 孝道 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曾子說:

「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在傳統的儒家中,仁義忠信禮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曾子將這些內容都和孝聯絡在一起,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 孝道 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在這裡,孝完全統攝了一切社會準則,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內在依據,是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還說:

「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曾子認為孝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將孝置於至尊的地位。這樣,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將 孝道 與忠君聯絡為一體。

曾子認為:「忠」可以是作為家庭倫理觀念的孝的組成部分,而與血緣關係密切相關的孝又適用於事君,成為政治原則。「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在這裡,表示忠君的忠已成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這就意味著在曾子的理論中,忠已經被納入孝的範疇,孝所使用的物件由子女對父母的孝已經變成社會中的人對於君主的忠誠。 2、強調實踐 孝道 與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曾子認為,提高修養的方法,在於孝的實踐與內心的反省,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參悟,不斷地開闊心靈的領域。這便是曾子突出強調的「吾日三省吾身」,講求用內心的反省來檢驗自己的舉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則。 孟子論孝 一般認為,孔門以曾子最能傳 孝道 ,而子思是曾子 的 學生,孟子又是就學於子思的門人,所以孟子對孝的重視程度也自然超過歐其他儒者。

他對 孝道 的繼承發展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 孝道 的哲學基礎。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人都能達到「仁」的主觀因素,「人人皆可為堯舜」,從而提出人的本質是性善的理論。

人性是天賦的,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備的。 親親原則的建立,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萬章上》,事親、尊親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現。正因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在這五倫中,孟子認為父子、君臣兩倫最重要,「仁之實,事親是也;父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離婁上》,孝悌成了五倫的 中心,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將孝悌作為德性的 最高表現。

因此,孟子所最為推崇的 聖人是 舜,「蕘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總之,孟子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的中心,是對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繼承與發展。使 孝道 進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為君主設計的一種理想境界,他不厭其煩第向梁惠王反覆宣揚孝治,「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

梁惠王上》,使儒家 孝道 進一步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荀子論孝 荀子並不以 孝道 而著名,由於他堅持性惡論的人性說,其思想以「隆禮」為核心,因此,他把 孝道 僅僅看做表現家庭倫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論孝言論中的 君重於父的觀點卻影響深遠。

4樓:拜辭先森

會意。從耂,從子。「耂」字從土從丿,讀為「不土」,意為「不耕作」;「子」指「兒女」。

「耂」與「子」聯合起來表示「放棄耕作,專心侍候老人」。 本義 :盡心侍奉父母。

說明 :田間耕作是古代乙個農業家庭的主要生活**。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費時間照顧。

能夠捨棄生業專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種兒女的自我犧牲。這種自我犧牲就是「孝」。 孝道 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乙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

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5樓:yzwb我愛我家

孝字是一

個會意字,上部是乙個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乙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乙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乙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係,以及這種依存關係所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養老,傳承子嗣,養育兒女,光大先業,是孝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乙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乙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

「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百事孝為先”的理解?百什麼孝為先啊?

孝順父母最大,最重要。父親說東絕不往西。就是說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孝心。要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百什麼孝為先啊?百什麼孝為先正確用法是信畢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為先,讀音 b i sh n xi o w i xi n 基礎釋義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 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

試用 天 “德”“孝”等概念理解周人的制禮作樂

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最早追溯到周代的禮樂制度,武王滅商後,天子分封諸侯,把同姓宗親和異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屏周室,形成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統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也稱禮樂制度,以維護其封建統治。西周的禮樂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相傳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 禮 是維護...

孝字的含義

孝 字越古越好,莫過於從甲骨文說起。孝 字本義是指 孝順 從 六書 看是 會意 字 孝 字演變見附圖 2008年4月上海大學出版社馬如森著 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從甲骨文圖中的表意字型可見 似乎可以見到 子 雙手舉起,並向下動作,作出磕頭樣子,給老人請安,達到 孝敬 的目的。引證 說文解字 孝 善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