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條件和目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能夠進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1-03-06 23:08:09 字數 5248 閱讀 7636

1樓:牧雲公主

條件:1.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

2.鄭和的船隊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3.船上配有航海圖和羅盤針

目的:其實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

2樓:匿名使用者

有種說法明成祖懷疑建文帝流亡海外,派鄭和等人尋找其蹤跡。

3樓:匿名使用者

條件:1、政治穩定、經濟富強;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經

濟日益發達,為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質前提。

2、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造船工藝的進步,尤其是羅盤針指南應用於航海,為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術條件。

3、宋元以來我國海外交通的發展為鄭和航海奠定了基礎條件,同時,陸海交通比重發生了變化,推動了海外**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外交通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使下西洋更加的合理可能。

4、明成祖時期和平友好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皇族想要向外展示國力和對海外奢侈品的需求都對鄭和下西洋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5、個人方面的條件:鄭和團隊具備相當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堅強的毅力、團結合作的精神及組織能力等。

目的:此文供參考:

《鄭和下西洋目的及意義》

鄭和率大隊船艦,眾多人員,花費巨大,在28年間,不為戰事,連續下西洋七次。這樣大規模之遠洋船事,在中國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絕無僅有。不可能認為是偶發事件,而必有極強烈的動機,及堅定的目的。

所以向來為研究鄭和歷史者所重視,而常被提及**。與其它兩個大問題 — 鄭和寶船有多大? 與鄭和船隊到過那些國家(或城池)?

共為鼎立三足或三大懸案。在本篇裡,我們先談其動機及目的,以後再談其它二問題。

下西洋之動機及目的,可能有多種多方面,而各方面也可能有輕重之別。已經被提出之要項,大略可分為皇位繼承,政治,外交,**及文化五方面。下文依次**各方面之可能性及其相對重要性。

(一)皇位繼承方面

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最後攻下國都南京,火燒皇宮,但過後沒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遺體。朱棣雖馬上自號永樂帝,但對於此事及建文帝遺臣跳散各地,可能仍有掛懷。明朝歷史文獻裡,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沒有被燒死,而逃亡海外之傳言,甚至有說出家於二十年後,返北京之故事。

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之一主因為追尋建文帝。此種說法不可能成立,因為鄭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麼浩浩蕩蕩,建文帝若亡命海外,當聞風而躲藏起來,大規模下西洋尋建文帝絕非有效之方法。目前,絕大多數學者已不相信此說。

但歷史**常常為了戲劇化,尚強調此可能。

(二)政治方面

永樂帝在位24年間,中國西北部的蒙古舊部繼續對明朝產生危機,永樂帝還親征幾次,並在最後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是為安定海外,使永樂沒有後顧之憂,已利明朝專注防禦北方之亂。

但此說不可能成立,因為當時海外諸國武力都不強,沒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說是,下西洋是為控制遺存在中南亞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國。這也不可能,因在永樂年初,此國之可汗死亡,對明朝已沒有威脅。

鄭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戰役,其一為幫助某一小國政權轉換,一為某國想偷襲鄭和船隊,一為海盜集團,三者都是小戰役(下篇會再詳述)。有人依此視為鄭和下西洋有當「國際警察」之作用。但這些只是順途發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動機或目的。

鄭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可證實此言。

(三)外交方面

西洋各國對於鄭和龐大百艘巨舶及數萬兵士,浩浩蕩蕩迫臨其海域,當然會有小巫見大巫,戰戰競競之感。所以「揚威躍武」做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並被絕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為海外展示國力,對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費那麼大的經費及軍力呢?故「揚威躍武」不可能是永樂帝的「終極」目的。

因為下西洋七次中,鄭和沒有占領任何乙個國家或城池。故近二十年來,常常有人倡言: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

但這是表面、膚淺、「自吹自擂」,「自己往臉上貼金」之說而已。想想西洋小國會認為這是「和平」之舉嗎?

其實,鄭和的寶船每次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乙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並且許多國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這些外國使者來中國後,過些時尚要鄭和船送他們返國,並帶回更多的「禮物」。

所以永樂年間,海外朝貢國家由洪武帝年間之幾國,增至30餘國。永樂死後,下西洋事停止

六、七年,以前朝貢國就不來了。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國來朝貢,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這共28年間七下西洋,等於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兩年,故約有一半年月,鄭和船隊絡繹不絕之中國至西洋之間。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呢?

綜觀之,明初永樂之「外交」實是現代「金錢外交」之歷史先例而已。

(四)**方面

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錢幣等等,都極喜愛,永樂年間確也利用鄭和下西洋之官船,載運這些貨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所以下西洋當然有某程度中外兩方**作用。

但若**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寶船

二、三百艘及每次派

二、三萬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設法用最少的船員,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間做為載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潤。鄭和船隊與一船商船隊是背道而馳的。

故學界所習用「朝貢**」為鄭和下西洋動機之說,是把「**」重要性過於誇大了。

(五)文化方面

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區的媽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對鄭和下西洋人員是很重要的。因為訪問西洋各國有七次之多,媽祖信仰也借助此航行,傳播到南洋諸國。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響至今的。

但這些相互海事與宗教信仰之發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動機。

本人綜合分析之結論,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之最根本目的,是希望海外各國來中國朝庭稱臣朝貢,以顯示他是眾望所歸,真正「天命之子」而非篡位之帝。這種作為方式則是花國家大錢,買通其私人威望的「金錢外交」而已。所以永樂派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及目的是滿足**帝王私慾,跟所謂國際間「和平之旅」無關。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客座教授 蘇明陽)

4樓:浮士德2號

鄭和是以宣揚國威,擴大政治影響和滿足統治者的獵奇的需要為主,不計經濟效益。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1.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 2.

明帝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援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醫療技術成熟,熟悉西洋醫術; 3.有永樂帝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和鄭和這樣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能夠進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

擴充套件海外**(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個人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

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

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援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後來有根據歷史紀錄改編的同名動畫片、電視劇集。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1.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 2.

明帝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援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醫療技術成熟,熟悉西洋醫術; 3.有永樂帝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和鄭和這樣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6樓:

有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意義及每次出使西洋的情況

7樓:籲美麗

目的:1,搜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單單是野史,教科書上也有提到)

2,宣揚國威,因為朱棣是篡位的皇帝,需要通過宣揚國威來提公升其統治合法性權威

每次出使情況按初中歷史作業要求簡單概括就是:規模空前巨大,每次出海人數都多達數萬人,搭乘當時世界上最巨大的"寶船",組成了龐大的艦隊,先後出使了當時的南洋(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奉行和平政策,加強了與當地勢力的聯絡,宣揚了大明國威

8樓:宇威

目的加強與海外聯絡,並宣揚國威。

絕對正確。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多種說法,

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

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巨集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上面的答案基本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明朝後來怎麼不下海了?鄭和去經商了還是殖民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毀了?

而真正的原因是,

明朝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創立的

這已經被幾個專家證明了

鄭和也是回回

永樂皇帝派回回鄭和七下南洋

是明朝的皇帝想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鄭和沿途轉播伊斯蘭教

這也解釋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毀了怕外人知道皇族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

而當時在元朝的等級制度後

漢人對外族比較反感的

之所以國內只有周有光老人提出而其他人迴避

不加考證的迴避

是怕更大的外族皇帝的血統論

怕對某些漢人脆弱的自豪感打擊太過沉重

10樓:百度使用者

炫耀國威,清理海疆,尋找建文帝下落

11樓:城建臨時工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目的:1,尋找建文帝

2,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

3,提公升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13樓:文字學

1.弘揚國威;

2.讓世界的其它所有國家遵循"儒學思想".

14樓:匿名使用者

1.炫耀國家實力 2.加強鄰國間的交往 3.進行**活動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鄰國 展示中國的國力強大

鄭和下西洋的七次時間及簡介鄭和下西洋時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多久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出發,到達汶萊 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 宣揚國威 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 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侷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 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 造成了巨大...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 為了尋找建文帝 宣揚國威 獲取寶物 小田田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 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絡。2 尋找失蹤的建文帝。3 宣揚明朝的國威。是我們書上寫的,還有老師補充的,總共3條,望得到好評。o o謝謝 嘻嘻 紅魔 1.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2.宣揚明朝國威,顯示中國的富強 3.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