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浣溪沙的用意可以從從中這一句看出來

2021-03-06 09:02:56 字數 1178 閱讀 9991

1樓:結局已然

從「門前流水尚能西」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路無常路,不過是變換了一種存在的形式,那就沒必要為了所謂的不得意而悲嘆,換種心情,依然會是艷陽天!

表達作者的一種樂觀而積極的生活態度。

2樓:水玲瓏星空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勸阻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體現了詩人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

3樓:虎虎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淒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是他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答案應該是:休將白髮唱黃雞

請將蘇軾寫的《浣溪沙》改寫成散文

蘇軾浣溪沙 元豐元年 1078 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著一位 他姓蘇名軾,剛到這裡作知州不久,就發生了春旱,他焦急萬分,後來多方祈禱終於下了雨,現在他必須到城東石潭謝神去!他一邊趕路,突然耳中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開過的棗花輕柔地落在他寬大的官服衣襟上,這使他突然驚覺已是初夏了,春旱終於解除了呢,...

蘇軾的《浣溪沙》這首詞要表達怎樣的思想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 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淒美 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 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望採納!下片就眼前 溪水...

蘇軾的浣溪沙中下闕主要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詩歌分析這些意象表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引用 鴻雁傳書 這個典故,意象是勾起了詞人對故舊的思念,這首詞跟蘇軾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的 卜運算元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情景類似。此情唯有落花知 運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純手打,望採納 下闕用了鴻雁 鷓鴣 落花這三個意象,鴻雁不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