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的流傳

2021-03-05 12:01:17 字數 5211 閱讀 8144

1樓:苦也不太差°培

第一節 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佛教歷史,自西元前

五、六世紀至公元十

二、三世紀,大約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總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前、中、後三個六百年。

一、第一時期,前六百年,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由水路南傳至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各國成為南傳巴利語系上座部佛教。傳至中國,迄今仍在雲南傣族等數個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二、第二時期,中六百年,主要是龍樹-提婆中觀學系與彌勒-無著、世親的瑜伽學系兩個系統,即大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分別由陸路及海路傳至中國,又從中國傳至朝鮮半島、日本等東亞各國,成為北傳漢語系佛教,迄今仍在東亞各國流行。

三、第三時期,後六百年,為密乘佛教時期。稱此一時期為密乘佛教時期,並非說密乘從此時才開始流傳。其實,早在公元

二、三世紀時,密教就由龍樹(亦稱龍猛)菩薩付出,而後一直秘密流傳,直到七世紀時取得主導勢力,公開流行。

大乘實教原分顯密兩部。顯部由文殊師利菩薩護持(即般若藏),稱為顯乘,或顯教,義理直顯心地法門故。密部由金剛手菩薩護持(即陀羅尼藏),稱為密乘,或密教,義理甚深密故。

金剛手原係法身菩薩,對於學人修密教將入上品悉地(成就之義)者,乃現身其前而為說法,佛滅後約八百餘年,始由龍猛(即龍樹)見諸南天鐵塔中,密乘從此昭著於世。

第二節 三個階段

從歷史上看,密乘佛教可總體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密教。一般稱為雜密,即雜部密教之義,指密宗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未結集流傳前,由釋迦牟尼佛顯說於佛教經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羅尼密咒等。隨著中國譯經事業的開展,早在西晉時已傳至中國,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兩個從印度傳來的密法系統。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許多單行密法,多是早期雜密,它是與顯教各部經典的譯傳與各宗派的開創相聯絡而發展的,至今不絕。

中期密教。學術界稱為純密,即純正密教之義,指由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傳密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即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結集傳出後之密教。具體地說,就是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716年到長安)、金剛智、不空所傳之印密,由中國僧人一行、惠果繼傳而後形成的「兩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

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繼承唐密而在日本分別開創的東密和台密。

唐密的兩部**,一曰胎藏界,係講色法,說明物質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胎藏界根本經典《大日經》而建立胎藏界曼荼羅;《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剛界,係講心法,說明精神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金剛界根本經典《金剛頂經》而建立金剛界曼荼羅。《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自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轉識成智」的思想。胎藏界與金剛界兩部**一為從因到果,一為從果到因,本為不二。既然不二,談所謂的「金胎合曼」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後期密教。學術界認為,「開元三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傳授金胎兩部的具德阿闍梨乏人,為吸引信眾並應對重新興起的婆羅門教,後期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羅門教的性瑜伽內容,並在後來陸續發展出了易行乘、幻化網、時輪乘,導致佛教被婆羅門教逐漸同化。自公元8世紀起,隨著伊斯蘭軍隊的逐步深入,中亞地區和印度的佛教陸續受到毀滅性打擊。

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使佛教在公元12世紀末(約處於中國南宋寧宗時)在印度本土即告銷聲匿跡。學術界認為,後期印度密教由於棄捨了大乘戒律,性修成風,是導致佛教在印度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節 東傳漢土

一、雜密的傳入

在唐密創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經典、咒語已逐漸輾轉傳入中國內地,但這些真言密咒多數夾雜於各類經典中還沒有組織成乙個有系統的統一體系,因而只屬雜密、雜咒範圍,與盛唐譯傳的密教典籍所說有所區別。

陀羅尼經和真言咒經的漢譯,始自三國時代。竺律炎譯出有密咒的《摩登伽經》二卷,支謙譯出《八吉祥神咒經》一捲、《無量門微密持經》一捲。西晉永嘉(307-313)中,西域僧帛屍梨蜜多羅來華,專門從事陀羅尼法門的傳播,據說他本人善持咒術,常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

他譯有《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經》一捲、《孔雀王雜神咒經》一捲等。自東晉起,對雜密的介紹逐漸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時,西域僧曇無蘭譯出《陀鄰缽咒經》、《請雨咒經》、《止雨咒經》等二十餘部。

當時活躍於北方地區的佛圖澄,「善誦神咒」(《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曇無讖早年便「與同學數人讀咒」,故而「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高僧傳》卷二《曇無讖傳》)。南北朝時期,密典的譯傳有增無減,當時來華的印度或西域僧侶,一般都兼習密咒。

隋代闍那崛多的譯經中,密典占有很大比重。那連提黎耶舍和達摩笈多兩人對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咒,冥救顯助立功多牟」(《續高僧傳》卷二)。入唐以後,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等譯家也各有若干密典翻譯,就連玄奘、義淨也都曾傳譯過密法。

初唐諸大譯家中,沒有一人不譯介密教典籍的。

隨著密典譯傳的不斷趨於繁盛,各種密咒彙編的總集也相繼傳入中國內地,如東晉失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四卷、梁代失譯《陀羅尼雜集》十卷。這類經典所宣傳的密法便是「雜密」(與「純密」相對,意為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雜密的根本經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謂《金剛大道場經》十萬頌,於唐代永徽三年(652年)由阿地瞿多譯出,名為《陀羅尼集經》,共十二卷。

但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產生重要影響,並形成乙個宗派的,乃是把密教正式引入朝廷殿堂的「開元三大士」。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雜密的長期流傳與後來密宗的建立毫無關係。恰恰相反,正是這些雜密的譯傳和流行,為「開元三大士」等人的傳譯純密、建立密宗準備了各種條件。

雜密雖不同於純密,但在某些方面畢竟尚有相似之處。

二、唐密的形成

純正密教正式傳入中國開始於唐玄宗時期。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師先後來到中國弘揚密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三大士」,中間經一行和惠果等的發揚,形成唐密。

善無畏(公元637-735年):又譯淨師子,稱無畏三藏,是中天竺烏荼國佛手王之子,出家後於那蘭陀寺得遇達摩掬多尊者(即龍智菩薩)為其授胎藏界**灌頂,為密教五祖。其後,善無畏三藏遵師命,攜帶佛經,繞道中亞,於公元716年(唐玄宗開元4年)到達唐都長安,後奉皇帝之詔翻譯《大日經》於洛陽大福先寺。

《大日經》為密教之根本經典,由善無畏三藏口述,其**一行阿闍梨記錄而成。善無畏祖師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故亦稱其為漢地密教初祖。因其具備神通及對密教經典的精通與貢獻,善無畏被唐玄宗尊奉為「教主」,入滅後其真身奉塔於洛陽廣化寺之前庭。

五祖善無畏的著名**除一行外,尚有溫古、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金剛智(公元663-731年):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三十一歲依止南印度龍智菩薩受教,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受金剛界灌頂傳承,為密教五祖。

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中國佛法盛行,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翌年至東都,敕迎於長安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於所住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以大弘密法普度四眾,並翻譯密經,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後示寂於洛陽廣福寺,諡灌頂國師、大弘教三藏,金剛智亦為漢地密教初祖。門**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不空(公元705-774年):又作不空金剛,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深獲三藏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五祖金剛智三藏示寂,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從龍智菩薩(普賢菩薩化身)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

又遍遊五印度,於天寶五年(746年)還京師,為玄宗灌頂,賜號「智藏國師」。不空三藏譯出唐密的另一部根本經典《金剛頂經》。後有詔使住大興善寺。

自天寶至大曆六年,譯出密部之經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餘卷,密教之盛,此時為最。金剛智及不空兩祖師的傳授原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後善無畏與金剛智兩三藏金胎互授,並分部將兩部**傳授給不空祖師,六祖不空隨集兩部**於一身,即「兩部一具」,此即唐密的最突出特點,不同於以往印度密教的「兩部分傳」。不空祖師後期主要活動於西安大興善寺,歷任三代國師,他還是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建立了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以解釋咒語實義於其**。

不空祖師**眾多,傑出者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

慧朗--唐代僧-侍師於不空,其年代不明,在大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名中也未提及。但卻是不空晚年得力的**。大興善寺持誦僧二十一名**文中他舉第一。

不空歿後成為大興善寺翻經院檢校之職,於不空之一周忌或三周忌,敕補為大興善寺上座。此間慧朗之上奏文達十餘文,列入《表制集》之**文中,以他為最多,且是不空滅後之中心人物,也是不空的後繼者,此於嚴郢的《不空三藏碑文》的《不空傳》中有「**慧朗次紹灌頂之位」之記載,可以明白。但是他的寂滅年不詳。

唐 嚴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後學公升堂誦說,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 ,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為七祖傳燈阿闍梨。

所以唐密在唐並非只有慧果阿闍梨傳法。

惠果(746~805)唐代僧。京兆府昭應縣(陝西)人,俗姓馬。世稱青龍阿闍梨,為密教付法第七祖。

童年入道,初從曇貞研習諸經。年十七隨曇貞入內道場,於眾中超邁特出,遂為不空三藏賞識,盡傳其三密法要,二十歲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復從善無畏**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從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並融會二者,建立『金胎不二』思想。

此後常應詔入內道場為代宗、公主等修法,並繼不空法席,為青龍寺東塔院灌頂國師,故又稱青龍和尚。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師博通顯密內外群經,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四方從學之眾常多達數千人。

各國入唐求法者多從師受密宗教義,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羅僧惠日、悟真等,而將此宗傳入日本、新羅。永貞元年示寂,世壽六十。空海奉敕撰其碑文。

著有十八契印、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大日如來劍印、金剛界、金剛名號等各一捲。其中,十八契印所說為密教修法之根本形式,為密教重要著作之一。

惠果法嗣

惠果為三朝國師,為不空之後唐密的傳法大阿闍黎,一生致力於傳揚兩部**,真正體現了「兩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創繪金胎兩部大曼荼羅,創制金剛界諸尊金剛名號,完成兩部一具之傳授,**遍及海內外。其**受法情況如下:

兩部傳法**::惠應、惠則、惟尚、誓弘、惠日、空海、義滿、義明、義照、義操、義愍等;

單受胎藏法者:悟真、義澄、法潤等;

單受金剛界法者:義證、義

一、吳殷、義智、義圓等;

另外受法**還有:義恆、義雲、智興、行堅、圓通、義倫、義潤、開怌等。

其中義操和空海為正嫡;義操嗣青龍寺法燈,傳出**義真、海雲等。

故慧果阿闍梨所傳**得法者並非只有日本空海法師一人。所以自慧果阿闍梨後。唐後再無秘法之說實為空談。

楊貴妃安祿山待了一整晚,各種風言風語流傳,唐玄宗為啥不在乎

楊貴妃與安祿山本來就是母子關係 楊貴妃收安祿山為義子 而且加上唐玄宗一直都很信任楊貴妃,而且對她非常的寵愛,不管楊貴妃做什麼事情,唐玄宗的是相信她的,所以也不存在說唐玄宗在不在乎,只是因為他選擇相信她而已。所以儘管楊貴妃和安祿山雖然呆在一起呆了一晚上,但是因為楊貴妃已經收了安祿山為義子,他們是母子關...

《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親射虎遣馮唐 射天狼 的典故分別表達什麼意思

親射虎 三國志 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然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著少年狂氣。遣馮唐 據 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 記載 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

經典流傳的字對聯,經典流傳的九個字對聯

睢寧一指禪 一畦春波,融八方錦繡 九天曉日,流七彩雲霞。三陽開泰,九州呈福瑞 永珍更新,四海納禎祥。九州共夢,風正一帆順 四海同春,家和萬事興。九字經典對聯大全 上聯 酒熱不須湯盞湯 下聯 廳涼無用扇車扇 上聯 朝官多戴朝冠 下聯 宮婢常持宮被 上聯 移椅倚桐同賞月 下聯 點燈登閣各觀書 上聯 地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