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道是什麼意思是道理的意思

2021-03-05 09:21:41 字數 5026 閱讀 4813

1樓:龍採集團宣傳

《老子》中的「道」是什麼意思是道理的意思。

首先是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其次是講事物發展的規律,第三就是講生活的準則,屬於倫理道德的範圍。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我們需要考察「道」這個概念在文字角度上是如何進行使用的。

在「不出於戶」、「信言不美」、「勇於敢則殺」、「天之道」、「和大怨」、「殖而盈之」等章節中,「道」都是以「天之道」或者「天道」的面目出現的。這足以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得出《老子》中的「道」是指「天之道」的初步結論。即便就目前的證據來看還無法得出乙個絕對的結論,但這至少為我們指出了乙個方向,絕對結論能否成立,則要取決於將這個結論放入其他有關「道」的論述中,是否會產生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言不美」章和「天之道」章中都是「天之道」與「人之道」對舉,而在上面列舉的另幾個章節中,「不出於戶」章講的是人對「天道」的認識,「勇於敢則殺」、「和大怨」、「殖而盈之」三章則是體現了對「天之道」的遵循。這些都典型的反映出了先秦黃老道家的「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對舉,更是對先秦黃老道家思想所要求的,通過體察、認識「天之道」,即天地生養萬物的規律,來明確「人之道」,即人君如何服務於民眾,這一理論體系的鮮明闡釋。

所以,通過這幾個章節,我認為,《老子》中的「道」,是指的「天之道」。它不是放諸萬物皆可的普遍規律,而只是天地生養萬物的規律(關於這一點,在其他章節中還有所體現)。老子提出「天之道」的目的,是為了給「人之道」也就是「君人南面之術」提供理論原則及所因循的物件。

進而,我們需要考察,「道」這一概念與文中其它概念的關係。

在「上德不德」、「天下有道」、「為學者日益」、「道生之」、「治人事天」、「治大國若亨小鮮」、「道者,萬物之註也」、「為道者非以明民也」、「故大道廢」、「以道佐人主」、「道恆無名樸唯小」、「道恆無名」等章節中,「道」的概念都是直接的緊緊伴隨著諸如德、仁、義、禮、天下、取天下、玄德、國、大國、天子、三卿、民、治、邦、邦家、貞臣、兵、師、侯王等用之於國家政治層面的概念共同出現的。在其他章節中,儘管未必直接出現了這些政治概念,當仍有很多內容是直接指向國家政治生活或者可以運用於國家政治生活。由此,我認為,在《老子》中,「道」是乙個與國家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概念。

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或者,「道」是乙個直接深入到國家政治生活領域的形而下的具體概念;或者,「道」是乙個用以指導國家政治生活的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與我們前面所作出的結論相協調。

進而,通過對於上述各章節中具體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老子》中的「道」是統領、指導其他相關概念的。因此,就「道」與其他政治概念的關係而言,在《老子》中,「道」是乙個用以指導國家政治生活的注概念的形而上的本源性概念。

在考察過了「道」的概念的使用及其與相關的概念的關係之後,我們需要考察在《老子》中,「道」這個概念,作為行為主體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也就是說,「道」的功用是什麼,「道」其本身究竟能做什麼呢?

首先,從「道生一」、「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之」、「道恆無名」等章節,我們可以看到,「道」的功用,最根本的是體現在它對於萬物的「生」的作用上。

進而,從「道恆無名」、「治大國若烹小鮮」、「道者,萬物之註也。」、「信言不美」、「和大怨」、「以道佐人主」、「道泛呵其可左右也」等章節,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中,「天之道」的生養萬物的功用,是最終要落實到「人之道」之中的。而「人之道」是在秉承了「天之道」的最根本的功用的基礎上,最終體現為「左右」,即佐佑,和「恆與善人」,即對民眾一貫的幫助、扶持與親近。

也就是,由「天之道,利而不害。」最終落實到「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一著眼點上。

由此可知,在《老子》中,「道」的根本的、原始的作用是對於萬物的生養,而模擬到人事之中,也就是模擬到「君人南面之術」時,因循天道,或說「法道」,所提出的要求則是對於民眾的生養,即對於民眾的幫助與扶持。

接著,我們再來考察一下「道」的一些特性。

在《老子》中,「道」的乙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反」,所謂「反也者道之動也。」。

《老子》說「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這些都是在闡述著「道」的「反」的特性。

但是,究竟什麼是「反」呢?

有很多人認為,老子所說的「道」的「反」就是與正常的相反,似乎這才是老子所揭示的「道」的本質。那麼,生活中那些正常的事,到底是合道還是違道的呢?

我們要理解《老子》中的「道」的「反」的特性,必須要把它限定在「君人南面之術」的範疇之內。在《老子》中,有一處內容鮮明的體現了「反」的實質,那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這裡,明確的說明了,侯王若是想要因循天道,則要正確的認識到,天之道與大多數沒有依道而為的侯王所奉行的準則是相反的,或者具體點說,天之道的利而不害、生之、蓄之、功成身退、處下、守弱、為而弗爭等特性是與大多數侯王所遵循的為政理念相反的。因此,《老子》中「道」的「反」,是與人們通常的習慣認識,更確切地說,是與人們通常習慣的對於侯王、對於統治者的認識,相反。是與人們通常所習慣的對於侯王、對於統治者,認為他們是當然的處於主宰的位置、處於強者的位置,這一認識相反。

如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老子》中不厭其煩的在反覆強調「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為何會說 「弱也者道之用也」了。這些,所體現的也正是「道」的「反」的特性。

「道」的另乙個特性是「無名」。

顯然,現在比較普及的對於「無名」的望文生義的理解是很有一些滑稽的。有沒有名字難道是乙個值得爭論的命題嗎?我們知道「道」指的是什麼了之後還在為它的名字煩惱嗎?

就如同我們知道了獸獸之後還用為翟凌這個名字傷腦筋嗎?我一直堅持「無名」實際上是「無命」,表達的是老子對於「道」的作用方式這一特性的深刻認識。「無命」,即不是用命令的方式,不用強加的方式,而是通過潛在的方式來發揮它的作用。

從「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道衝」、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

」、「道之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

中有象呵!望呵!沕呵!

中有物呵!窈呵!冥呵!

中有請呵!其請甚真,其中有信。」等章句中,都強烈的表達出了「道」在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覺的狀態下潛在的發揮著作用。

即便是它的作用達到了目的,產生了功效,功成了之後,「道」依然不會顯現自己,它要做到「攻遂身退」。

同時,「道」的「無名」的潛在的特性也正和它對於萬物所起的「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的「佐佑」的作用相一致。

最後,再來考察一下與「道」相關的行為。即,人,或者更確切的說,人君,作為行為主體,對於「道」都能做些什麼。

在「上德不德」、「上士聞道」、「 不出於戶」、「為學者日益」、「使我挈有知也」、「治大國若亨小鮮」、「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道衝」、「視之而弗見」、「古之善為道者」、「孔德之容」、「有物昆成」、「以道佐人主」、「道恆無名」等章節中,人們對於「道」能夠做的事,或者說能夠做的關於「道」的事包括(用《老子》的原文來說):失、聞、知、行於、以道蒞天下、為、用、執、葆、唯道是從、法、佐、守。

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聞」、「知」等,我們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我們能夠感知,能夠了解,能夠傳授的;

2、通過「行於」、「為」、「用」等,我們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我們可以掌握、運用的;

3、通過「執」、「葆」、「守」等,我們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要求我們堅定不移的葆守執持,以指導我們的行動的;

4、通過「以道蒞天下」、「以道佐人主」等,我們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適用於人主治理天下的過程中的;

5、通過「法」,我們可以知道,在人主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所取法於的正是「道」;

6、通過「失」,我們可以知道,在《老子》中的「道」,人主一樣會失去它。當人主不能按照「法天地」的原則,當人主不能因循「天之道」生養萬物的規律去從事的時候,人主便失道了。

最後,補充一點,老子所說的所有這些,無論是對「道」的認知還是運用,最終的目的是要落實到「以禦今之有」,也就是落實到人主治理天下的過程當中。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老子》中的「道」指的是:

儘管,我們似乎可以將《老子》中的「道」或者說「天之道」賦予哲學上的本始、本源的概念,但是它的這一特性也是為了「人之道」這一政治概念服務的。沒有服務物件的概念是空洞的概念,沒有運用領域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儘管有人沉迷於空中樓閣的形上學,儘管有人醉心於好高騖遠的所謂哲學層面,但是,請記住,雄鷹飛得高不是為了居高臨下的翱翔而是為了凌空一擊的俯衝。

老子之所以不厭其煩的描述「道」,不是為了把「道」作為黑洞讓我們去冥想,而是將「道」作為我們的guiding star 來指引我們的方向。而這,也正是先秦黃老道家的「明天道以喻人事」的理論模式。所以,即便「道」本身未必是乙個純粹的政治概念,但是在《老子》中,「道」絕對是乙個具有在治人事天的過程當中經世濟民的政治指向的概念。

「天之道」,它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對萬物的「生之,蓄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的萬物生長的全過程之中。在此過程中,「道」是「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

」,是「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的。或者簡單點說,「天之道」的「玄德」,「天之道」的最根本、最本源的普施與萬物的德行就是「輔」,就是輔助「萬物之自然」。

進而,通過對「天之道」的體認,老子提出了「人之道」的標準。這裡的「人之道」是指施政為民的人君之道,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君人南面之術」。「人之道」在因循「天之道」對於萬物的「利而不害」的原則基礎上,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為而不爭」。

話題稍微扯遠點,由「人之道」的「為而不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乙個結論:首先,老子是讓「為」的,否則,老子不會說「為而不爭」而會說「不為且不爭」,老子的「無為」是不妄為,是因循「天道」而為;其次,老子的「不爭」,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不爭」,而是僅針對君人這一主體所言的「不爭」,是「不與民爭」,是不與民意相爭,是要做到「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的不爭。

在確定了《老子》中的「道」的涵義之後,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老子》中,「道」具有「反、弱」與「無名」這兩個特質了。正因為天之道與大多數沒有依道而為的侯王所奉行的準則是相反的,所以「守弱」——君人侯王將自己放在比民眾弱的位置之上,不凌駕於民眾之上,才是符合「天之道」的「輔」的要求的。也正因為如此,「道」才是通過「無名」,即,在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覺的狀態下,潛在的發揮著作用。

最後,「道」對於我們來說不是虛無縹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它是能夠感知,能夠了解,能夠傳授的;它是可以掌握、運用的;它是適用於人主治理天下的過程中的,要求我們堅定不移的葆守執持,以指導我們的行動的;在人主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所取法於的正是「道」。

老子的「無為說」的是什麼意思啊,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老子說,無為說,是說在辦公事時,個人的私志不可摻入公道,個人的嗜欲不可掛上正當手段,循道依法而舉事,借用社會各種資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順著自然之勢,不容許依主觀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辦成了不自誇,立了功不留個人的名。所謂推自然之勢,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走,遇泥濘用輴過,遇山用樏等,夏季多雨則開渠防水...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道可道,非常道 名哥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老子 道德經 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開頭句,也是道經的總綱。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 道 它不是永恆的道 可以用語言說出的 名 它就不是...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 譯文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道 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 道 道可道,非常 恆 道,出自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 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2 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3 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道 是洞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