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了哈姆雷特

2021-03-05 09:21:41 字數 4828 閱讀 9180

1樓:名字太難起了

莎士比亞是在文藝復興的背景下創作了《哈姆雷特》。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

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氾濫和社會的混亂。

面對這樣乙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從而創作出了《哈姆萊特》。

2樓:匿名使用者

17世紀初,伊莉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醜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讚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萊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

3樓:匿名使用者

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

莎士比亞在他的什麼時期寫了<<哈姆雷特>>?

4樓:其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 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道路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世界觀和創作風格形成時期,共寫了9部歷史劇和2部長詩。

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時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亞文藝思想成熟、藝術上達到高峰的階段。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1601)《奧賽羅》(1604)、《李爾王》(1606)和《麥克白》(1606)。第三時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晚期,作品由悲劇轉向傳奇劇,帶有明顯的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義理想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他力求兩者和諧的心態。

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風雨》(1611)等。

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5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哈姆雷特》這部作品創作於2023年,它是莎士比亞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第二時期創作出的最成功的悲劇。16世紀末17世紀初,正值伊莉莎白統治末年,這是乙個充滿著激烈鬥爭的時期,現實的主流是資產階級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這使莎士比亞滿懷著實現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心。

而另一面,是封建勢力的反撲,這使莎士比亞憂心忡忡。前者成為《哈姆雷特》的主題基礎,後者成為這部悲劇的氣氛的基調。正像莎士比亞在劇本中說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的模型」。

莎士比亞以文藝復興時代複雜而激烈的生活內容為血肉,以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為靈魂,借用「王子復仇」故事為軀殼,創作了這部具有巨大典型意義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

外國文學史,論述題,為什麼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國社會的政治現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哈姆特這一形象反是非曲直了當時先進分子的人文主義主張。《哈姆雷特》也就是因此而成為了「魅力永存」的文學珍品。同時也代表著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成就,也就奠定了成為其代表做的地位。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使先進於封建**思想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當時的英國由於「王位繼承權」問題政治鬥爭非常尖銳,人們的進步思想和社會的腐朽現狀形成了鮮明對比。

悲劇《哈姆雷特》寫於2023年,描寫的是古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悲劇《哈姆雷特》正是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以古丹麥國的政治鬥爭暗示英國社會現實的。作者最後以極其悲慘的結局――主要公哈姆雷特之死,終於實現了復仇目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7樓:匿名使用者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2023年創作的劇作。故事出自丹麥12世紀的歷史。經過莎士比亞的戲劇改變,成為了不朽的巨著。

首先,莎士比亞塑造了哈姆雷特王子這樣乙個具有典型性格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嫉惡如仇又生性軟弱,他一心報復卻無法戰勝自己的性格。他懦弱不堅定的個性是造成他悲劇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莎士比亞在作品中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反對封建勢力的思想。他表明,莎士比亞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已經很成熟了。還有就是莎士比亞語言的天賦在《哈姆雷特》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階級開始上公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佔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則以他的劇作,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1.歷史劇和喜劇時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創作了九部歷史劇。在這些劇本中除了《約翰王》(1589)描寫的是13世紀封建王朝內部的爭鬥外,其他的劇作則構成了兩個內容銜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與《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與《亨利五世》(1599)。

2.悲劇時期 (1601—1608)

這一時期,是莎士比亞思想與藝術成熟與深化的階段。時值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末期,王權與資產階級關係開始緊張,宮廷貴族生活日趨腐朽。莎士比亞已看清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他把這些歸結為善與惡的道德衝突,他反對暴力,強調理性的作用,創作了一批輝煌而又抑鬱憤怒的悲劇劇作,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社會罪惡與資產階級的利已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美好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

劇中的浪漫主義光輝越來越弱,現實主義描寫日益突出。其悲劇的主要內容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內心深處的衝突,被稱做「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的典範。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

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其情節寫過中世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2023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衝突的傑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傑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型,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破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增,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奸邪當道,國內一片烏煙瘴氣。

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復仇的證據不足,一時也找不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柔寡斷,拖延遲疑, 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劇性反映。

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

8樓:神小辛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歷史程序中的乙個巨大轉折。

伊莉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援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

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乙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的鬥爭,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

通過這一鬥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勢力的罪惡行徑。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氾濫和社會的混亂。

面對這樣乙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 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莎士比亞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9樓:漫閱科技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出生在英國中部的乙個富裕市民家庭,21歲左右來到倫敦,先在劇院做雜役,後來參加劇團,當過演員、提詞人,最後成為名重一時的劇作家。他寫有劇本37部,其中膾炙人口、流傳不衰的代表作就有《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和《李爾王》等等。

莎士比亞有怎樣的創作背景,莎士比亞的背景是什麼

從事戲劇創作和演出的工作在當時還屬於不入流的低階職業,因此現存有關莎士比亞的生平內資料極少,這使容 得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是否真有莎士比亞這一人物的存在。有人推測出這些劇作可能是培根所寫,支援這種說法的有馬克 吐溫和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等。還有人認為這些作品都是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一位才子馬洛所作...

陸在易家創作背景是什麼王安石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一 陸在易 家 創作背景是 1998年,當時是祖國人民盼望台灣回歸比較急切的時候,大陸是台灣的家。在這種大環境下,家 產生了。這首歌是由陸在易作曲,孫新凱作詞的藝術歌曲。二 人物簡介 陸在易,又名梓鈞,中國樂壇著名作曲家。1943年出生於浙江餘姚 今屬慈溪市 的乙個水鄉小村。1955年經上海 學院院...

魯迅那個時代的背景是什麼,魯迅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我國近代史上的 面臨民族存亡危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81年,魯迅出生。他所處的年代發生了 甲午戰爭 戊戌變法 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大事件。魯迅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是魯迅1919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 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