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鑑賞《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2021-03-05 09:20:28 字數 2917 閱讀 5945

1樓:同賢樊暉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乙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乙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2樓:崔思慧全奇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並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頤和園;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來往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並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徵。那牽牛花,那槐樹的落蕊,那秋蟬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多麼逼真,多麼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數筆略作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3樓:陀學海宜乃

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

導言》中說,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徵,是每乙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裡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以強烈的主觀抒**彩和清新秀麗、富有神韻的文字,充分顯示出了現代散文的個性特徵。

一、題材與心境的統一

2023年,郁達夫由於同創造社某些成員意見不合,宣布退出創造社。離開親自創立的創造社,對於個性很強的他不能不說有失落和悲涼之感。2023年,白色恐怖日趨嚴重,他離開上海,遷居杭州。

這期間,他與妻子王映霞之間感情又出現了裂痕。內外交困,使他始終處於矛盾、苦悶和悲涼之中。江南旖旎的自然風光,雖暫時能排遣內心的孤獨與寂寞,但與他的憂憤悲涼的心境卻格格不入。

為了尋找到與自己情感、心境的契合點,他不遠千里到北京來飽嘗故都的秋的意味。作者所以舍江南的秋景而寫北國的秋景,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江南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體現不出秋的意境的真正內涵。而北國的秋景是蕭索、幽怨、悲涼的,秋的意味體現得最為充分,是他當時幽怨、孤獨、悲涼心境的最好對應物。

作者在北國的秋里找到了與他心境共鳴的東西,找到了與他情感相投的物件,他的真情才會流露,他的情感才得以宣洩,他的憂思悲涼的心境才得到充分的反映。從這篇文章裡可以看出,他這一段時期的生活,表面上過得安逸、恬靜,實則,他的內心是寂寞悲涼的。

二、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的「清」、「靜」,帶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而寫「藍色的牽牛花」、「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無不經過感情的過濾,是主觀觀照下的客觀景物。

但這種強烈的主觀色彩並沒有扭曲對客觀景物真實的表現,作者只用寥寥數筆,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淨、悲涼之中。在這裡,主觀與客觀、情與景、物與我之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它既是對北國之秋的客觀描寫,又是作家當時心境的折射和反映。

三、語言與情感的統一

作家在文中自始至終渲染的是一種清淨、悲涼的感情氛圍,那不是一種濃烈的渲染,而是一種恬淡的追求。他的語言也正體現了這種情感。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繫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陽光......」語言是那樣的清朗、舒徐,像輕輕飄浮白雲,又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新、寂靜,「清淨、悲涼」的感覺油然而生,語言的清澈、婉約與情感的清淨悲涼體現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總之,《故都的秋》極其完美地體現了物與我,情與景之間的和諧統一。清淨悲涼的藝術感受既源自作者的內心體驗,又是通過景物描寫所傳達出特有情感。作者所追求的清淨悲涼的情境是他這一段時期生活的真實反映。

雖然作者脫離了政治、脫離了鬥爭,但卻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4樓:滿憐菸酒沛

悲涼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多麼逼真,多麼清晰。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以情馭景,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光和反射。那牽牛花,那槐樹的落蕊,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徵;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來往著」,「在破壁腰中,「故都的秋」,又並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靜,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並籠罩著淡淡的「悲涼」!作者只用了寥寥數筆略作勾勒。

正因為這樣、「靜」,那秋蟬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也不寫遊人如織的頤和園,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但是,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彩,渾然一體。

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以景顯情,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故都的秋》的寫作特色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這段時間裡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花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

《故都的秋》為什麼叫故都郁達夫《故都的秋》所寫的故都是今天的哪裡

1 原因 北平曾作過元 明 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稱為 故都 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故 有 從前的 過去的 的意思。稱為 故都 也包含了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2 原文簡介 故都的秋 是中國現代著名 家 散文家 詩人 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

急求故都的秋第11段賞析故都的秋第三段賞析

你不會是 s吧.第七段及其後的對話描寫的是秋雨話涼的場景,表現了北方人濃濃的人情味。第七段中用 都市閒人 代表故都人,是因為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也暗含著作者希望能像 都市閒人 那樣過無憂無慮生活的意味。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