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雜詩》其二的思想感情,陶淵明的《雜詩其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21-03-03 23:20:25 字數 5038 閱讀 9117

1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是一位田園詩人,其所作的雜詩 表現了他歸隱田園的志趣,也體現出了他熱愛自然的情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散發出他獨特的人魅力—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和汙的高尚品。

陶淵明的《雜詩其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樓:幼稚園的小噴友

雜詩 其二 陶淵明 (東晉)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這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的第二首。寫詩人中夜不眠時的情懷,抒發了事業無成的感慨。

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乙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

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悽,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鬱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

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後四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抒發了光陰易逝、生命有限,作者未能實現人生價值的感情。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

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

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雜詩陶淵明作品賞析 陶淵明詩中抒發了什麼感情 雜詩

4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歸隱bai田園、獨善其身」

du的人生選擇zhi,寂寞、苦悶的思想感情陶詩在dao平淡衝和的整體專風格下,有著太屬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生死之悲,2.

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陶詩中對悲情採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灑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陶淵明的詩善於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創作背景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存中,他覺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寫下了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周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顯露其中訊息。

此詩最先處魄力巨集壯:「白天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國土一片平靜寂然,掩蓋在月光之下。

望著這浩大遼闊的氣象,墨客的心被激動了。正是「爬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漫空,星轉斗移,又一次策動起墨客潛伏的豪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涼風入戶,使墨客感悟到季候的瓜代、年華的流逝,思路萬千,通宵難眠。這四句詩承先啟後,由此轉入悲傷悲傷的格調。

墨客本懷有廣大的理想,少年時即有濟百姓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屢次的戰亂、昏暗的政界,使這位志高行潔的墨客願望破碎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於得到了平靜。然而濟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潮在詩民氣底湧動著,撞擊著。

在這樣乙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漫空,又把它從詩民氣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廣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災難,直到行將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讓墨客感喟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良久夜裡,只聽到墨客獨自嘆息的聲音。

這種痛楚的孤單感,並不光為夜深無人語而來,我們從屈原的「環球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克寐,起坐彈鳴琴」,以至自後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肯隨俗浮沉,因而都難容於世,也更深的理解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楚,這是不行擺脫的、刻骨銘心的痛楚。

懂得墨客的心裡天下之後,我們對此詩反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明白了。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存的旋渦中躲避開來,靠岸在平靜的港灣,但卻無法迴避自己心裡時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地點。

前六句時間在瓜代,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乙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限大的宇宙,也是乙個象生命一樣標緻而飄渺的虛空。

「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龐大的空間辭別,限定在乙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窮的時間執行程序 與穩定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間隔,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心情的楚切、焦慮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想。

6樓:kyoya賢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據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雲:「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餘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於《楚辭》。

」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這種關於「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才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這種嘆喟變得越發淒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我們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急求賞析】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7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公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乙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即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育的。

《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阿,索月出東嶺。迢迢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

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陶淵明襟懷之體現。

由此四句詩,亦見陶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並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

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入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

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進而豪放,風味不同。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

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陶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

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土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結蒼涼無盡。

陶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陶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

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陶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雜詩十二首其二的翻譯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公升起。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乙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想起這件事滿懷...

急求賞析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公升起。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乙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想起這件事滿懷...

湖上雜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湖上雜詩 表達了作者,對青春的渴盼並對在年輕的希冀中隱藏著一股難言的惆悵和無奈。出處 湖上雜詩 清 袁枚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譯文 二月時分葛嶺的花都已盛開,一路上遊人絡繹不絕,都說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與他們的不一樣,我並不羨慕神仙,只是羨慕那些少年。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