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造成功虧一簣 唐太宗對高麗的征伐

2025-07-24 15:55:09 字數 2245 閱讀 3553

唐太宗為何認為征伐高句麗是場失敗的戰爭

1樓:心悸

<><唐太宗為何認為征伐高句麗是場失敗的戰爭

貞觀十八年(644年)至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自率軍征討高句麗,是貞觀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被認為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最大的一次決策失誤,唐太宗本人都說:「如果魏徵還在,肯定不會讓我跑這一趟!

連唐太宗自己都慧喚這麼說,征伐高句麗自然成為「太宗黑」們的集體high點。某國一批不要臉的「自大狂」更是編出了唐太宗在高句麗慘敗而被射瞎乙隻眼的荒誕謠言,甚至「忽悠」了某些國人。那麼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戰爭究竟打的如何呢?

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戰爭中,唐軍方面的兵力大約為十萬三千,其中四萬多人為水軍;而高句麗方面的兵力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總兵力不會低於二十萬。單論兵力,唐軍在這場戰爭中其實屬於劣勢,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縻師百萬」。

唐軍兵力之所以會少於高句麗,是因為吸取了隋煬帝教訓的唐太宗專門選拔戰鬥意志堅定、戰鬥力強的精銳士兵參戰。所以雖備咐然兵力少於高句麗,但唐軍的整體素質高出高句麗軍幾個層次,李道宗率領四千人馬就能擊敗了數萬高句麗軍。

在征伐高句麗前期,唐軍進展順利,高句麗軍是望風披靡,唐軍幾仿碧純乎保持了百分之百的野戰勝率。貞觀十九年(645年)六月,唐太宗親率大約六萬唐軍在安市城下擊敗高句麗十五萬大軍。高句麗舉國震動,很多城池的守軍都不戰而逃。

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但由於攻城戰限制了士兵精銳戰鬥力的發揮,兵力較少的唐軍在高句麗軍的頑強抵抗下未能迅速破城。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唐軍後勤補給困難。

於是唐太宗決定班師,班師前還在安市城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

唐太宗在安市城下的閱兵式上神威凜凜,敵方守將甚至登城拜辭。而唐太宗在班師的途中則騎馬賓士,根本沒有受傷的跡象。在這個征伐高句麗的戰爭過程中,高句麗軍根本就無法靠近唐太宗的禁衛軍,更不要說射傷唐太宗了。

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之戰中,唐軍攻克高句麗十座城池,殲滅高句麗軍不下二十萬,斬首四萬餘,僅安市城下一戰就繳獲高句麗五萬匹馬、五萬頭牛、一萬領鐵甲以及其他大量物資裝備。而唐軍方面陣亡兩千餘人,戰馬損失八千餘匹。綜合來講,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是漂亮的軍事勝利。

但自我要求非常嚴格的唐太宗覺得此戰沒有達成預想的戰略目標,所以才覺得這是一場「敗仗」。要是換成某些國家的「史書」,這樣的「敗仗」早就是「亙古未有的大勝」了。

唐朝初年因為什麼事件讓唐太宗多次下令出兵高句麗?

2樓:網友

吾皇英武,永絕後患。

3樓:李佳楠那男

因為這個國家想要斷我們的路,在我們攻擊其他地方的時候,它出來攪渾水,所以就攻擊了它。

4樓:雙魚愛仕達

主要是因為當時唐太宗曾經派人出使過高句麗,讓個國家停止征戰,但是高句麗拒絕了,惹惱了唐太宗。

5樓:巨蟹阿斯頓

因為當時的高句麗在斷絕唐朝貢的通道,這件事情也是被李世民聽到,所以他才會下令出兵高句麗。

為什麼唐太宗說,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

6樓:king尚

中國歷史上隋唐兩代多次征戰高句麗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最終將其徹底趕出遼東地區,這中間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可是幾代帝王還是不惜一戰,可見高句麗的威脅之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其實大多數人都有誤解認為高句麗和如今朝鮮的版圖一樣,其實並不是,他們的國土延伸至今天東北大部地區,並且佔據著遼東半島,南部與唐朝接壤,西部與突厥、韃靼都有聯絡,在北方連成一片,對於唐朝北方邊境威脅很大。從陸路上,一旦高句麗與突厥、韃靼一起從北方出兵,唐朝很難多線作戰。而佔據遼東半島從海路入侵更是輕而易舉,遼東半島就像一把尖刀,北方沿海地區乃至王朝腹地都暴露在其面前,地理威脅十分大。

高句麗和西邊的突厥等遊牧民族不同,他們是種植業為主,依託東北平原的地理優勢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經濟發達,國內相對安穩。而在政治上更是完成**集權制的初步建設,政治體制相對完善,是乙個可以和唐朝相媲美的國家,類似「小唐朝」,一旦壯大對於唐朝在鄰近國家的影響力威脅十分大。

其實唐初與高句麗關係還不錯,但是高句麗三番五次挑撥唐朝與北方其他國家的關係,對唐朝陽奉陰違,甚至還收留隋朝將士。這在唐朝看來的確不可容忍。並且由於高句麗國內的政變,導致對於唐朝的政策由和平逐漸轉向侵略,並多次試圖吞併新羅,都顯示其狼子野心。

這麼乙個不安分的鄰居不安穩因素實在太多,因此唐太宗這樣說也不足為怪,最終668年,唐朝佔領整個遼東半島並攻入平壤,高句麗的輝煌也徹底結束,自此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威脅中原王朝的國家了。

堅持塑造成功的自己高中作文百度,堅持塑造成功的自己800字高中作文 百度

塑造成功的自己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題記 芸芸眾生,大多數人都是平凡者。我們沒有西施般的傾國傾城貌,所幸也沒有林黛玉般的多愁多病身。但是那個讓人震撼心魂的詞語 塑造,帶給了我們光芒,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中隱藏的希望和那平凡中孕育著的輝煌!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