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的故事梗概是什麼樣的?

2025-07-23 22:55:13 字數 1627 閱讀 4012

1樓:劉啊二

空城計的故事梗概: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

諸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空城計的策略:

當那些實孝氏力空春改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扒慎判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準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2樓:靜雨

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願,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謖而檔宴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稿兄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裡。

諸葛亮傳令,藏起旌旗,開啟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鍵蠢襲,到城上談笑風生。

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於是撤退。

空城計故事簡要概括

3樓:

空城計故事主要內容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駐守西城,抵禦曹魏大將司馬懿的頃缺空進攻。他城門大開,一人坐在城頭上撫琴唱歌,似乎是在等待已退守二十里的軍隊前來交戰。

而曹魏軍隊看到這個情景後,疑心諸葛亮設有埋伏,於是便退兵了。空城計的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乙個經典故事,被廣泛傳播和改編,也被用於各種商業和廣告目的。它強調了扮坦諸葛亮的智謀和沉著冷靜,成為了一種表現危機處理和掩飾空虛雀瞎的策略。

同時,空城計也反映了諸葛亮的謹慎和足智多謀,成為了一種流傳至今的軍事典故。

空城計故事簡要概括

4樓:青島英茂匯

主要講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空城計主要講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在故事中諸葛亮設下計策將城門開啟,讓生性多疑的司馬懿撤兵散滲。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條亮五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沖敏脊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實之,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拿禪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

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

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瞭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瞭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

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梗概。

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大碧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螞仿消懷疑設悶知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

《空城計》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諸葛亮妙施空城計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忽然,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往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 眾 聽得這個訊息,個個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上城頭,果然塵土沖天,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 諸葛亮當即傳令道 將旌...

誰知《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內容

三國演義 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空城計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 三國演義 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 郭衝三事 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