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的經典之一,其中的"諸行無常,一切皆苦"是悉租其重要的教導之一。
諸行無常"意味瞎姿著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流轉和消逝,包括我們自身的身體、心緒和周圍的環境。這個教導提醒我們不要對任何事物抱有執著和依附,因為它們都是短暫的,不能帶來持久的滿足。
一切皆苦"表達了人生的實際境遇是帶有苦難和不滿的。佛教將苦作為一種普遍的存在狀態,指的是人們所經歷的各種痛苦、不滿和無常性帶來的困擾。這睜神兆種苦並非僅指明顯的痛苦,也包括生活中的不穩定性、煩惱和無盡的慾望。
佛教教導我們要正視苦難的存在,並通過超越執著和智慧的修持,實現解脫和內心的平靜。
這兩個教導在佛教中被視為對世界的真實描述,旨在喚起我們對於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它們提醒我們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覺悟。佛教的目標是通過理解和超越苦難,達到解脫和智慧的境地。
2樓:你瞅啥
佛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的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都有苦難。萬法最高境凳猜界是無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樂。
一切皆苦:是說一切的現象都蘊含著苦,生老病死苦。
諸法無我:襪缺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以我為中心活著。
寂滅為樂:釋加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存在於涅槃的境界裡,由於沒有六道輪迴中所帶的軀殼,所以不生不滅,無比智慧,無邊的法力,隨心所欲,其樂融融。
諸行無常,諸漏皆苦
3樓:戶如樂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對自己馬上要經歷的狀態有一種假想,哪怕這個假想很愉快,但也會形成一種障礙。這種障礙令我們發現,如果別人給閉賣此出的條件與自己配豎內在的期許不一樣的時候,哪怕只是順序上的不一樣,我們都會被這個情緒綁架。
還有很多人,特別急著獲得別人的認同。他們覺得,自己做了這件事情,就應該獲得這樣的認同。越是想象力豐富的人,越是容易被自己對未來的展望所綁架,只要別人給出來的未來稍微與自己的想象不同,就不停地抱怨轎迅。
抱怨」的本意就是後來事情的發展或者別人的反應,與你的期許不同。但別人並不知道你的期許,於是這樣就產生了「怨」這種情緒。
我們都可能是「朝三暮四」的人。曾經有位先生說過:「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煩惱,皆從怨來。」當我們看到這句話,其實應該很清楚,是你的就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就都不是你的。
你將其放在乙個更大的宇宙世界來看,就是這樣,關鍵是不要被自己先前預設的那種情緒所綁架。而且這個憤怒和後來的喜悅,其實都只不過是情緒的假想。
諸行無常,諸漏皆苦」,一切情緒,都是苦的根源。
15.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什麼意思啊?
4樓:煩惱即菩提
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一切感受和思想都是痛苦,如果知道這個世界沒有我及環境存在,達到寂滅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樂。
5樓:給未來乙個答覆
意思是:世界上的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都有苦難。萬法最高境界是無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樂 請給分。
6樓:網友
佛法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7樓:潛川如斯
用現代話來粗淺的理解吧。
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一切皆苦——因為不瞭解宇宙自然人生的規律,所以人接觸到的一切都會給他帶來痛苦。
諸法無我——其實世界上所有的組成,都有它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有「我」的存在才如此的,「我」不是「我」,只是這客觀存在的一部分。
寂滅為樂——把上面所說的都弄明白了,都懂得是咋回事了,都能知道怎麼去應對了,那你就會得到究竟根本的快樂!
一切種行無常苦想什麼意思?如何解釋?
8樓:華源網路
一切種行無常苦想 瑜伽八十六卷十七頁雲:複次由四差別,當知修習一切種行無常苦想。何等為四?
一、果差別故,二、自性差別故,三、品類差別故,四、方便差別故。果差別者:謂修此想,能遣一切欲或舉鬥貪、色貪、及無色貪、掉、慢、無明。
當知此中顯示三種本煩惱斷,及顯三種隨煩惱斷。欲貪煩惱,掉為助伴。色貪煩惱,慢為助伴。
無色貪惑,無明為伴。復有差別。謂於此中,顯示下分上分結盡。
自性差別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
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
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又由所依、所緣、作意,隨其次第,當知是名為乘為事為隨建立。
又由長時串修習故;說名純熟。答鄭數數無倒修方便故;說名善受,及與善發,品類差別者:謂修如是無常想時,速能永拔一衫磨切隨眠;棄捨下地一切善法;攝受上地一切善法。
於餘一切不淨想等,最高廣性,能善住持,遍行一切。猶如觀察所取之事,即如是觀能取之事。彼相解脫,能得無漏無常之想。
若有漏想,若無漏想,如是一切,皆於涅槃,善能隨順、趣向、臨入。皆能對治無明大闇,一切永斷。永斷彼故;清淨鮮白諸無學想,皆由一切無漏學想增上故得。
方便差別者:謂獨處空閒,以無顛倒數數作意,觀察諸行無常之性。由無常想,住無我想。
於見道中,既住無漏無我想已;於上修道,由有學想,永害我慢;隨得涅槃,二種皆具。
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法是什麼意思
法就是一切存在,由意識心的分別作用,從而產生諸多分別。佛教之中將法概括成幾大類,比如小乘佛教將法概括為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將法概括為5位100法。簡單的說說5位100法 1.是心法,共八個,也就是八識 2.是心所有法,為心法所生,也為心法所有,共51個 3.是心不相應行法,為心法所...
佛經金剛經一共有多少句,佛經金剛經一共有幾句?
佛一生一字不著.上面說的也不是金剛經 佛經金剛經一共有幾句?佛經共有幾部?佛經 心經 金剛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地藏經 六祖法寶壇經 解深密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寶篋印陀羅尼經 金光明經 楞伽經 圓覺經 四十二章經 佛遺教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
金剛經原文色空段是在第幾品,請問 《金剛經》一共多少品
金剛經正文有幾個版本,字數分別為 7 8世紀中國書店本5040字 868年咸通本5125字 流行本共計5176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 本經說 無相 而不說 空 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