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兵敗垓下,韓信便失去富饒的齊地,為何仍擁立漢王劉邦為帝呢?

2025-06-26 09:34:47 字數 1212 閱讀 7258

1樓:菲菲姐聊歷史

被劉邦分封制為公輸的韓信是令人忌諱的,尤其是分封制於齊後,這類避諱被劉邦、項羽等主要表現地酣暢淋漓;項羽的辦法是籠絡,但之後無法取得成功;這是為何?尤其是韓信在消滅趙國後,實力強勁,可以說自立為王最好的機會,鷸蚌相爭,漁人得衫鉛利。他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漢五年,劉邦於垓下之戰戰勝項羽,隨後突然冒出在韓信的軍內,奪走了韓信的兵權,又收走了韓信手上富庶的齊地,就算劉邦這樣對於韓信,韓信依然和別的諸侯國王一起勸進,認為漢王劉邦踐皇位,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應該清晰一件事,那就是,劉邦奪韓信的軍權和封地,是突然地,韓信沒把握,就算韓信在兵權和封地被奪以後用心對抗劉邦,也已經晚了。劉邦往往可在韓信毫無戒備的情形下奪走韓信的軍權,一方面是因為韓信對劉邦有著一種幾近本能的信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韓信身旁的大將、謀士大多是劉邦的親信,韓信想防劉邦也防不上。實際上,這並不是韓信第一次被奪軍權,早就在韓信平定趙地時,劉邦就搞過這種突擊手法,奪過一次韓信的軍權,韓信會被同一塊石頭跌倒2次,那就說明韓信實力不足,不能和劉邦對抗,韓信並非項羽那般的莽漢,明知道不能跟劉邦對著幹時,韓信絕對不會去跟劉邦對著幹。

儘管劉邦奪走了韓信的齊軍軍權,也奪走了韓信手上富庶的齊地,但劉邦立馬把楚地給韓信作為補償,楚地並沒有齊地富有,但比齊地面積小,更大面積楚地則意味著更多農用地,更多農用地就預估著更多的人口規模,更多的人口規模則意味著更多稅款,更多稅款則意味著更富裕的諸侯國日常生活,再加上到楚地為王,劉邦就再也不會把一堆親信安插在韓信身旁,行塌譁這就意味著更自由的靈魂諸侯國王生活。

於韓信來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劉邦替他關掉一扇門的前提下,替他開啟了二扇窗,其實這也是交換價值甚至更多價效比高。實際上,像這樣的事兒,以前也產生過一次,那就是韓信在趙地被奪軍權時,軍權被奪,代表著上將的崗位沒了,但劉邦卻給了韓信乙個國相的崗位,這就意味檔行著公升職了,並且韓信依然能以漢國相身份徵募將兵,針對韓信來說,並沒什麼直接損失。

總得來說,劉邦儘管奪了韓信的將兵和封地,但劉邦也是給韓信別的東西給予賠償,對韓信來說,相當於什麼都沒喪失,因此韓信依然想要擁立劉邦為帝。

2樓:123原料

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他不想背叛劉邦,而且韓信對政治不夠敏感,他認為劉邦不會害他。

3樓:休閒娛樂達人茶茶

因為劉邦更有天子氣概,拿得起放得下,對百姓和將士都很好。

4樓:清秋雲奕

因為當時只有劉邦能夠欣賞自己的才能,在其他的諸侯眼中,自己根本不值一提。

韓信和項羽鬥,韓信勝,韓信和劉邦鬥,韓信敗,為何呢

韓信和項羽,都是楚漢時期著名的名將,項羽在鉅鹿之戰率領五萬楚軍,擊敗王離 章邯四十萬萬秦朝大軍,韓信在井陘之戰率領三萬漢軍擊敗二十萬趙軍,兩位同時期出色的名將,不僅讓人遐想,若是韓信和項羽對壘,又是誰勝誰負。我的觀點是,如果韓信和項羽對壘,在雙方同樣的條件下,給韓信一百次機會,也打不贏項羽,這是他們...

項羽兵困垓下是哪一年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十二月 西元前年月 前年月 垓下之戰,劉邦和項羽的兵力各是多少?項羽萬,劉邦萬。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 今安徽靈壁東南 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萬人。十二月,劉邦 韓信 彭信首越 英布路大軍會師垓下。韓信軍萬喊坦塵,分路首先與楚軍接戰。漢高帝五年 西元前年 十二...

垓下之戰項羽為何只帶800鐵騎突圍?其用意是什麼?

就是兵疲食盡。在過去的八年時間裡,項羽一直在打仗,楚軍基本是時時刻刻在準銷槐備戰培鬥攜鬥。就是諸侯們大配伏部分不願意依附於項羽。因為他不想讓所有的人都跟著自冊尺辯己受死。也是為了探探前面的路,到底安不安全困昌?如果安全的話,就會讓所有州缺的鐵騎都走。垓下之戰明明還有萬大軍,項羽為什麼卻選擇逃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