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家澤學
留得殘荷聽雨聲意思為:只留下枯殘的荷葉聽著秋雨的聲音。形容一迅廳檔種孤獨飄落的悲悽思念之心境。
它在《紅樓夢》中的第四十回出現,有一段賈府眾人遊湖的描寫。當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畝亂,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林黛玉引用李商隱這一句詩的時候,將「枯荷」改作了「殘荷」。
2樓:念過涼秋
意思是: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紅樓夢》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和前來拔去。
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一閒,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
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源棚團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
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原詩是「留得枯荷聽雨聲」。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字義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詩歌的意境比較委婉,用筆簡練,以竹塢、亭檻、流水、枯荷等極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絕妙的意境。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
古詩在漫長的歷史流傳過程中可能有個別字句變化,所以有「枯荷」與「殘荷」的差異。曹雪芹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巨匠,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大詩人,他對詩詞有自己的獨到研究,「殘荷雹橘」二字的改動,似乎比原詩更有韻味,聲調也更抑揚。
3樓:東湖小曾
題目有些錯誤,原句是「留得枯荷聽雨聲」,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譯文: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全文如下: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譯文: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毗鄰水亭,格外幽靜。相思之情飛到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雲天,霜凍飛季節也來得晚,離開地面枯萎的荷葉,宜人的夜晚淒涼的雨。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李商隱的詩句,也在《紅樓夢》裡出現過,林黛玉說她最不愛李商隱的詩,但卻偏偏只喜歡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所謂詩無達詁,我也只能說出自己的見解。「殘荷」象鬥仔徵年老,而且孤獨,因為荷葉殘枯的時候,空豎汪往往周圍的「同伴」也都已經七零八落了。斑斑點點的纖虛雨滴打將下來,可以想象那時氣氛凝重,引人深思。
表達一種孤獨但又閒適的生活狀態。
留得殘荷聽雨聲下一句是什麼?
5樓:罕光明受玲
留得殘荷聽雨聲"
出自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全詩是: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一直為後學所溢美的神來之筆。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閉畝純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悽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枯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偶爾的枯荷之「留」,贏得的卻是詩人的「聽」,而詩人「聽」到的,又只是轎咐那悽楚的雨聲。
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個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詩人的化身,而那「雨聲」也遠不僅是天籟之韻了,或許它還是詩人在羈泊異鄉、孤苦耐早飄零時,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韻呀!
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指意義,表達的情感上
樓上說了一點,很在理,賞殘荷聞殘荷都可以,你若用聽不倫不類,不是每個字都可以達到春風又綠江南岸 綠 字的效果 其次 就是前者 留得 更突顯一種孤獨閒適的味道,特別是渲染了殘荷這種殘敗衰颯的形象,殘荷既會聽,也無形中賦予它擬人的聽覺,豈不妙哉!還有聯絡詩句前一句 秋陰不散霜飛晚 既然不散,那還剩下什麼...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春曉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譯文對照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昨天夜裡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
荷衣蕙帶是什麼意思
荷花做的衣裳,蕙草做的衣帶。形容人 多指女孩 輕盈脫俗的身姿。衣蕙帶 h y hu d i 屈原瀟灑地一揮 荷衣兮蕙帶 音di 倏而來兮忽而逝。首開了先人俊逸 灑脫 浪漫的氣質。荷衣蕙帶 飄然出世,脫離凡塵,擺脫一切人世間的紛雜 煩惱,相忘於江湖,終日與花鳥為伴是多少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最高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