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淺墨草萱繪人生
上聯:觀海觀潮觀俗眼。
下聯:看山看水看人頭。
詩詞常用的對仗詞。
副詞對:還對再、就粗漏碼對將、偶爾對時常、方才對恰巧、必定對應搜蘆當。
連詞對:及對與、而對或、除非對倘若、雖然對即使、因為對如果。
介詞對:同對往、被對朝、由於對沿著、自從對巖哪為了、除了對依照。
助詞對:的對地、啦對吧、罷了對是嗎、哎喲對完了、似的對等著。
嘆詞對:嘿對喂、哦對啊、嘿嘍對哇啦、哎呀對嗨喲、哼哼對哈哈。
象聲詞對:轟對嗡、當對譁、叮咚對桌球、咣噹對撲哧、唏哩對嘩啦。
聯綿對:阡對陌、貅對貔、璀璨對旖旎、氤氳對灩瀲、翡翠對琉璃。
常用的虛字對。
但覺——何曾。
只為——豈因。
已是——況值。
只知——誰道。
何似——未忍。
有願——無緣。
漫道——豈緣。
似聞——恐是。
莫道——只緣。
幾度——也曾。
尚想——徒憐。
豈聞——始信。
忽逢——頓覺。
但見——焉知。
自是——何須。
誓欲——休將。
猶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難為。
但得——何須。
幾處——誰家。
幾日——一番。
幸有——不須。
任是——也應。
尚有——應憐。
莫向——何妨。
那知——從此。
時有——更無。
何處——此間。
權借——欲憑。
常用虛實對。
a: 先虛後實。
一自——終教。
一去——獨留。
一從——幾度。
任是——不隨。
徒令——終見。
但得——即是。
可知——足資。
既定——篤信。
誰將——鋪就。
應憐---欲渡。
似聽——幾度。
幸有——但無。
不因——那得。
誰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來。
但見——不知。
肯於——不堪。
昔曾——自可。
縱是——從知。
每羨——定看。
莫為——合將。
若非——會向。
似聞——恐是。
自顧——空知。
試問——別意。
安能——願借。
欲試——驚看。
但恨——喜看。
但留——換得。
縱然——依舊。
料得——莫是。
誰將——知儂。
b: 先實後虛。
暗隨——一任。
周覽——猶存。
我亦——曾效。
借問——總為。
億昔——誰復。
寄語——莫因。
自謂——安知。
還似——何如。
不懼——何辭。
他年——莫望。
剛被——卻教。
2樓:網友
上聯:經雨經風經世面。
下聯:看山看水看人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下一句是什麼?
3樓:網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是: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帆;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出處
4樓:求養不求肥
青源惟信禪師講到自己修佛悟道的歷程時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形容人在備圓絕少年時,什麼事都是真實的,沒有欺瞞,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形容人到中年,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腔棚,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
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形容人們步入老年,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能更真實的看到自己的人生,清醒的認識這個世界,也更有一種豁達的心態,於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什麼意思?
5樓:一切為了進化
舉個例子:剛考入大學 剛開始什麼都在慢慢適應 看到啥都一樣 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後來交了朋友 有共同的話題愛好 想起大學就是他們一絕螞張張可愛的臉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後來 出來局巨集態社會 工作了 明白了人與人之前的遊戲規則 明桐源白那些朋友不過是在特定的地方展現出的一部分而已 是那段歲月使人難忘。那個大學還是那個大學——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上一句是什麼?
6樓:網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篇文章應該叫做《人生三境界》。
原文: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缺帶滿禪機的話語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也就是說乙個人的人生之初是純潔無瑕的,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但是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逐漸多了起來,就發現了這個世界有許多的問題了。而知道的這個的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憤懣的、充滿疑問的,不平的、警惕的,複雜的。
人不願意再輕易地去相信什麼。人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指桑罵槐、借古諷今。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的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乙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分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
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與人比較,爭強好勝、絞盡腦汁,永無滿足的一天。但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乙個圓,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迴圈往復,綠水長流。可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無法與永恆比較。
許多的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勞碌一生,窮極一生,心高氣傲一生,但是最後卻發現了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最後抱恨終生。但是還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年成立,終於把自己提公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頓開,迴歸自然。
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種修行的境界,當你領悟了,或者說看透了現象背後的成因,那麼看山就不是山了。但是當你與成因合為一體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山那水那麼自然,看山還是山,看水即是水。人生的三個階段 年輕時充滿童真,看什麼是什麼 中年了看社會人生充滿了庸俗虛幻,看什麼不是什麼 晚年了,回歸自然和本真,又是看什麼,是什麼。看山是...
人家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種境界,請問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 來說都是新鮮的 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
看山是山看海是海什麼意思?
看山是山看海也是海的意思是,不再幻想,不再多情。意思是純真。表達自己鎮睜汪處在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更深層的意思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御仔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