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秋膘是什麼意思,俗話說的添秋膘是什麼意思,該怎麼添?

2025-06-10 00:11:50 字數 4197 閱讀 5109

俗話說的添秋膘是什麼意思,該怎麼添?

1樓:shine李小聰

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著每到立秋這個節氣就「貼秋膘」的習俗。對於這種習俗的來歷,可能存在多種說法,但廣為人知的是,由於以前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比較低,經過夏季辛勤的勞作,為了彌補勞動者身體的虧損,到了立秋這個節氣,就要殺豬宰羊,做些營養比較豐富的菜餚,給那些壯勞力補養身體,也就是所謂貼秋膘。

有些鄉下人進了城,這個習俗也隨之帶到城裡。可以說,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質條件比較缺乏的年代裡,貼秋膘這個習俗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保護我國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然而,時至今日,貼秋膘這個習俗也應與時俱進,有所轉變了。

這是因為近十年來,由於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城市居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因脂肪攝入量增加已經出現了營養過剩,尤其是脂肪攝入量的問題更為突出。

據調查,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油脂的消費量已遠遠超出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所規定的攝入量指標,以致肥胖者層出不窮,高脂血症、高血壓及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應該說是不必貼秋膘的。否則,很可能會雪上加霜,誘發或加重病情。對於農村居民和正常人群而言,平時以素食為主的人,到了立秋的時候,在身體和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貼秋膘的。

但要注意「貼」得適度,講究飲食衛生和葷素搭配,不暴飲暴食,以免把好事變成壞事。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注重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才有益健康。

貼秋膘」和「咬秋」是什麼意思?

2樓:巡夢

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立秋「貼秋膘」,普通的吃燉肉,講究一點的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在立秋當天吃一些瓜果,寓意「咬秋」。天津講究在這一天吃西瓜或者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適逢立秋,將其「咬住」。瓜果的收穫能體現出農作物的豐收,同時秋天到來,收穫頗豐,也屬於人丁興旺、勞動致富得到的結果。

因此「咬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樓:網友

「貼秋膘」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了成語「落葉知秋」。宋時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涼爽的天氣到了,做點好吃的,吃燉肉,比如紅燒肉 五花肉,就叫貼秋膘。

咬秋就是立秋吃些瓜果類蔬菜,西瓜這些,咬住它吃就叫咬秋。

4樓:胡了小紅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很多人對貼秋膘沒有什麼概念,到底貼秋膘是什麼意思?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

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啃秋: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5樓:洛巨集達

杭州:江南一帶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乙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秋膘是什麼意思?

6樓:電人聽玉

"立秋「貼秋膘的意思是:立秋時,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

一旦立秋,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此稱之「秋膘」。在夏季因為缺覺、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使得身體消瘦,體質下降,因此立秋後要把身體虧欠的通過食療補起來。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立秋「貼秋膘的講究: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等部位的乾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立秋為什麼要搶秋膘?

7樓:網友

似乎秋風一起,人的胃口變好,就想吃點好的來加強營養,以補償夏天的損失,這種在立秋進補的方法就叫做「貼秋膘」,用「搶」字則更生動形象,這「膘」就是肥肉的意思,所以「搶秋膘」可以理解為長點肉的意思。

但其實,立秋「搶秋膘」並非適合所有人。這是因為,以往的「搶秋膘」,是因為人們在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工作勞累,加之食慾不振,又不能經常吃到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身體偏瘦,到了秋天,天氣開始變涼爽,又是收穫的季節,就要多吃肉好好補一補。

但對於現在的人來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能吃到各種各樣的肉類,有些人甚至處於超重或肥胖狀態(去年的「膘」還沒退去),有些還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等疾病,對於這些情況的人,如果在立秋盲目「搶秋膘」、或在秋天裡隨意「進補」,容易帶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抓秋膘是什麼意思?

8樓:木頭木魚

「抓秋膘」也可以說成是「貼秋膘」或是「啃秋膘「「咬秋膘」雖然叫法不同,意思是立秋這一天必須要補點肉。

這個風俗最早從清代就開始了,人們在立秋這一天要先稱一下自己的體重,看看經過了炎熱的苦夏之後,身體消瘦了多少,既然因為夏天胃口不好,那麼需要在立秋的時候,趕緊吃肉補回來。

在北方,補秋膘最主要的飲食方式就是吃餃子,北方的飲食習慣中,餃子絕對是重大節日必須出現的食品,並且餃子也被人們譽為是最有營養和諧音寓意最好的食品,特別是立秋這一天吃肉餡餃子成了家家戶戶流行的風俗,民間一直流傳下來的俗語中也有三伏的面立秋餃子的說法。

除了餃子之外,還有的地方會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吃大肉包子,主食必須有肉,各種立秋菜餚中大魚大肉也是必須有的,燉肉、燒雞、燒魚、燒鴨,各種肉類都要多少有一點,之所以這麼吃,就是要把夏季裡掉的稱給補回去,人體的膘不能少,否則就不健康了。再有從中醫理論上講,在立秋的節氣裡多食用一些營養豐富的食品,增加身體的肥肉積累,好度過未來寒冷的冬天。

立秋搶秋膘是什麼意思

9樓:閒雲洋洋

立秋搶秋膘意思就是在立秋之後要多吃一些肉食補一補,用來應對寒冷的冬天。搶秋膘還被稱為貼秋膘,夏季天氣比較炎熱,這個時候人們吃得較少,很容易厭食,立秋以後,天氣比較涼爽,這個時候就可以吃一些肉來補貼夏天的虧空。

北方立秋要「搶秋膘」吃燉肉(北方認為吃黃瓜或森乎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北方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慣,並且是什麼季節吃什麼,在這方面北方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乙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立秋是陽氣漸收、春侍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溼度衫悉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好事多磨是什麼意思,俗話說“好事多磨”什麼意思?

華山論劍 好事情在實現 成功前,常常會遇到許多波折。出處宋 晁補之 安公子 詞 是即是,從來好事多磨難。金 董解元 西廂 一 真所謂佳期難得,好事多磨。釋義磨 阻礙,困難。好事情在實現 成功前,常常會遇到許多波折。近義詞好景不長 一波三折 好夢難成 節外生枝反義詞一帆風順 無往不利 例句好事多磨,不...

俗話說 千金難買四兩金 是什麼意思

算命有一種叫稱骨,四兩以上開始的都是好命,但是據說人數很少,而且是注定的,所以說千金難買。1 四兩 生平衣祿是綿長,件件心中自主張。前面風霜多受過,後來必定享安康。2 四兩一 此命推來事不同,為人能幹略凡庸。中年還有逍遙福,不比前年運未通。3 四兩二 得寬懷處且寬懷,何用雙眉皺不開。若使中年命運濟,...

什麼叫反烏托邦反烏托邦用俗話說是什麼意思

反烏托邦 dystopia 又譯作 反靠烏托邦 敵托邦 或 廢托邦 又作anti utopia或cacotopia kakotopia,根據後兩者的音譯,又可譯作坎坷邦。與烏托邦 無 相對,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 資源緊缺 犯罪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