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1樓:天然槑
手陽明大腸經陽經(由手走頭)
商陽,井穴,屬金,大腸經屬陽金,肺和大腸互為表裡,吐氣肺管,吸氣腎管。疏木,要看肺跟大腸,少商、商陽、大椎放血,幾乎所有的燒都可以退,扁桃體也可以治,但主要是在退燒方面。
二間榮六,屬水,因大腸金是陽金,二間則成大腸經子穴,大腸經實症在這瀉。下針,手指族做橋彎起來在橫紋頭下,大腸胡局經的經穴走向是由手走頭,抬手有三個動作,沒有辦法前抬,是大腸經有毛病。手不能梳頭是三焦經,手不能往後擺,是小腸經。
兆猛三間俞穴,屬木三間透勞宮主治風溼關節炎。陽經有原穴,陰經無。
合谷是原穴,無屬性,原絡**法,取病經原穴(病症)和絡(表或裡症)。
肺是臨晨3-5點,大暘經是5-7點,卯時氣血流注於此。大腸屬腑、屬陽。
實→痛(一週之類,子穴瀉)。
實中帶虛→痛多、酸少(先瀉後補)。
虛中帶實→酸多痛少(先補後瀉)。
純虛→酸(補)。
手陽明大腸經
2樓:清寧時光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當令,起於食指末端,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裡,與足陽明胃經交於面部,互為同名經,同名經同氣,同氣相求,有求必應。
功能主治:1.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手陽明經起於食指末端,沿食指內側向上,沿前臂的前方,到逐步外側,上肩,向上出頸椎,再進入缺盆,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頭面,五官,咽喉,熱病以及經絡循行所過區域的病症,2.如口乾,鼻塞,牙疼腫痛,頸椎病,面部,腹部不適,便利,痢疾等證都可以在本經穴位**;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肺朝百脈,主宿降,主治節,由於絡屬關係,表裡作用,很多肺系統問題,大腸經也可以解決,陽明經多氣多血,陽明主肉,萎病多取陽明;
3.經驗用穴。
商陽(井穴)屬金,入肺經,金主發散,散熱,井主心下滿;
二間(滎穴)屬水,不好貼上,不太常用。
三間(輸穴)屬木,灸法常用穴,牙齒痛,咽喉腫痛,身熱胸悶,腹脹腸鳴可用灸法配攢竹**目視不清。
偏歷(絡穴)絡肺經,主治小便不利,提壺揭蓋,對急性腹瀉也有效;
合谷(原穴)面口合谷收,牙疼,面部問題,止疼,合谷是古時候的麻醉穴。合谷配復溜調理汗出。
曲池(合穴)屬土。
肩髃穴,肩周炎,肩臂屈伸不利。
迎香穴,鼻塞,流涕,鼻出血及與鼻子相關的疾病,膽道蛔蟲病。
古籍中的手陽明大腸經簡介
3樓:金色盛典歷史
手陽明大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代號li。與手太陰肺經相為表裡。
五行屬金。《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腔衫,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於兩骨(第。
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後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首帶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者圓蘆左右交叉——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慄不復等症。
詳見百科詞條:手陽明大腸經 [ 最後修訂於2017/10/8 9:54:26 共4113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
經絡養生:手陽明大腸經
4樓:夕志畫
據旅陵粗《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記述,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穴共二十穴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 、手五里、臂 、肩 、巨骨、天鼎、扶突、禾 、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食指的指端,沿食指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間的合谷穴,上入腕上兩筋凹陷處,沿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峰前緣,上出於背,與諸陽經會合於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聯絡肺,下膈又聯屬大腸。
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並貫通頰部,而進入下齒齦中,其後再從口內返出而繞行至口唇旁,左右兩脈在人中穴處相交會,相交之後,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再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拆鎮前臑痛,大指次汪備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變,為牙齒疼痛,頸部腫大。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狀是眼睛發黃,口中乾燥,鼻塞或流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肩前與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抖,不易恢復溫暖等病象。
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 ;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 ;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
筆記:手陽明大腸經(一)
5樓:會哭的禮物
穴位講解筆記:
補充:陽經井榮俞經合對應五行是:金水木火土。
1.商陽穴。
是大腸經的井穴,屬金。
肺與大腸相表裡,先走陰經,再走陽經,肺是髒,是裡,大腸是腑,是表。)
位置,以左手食指為例,指甲右下方。
常放血用,退燒。(少商,商陽放血,幾乎所有的燒都可退掉。)雖扁桃腺發炎也可用,但主要用於退燒。
2.二間穴與三間穴。
1)二間穴,大腸經的榮穴。所有的榮穴都屬水,它也就成了大腸經的子穴。
位置:見圖。
大腸是實證時,此穴可瀉。如肩膀抬不起來。(補充:
1.抬肩膀是三個動作:手臂往前抬,抬不起是大腸經,不能梳頭是三焦經,不能往後擺是小腸經。
2.虛症實證要看病多久,初病,拒按,是實證。)
2)三間穴。
位置(見圖)
主治手指關節風溼痛。 三間透勞宮 ,效果很好,針下入去20分鐘就可握,隔天會更好。(三間穴也可透到合谷穴)
3.合谷穴。
位置:病人手握起來虎口最高處,即為合谷穴。
是大穴,大腸經的原穴。原穴沒有井榮俞經合。
合谷是氣穴,可幫助診斷,合谷越大越高,氣愈足。病人久病時,合谷肉都沒了,凹進去了。中風的人都是這樣,肉都沒了。故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氣的興衰。
原絡**法, 原,就是病經,絡,指表經或裡經的絡穴。舉例:胳膊痛,剛好乙個星期,先分辨到底是實證還是虛症?
**:胳膊(大腸經)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對面的原穴下針,再下針肺經的絡穴(列缺)。
原穴「虛實皆可拔之」。
灸合谷,用生薑灸,對 青春痘 效果好。女人也可用來美白,**會變好。(美白,灸合谷。)
牙痛:上牙痛,針下合谷穴。右邊上牙痛,扎左邊,左邊牙齒痛,扎右邊。左病右治。門牙痛,兩邊都下。牙齦腫脹大,齦交(牙痛的止痛穴)放血,刺破放血出來。
合谷穴不能針合谷,孕婦針合谷可瀉不可補,補會落胎。順著氣血下針是補,逆著氣血下針是瀉。
若 肩抬不起來 ,可針合谷。(針扎合谷引到氣後,把它提起來到表層,再逆著大腸經下針就是瀉。若痛沒有了,還有酸,就依逆法順著大腸經下針來補。)
合谷脈動可判孕婦生產。
補充:風關,氣關,命關。黑的青筋在風關這邊,病在淺,在表,好治;在氣關,病重;到命關,不能治。
每天一箇中醫小知識:手陽明大腸經
6樓:科普達人琪琪
<>《每慧指歲天一箇中醫小知識:手陽明大腸經。
經絡迴圈: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上行經過第掌逗前骨間和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循行於前臂外側的前緣,進入肘外側,沿上臂走肩,向上交會頸部大椎穴,向下從缺盆進入體腔,絡肺、屬大腸。分支從缺盆經頸部入下齒,淺出夾口,過人中溝,止於對側鼻旁(迎香)。
主要病候:經脈病: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操作要點:商陽**熱病和咽喉腫痛可點刺出血;針刺天鼎、扶突應注意角度和深度。
主要治點:商陽、合谷、曲池常用**熱病;合谷**頭面、五官疾病;合谷、曲池主治胃腸病;商陽、合谷前睜**咽喉痛;合谷、曲池、手z裡、臂臑、肩髃常用**肩臂痛。合谷、迎香**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