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025-05-31 08:05:22 字數 1137 閱讀 1779

囫圇吞棗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囫圇吞棗故事簡述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囫圇吞棗的故事說明了比喻讀書做事不能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2、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

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

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同學們,如果讀書也像這樣囫圇吞棗下去,不用頭腦,肯定學不到東西。於是,人們就以「囫圇吞棗」來比喻學習的時候,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接受。

2樓:公尺小果侃娛樂

囫圇吞棗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在認識新事物時應該充分消化再去吸收,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不僅不會有好處,還會對自碼寬稿己有害。

做事不要急躁匆忙,想著一步到位,而是用一種認真謹慎的態度去面對,再充分了解事物去接受它。做事情不能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直接籠統地接受。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而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

它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認真學習,從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充分理解,實事求是。做事不要著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強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規律,正確處理。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現實生活中,只有一步乙個腳印,深入瞭解,才會有利於工作、生活和學習。

囫圇吞棗的故事

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乙隻猴子喜歡吃棗子。每次看到樹上結滿了紅彤彤的棗子,它就會爬上去摘下來吃。但是由於猴子不夠聰明,總是巧遲貪心地想要多吃幾個棗子,結果經常把嘴裡塞得滿滿當當卻無法咀嚼和消化掉。

有一天,猴子遇到了乙隻兔子。兔子問他:「你為什麼老是囫圇吞棗,這樣對身體可不好。

猴子道:「我喜歡吃棗子啊!可是每次都想多吃幾個。

兔子聽後笑著說:「那你為什麼不試試慢慢品嚐,這樣既能享受美食還能保持健康。」從此以後,猴子開始學會了慢慢品嚐食物,並且也遲孝變得更加聰明瞭。

它不再囫圇吞棗,而是學會了仔細品味每乙個棗子的滋味。

囫圇吞棗是什麼意思,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囫圇 整個兒,完整的。囫圇吞棗,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在學習上不加分析 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出處 宋 圓悟禪師 碧巖錄 若是知有底人 細嚼來咽 若是不知有底人 一似渾山侖吞個棗。用法 作謂語 賓語 狀語 形容讀書不認真。報名接...

我們讀書不能守株待兔還是囫圇吞棗

我們讀書不能囫圇吞棗。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很快,但總是囫圇吞棗。他讀過的書一本又一本,花費 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沒留下什麼印象。這使他很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學者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他的讀書的過程後,給了他一番忠告,說 以後不要只圖快,哪怕一句話,也要重複多遍...

成語接龍 囫圇吞棗(要求 尾字相同,成語)

棗禍梨災 災難深重 重氣輕生 生死未卜 卜夜卜晝 晝夜兼行行合趨同 同惡相助 助邊輸財 財運亨通 通元識微微察秋毫 毫髮不爽 爽然自失 失張冒勢 勢不可遏遏雲繞梁 梁上君子 子夏懸鶉 鶉衣鵠面 面不改容容頭過身 身無長物 物歸原主 主文譎諫 諫爭如流流芳百世 世道人情 情深義重 重足累息 息息相關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