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晁立紅
歷史上的「吃新公尺」活動,反映出布朗族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每至、金秋時節,經過一年的辛苦勞作,稻穀成熟,糧食入倉;布朗人家家戶戶就要忙於籌辦「吃新公尺」活動。首先要迎「谷動」進家,從田裡採回一束穀穗,掛在家中的神位上。
還要從田裡帶回一團土,分成7份,置於自家的糧倉中,稱之為「谷母「。
穀子加工成大公尺,不能用碾碾、不能用磨磨,否則穀子就會因疼痛而咒主人。須用杵臼舂、舂公尺時,手握杵棒,一杵一叩頭,是對穀物的敬重。「吃新公尺」是每家每戶大喜的日子,是布朗人的年節喜慶。
熱情好客的布朗人要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前來做客、共慶豐收。「吃新公尺」有一套繁雜而嚴肅、莊重的儀式。宰公的雞、宰殺前要洗雞頭雞腳。
吃飯前要先祭祖、祭火塘,還要到佛寺「滴水」。吃完飯要盛一碗「餘飯」,這碗飯要放置數日乃至數月。還要喂耕牛、祭犁耙、看雞卦。
而這一切都是在主人和客人極其輕鬆、愉悅、樂趣融融的氣氛中進行的。「吃新公尺」和其他生產活動一起,組成布朗族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
2樓:網友
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的口頭文學和民歌、民舞,組成布朗族絢麗多彩的文學藝術。布朗族的民歌內容健康、形式多樣,常常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也因此面顯得豐富多彩。
在雙江流行的有兒歌、情歌、勞動歌,還不禮儀歌。而且都有是用地地道道的本民族母語唱的,布朗族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表現在:一、短小、簡潔明快;二、古樸、自然;三、歌詞直率、樸實無華;四、歌舞一體、亦歌亦舞;五、可獨唱、合唱,還可男女交替領唱、跟唱,增加美感;六、旋律悠緩、靜。
各地布朗族都有不同風格的舞蹈。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流行我縣的蜂桶鼓舞。蜂桶鼓舞因其形似蜜蜂桶而得名。
舞蹈者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擊打身上的蜂桶鼓。三步舞比較輕悠緩慢,五步舞則十分激烈暢快。蜂桶鼓舞動作優美,十分引人。
它配有象腳鼓、 、釵、等打擊樂器;並分男隊和女隊。男隊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敲;而女隊則手持毛巾邊舞邊甩。蜂桶鼓舞是群眾性、參與性很強的舞蹈。
舞蹈時可數人、數十人,也可上百人進行。蜂桶鼓舞源於布朗族的乙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講到,很久很久以前人類曾遭遇大洪災。是蜜蜂把天神引到一座山上,找到一對倖存的兄妹,人類才得繁衍至今。天神讓人類製作蜂桶,讓蜜蜂住在裡面。
人們因此受到啟發,產生了蜂桶鼓舞。蜂桶鼓無疑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打擊樂器。象腳鼓、 、釵、等,是他們接受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後才加入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