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釣魚 願者上鉤表達了什麼

2025-05-28 13:55:06 字數 3377 閱讀 8812

1樓:旅遊小幫手一齊

標新立異。做出不尋常的舉動去吸引人看來也是成功的乙個方法。持續的堅持。

到了七十二歲依舊矢志不移,天天提著個釣魚竿,還直鉤釣魚,而這一切都是姜太公是長期持續的堅持熬出來的自信和抱負。

命運多舛。成功的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姜太公至死都沒有等到周文王,沒有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那麼他將像普通的平凡人一樣默默的消失。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乙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

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樓:乘夏侯戎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表達的其實就是乙個雙向選擇的這個意思。對的人自然會相見彼此選擇。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釣的是誰?

3樓:愛娛樂的小鴿子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釣的是周文王。

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

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

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

人物介紹

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4樓:小葉子愛教育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表達了心甘情願的與對方合作,也有做貶義說自願鑽入別人的圈套。

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的故事,在後世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可以說,姜太公用直鉤釣魚,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宣傳包裝案例。姜太公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當上了周文王的座上賓,進入了周文王的核心領導層。

小故事

我們現在說「釣魚」,那是一種休閒娛樂方式。尤其是一些修身養性的人,喜歡以「釣魚」的方式來打發時間。但是古代是不一樣的。

在古代,「釣魚」是一種重要的生產方式,他和狩獵、採集、種植等等一樣,是生產方式的一種。可以說,在普通老百姓那裡,「釣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過,在奴隸主諸侯那裡,「釣魚」就不僅僅是生產方式,它還具有特別的含義。在奴隸主諸侯們看來,「釣魚」其實是「釣江山」的意思,是爭奪天下。所以,當姜太公在渭水邊上用「釣魚」的時候,他實際上是在告訴周文王,他有幫助周文王「爭奪天下」的策略。

這也就是周文王為什麼要去請姜太公的重要原因。因為他知道,姜太公有爭奪天下的策略,而他恰好在爭奪天下的問題上束手無策。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釣的是誰?

5樓:小白說影視

周文王。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和寵姬妲已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卻不管人民的死活,還動用殘酷的刑罰來鎮壓反抗的民眾。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而這時西部的乙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

周文王姬昌在領地內施仁政,愛人民,善待有才能的人,所以,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當時,有位年近八十卻懷才不遇的有識之士名叫姜尚,大家都稱他為姜太公,隱居在陝西渭水邊,那裡正好是周文王的領地。他聽說文王是乙個有德的明主,就希望能得到他的重用。

於是,姜太公每天拿著一根魚裘到渭水邊釣魚。一般人釣魚,用的是彎鉤,上面吊著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姜太公的釣鉤卻是直的,上面什麼也沒有掛,也不把魚鉤沉到水裡,而是離水面三尺高。

他一邊高高地舉著釣裘,一邊自言自語道:「魚兒呀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許多路過的人看到姜太公這樣釣魚都覺得很奇怪,議論紛紛。姜太公直鉤釣魚的事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便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

但姜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公尺來胡鬧!」

周文王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去請姜太公來。可是姜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周文王這才意識到,這個釣魚的人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齋戒三天,沐浴更衣後,帶著厚禮,駕著一輛華麗的馬車,親自來到渭水河邊,恭敬地向姜太公施禮,請姜太公做軍師幫他安邦定國。姜太公見周文王誠心誠意來請自己,站起身來,躬身還禮,然後拿著那根魚裘,跟周文王上車走了。

後來,姜太公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後來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甘願去做可能吃虧上當的事。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賓語、分句,也可獨立成句。也說「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運用示例。明·葉良表《分金記·狂徒奪節》:「自古道得好,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願,怎強得也?」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賈老爺若是愛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愛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這裡。」

願者上鉤的釣魚人姜子牙是如何輔助文武兩王,建立周朝的?

首先他是重用文武兩王的一些 同時給文武兩王通知地區的一些政策,讓國力迅速發展,讓人們熱情擁護文武兩王。姜子牙通過自己的智慧,讓當時的商朝那個時候出現混亂,在混亂的時候帶領著周朝的大軍,將商朝覆滅最終建立了後來的周朝。他先幫文武兩王推翻了商朝,然後就輔助他們,出一些治國的方法。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釣...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出處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出自哪乙個歷史故事?

原出於 史記 齊太公世家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 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 所獲非龍非口,非虎非羆 所獲霸王之輔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諺語什麼意思

語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願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這句諺語出自十六國前秦將領苻朗的 苻子 方外 原文 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譯文 姜子牙在隱溪釣魚,卻一直沒有釣到魚,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56年了。魯連聽說了這件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