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速度蝸牛小盆友
心亡罪滅兩俱空」出處是《安士全書》。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一語,出自民間善書《安士全書》。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的《伍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遇佛得度帝君曰:予以呂后怨懟(duì)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然氣平即悔。翌日玉音薦降。
以海神晁閎,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餘戶,以口計之,二千餘命。除予前身仇懟八十幾人外,餘俱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邛池龍,羈囚積水之下。
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齧不已,宛轉困苦,不計春秋(地獄一晝夜,人間五百年)。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gàn)發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妙相,希有光明。
山靈河伯,萬聖稽首,歡喜讚歎,聲動天地。復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墮,墮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
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諸聖鹹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大丈夫當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東土。
汝既腔基槐遭逢,宿業可脫。」鋒亂予乃踴身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曰:
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興殘害。汝今復有怨親之想,與瞋恚愚痴之念否?
予聞至理,心地開明,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隨念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復為男子。得灌頂智。
予歸依焉。」
2樓:網友
查詢有關資料可以知道,這個出處是懺悔偈,出自華嚴經,後來有補充,念吵成為佛子懺悔時常持誦的。
全文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前碼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仔悔侍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賢善成就,普願吉祥。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3樓:帳號已登出
心亡罪滅兩俱空出處是王維的《大悲咒譽伏》仿虛胡,親王醉滅兩句衝是代表著詩人的悲苦思鄉之情,備攔希望這個可以幫助到您。
4樓:網友
罪從心起將心懺,譽賣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其真義為何?
一切罪業不離心,心(梵語citta)能起一切罪業,若當下將內心之罪業懇切懺悔,知罪業本空,使其清淨,如此一來就能達到懺悔之真義。罪由心起,心不起妄想雜念,罪慶凱逗之名亦匿跡無蹤,畢竟,罪從心起,必將心懺,若能體解心空罪空之義,與空性相應,這就是孫冊理念懺悔,達成究竟懺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