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自相矛盾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樣的典故和故事?

2025-05-22 07:03:34 字數 3377 閱讀 8474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出處

1樓:承吉凌

導語: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難一》,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下面我為你整理的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出處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出處

韓非子·說難》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動腦筋。

夫:句首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表議論。

自相矛盾:比喻乙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

故事內容

楚國有乙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

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乙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乙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

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

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揭示道理

世上沒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

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2樓:網友

自相矛盾是乙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難一》。

該成語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後不相應、互相牴觸。在句中常用作謂語、定語,不能用於兩方以上,只能用於單方自我牴觸。

自相矛盾。韓非 〔先秦〕

楚人耐祥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有乙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

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

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麼乎畝鬥樣呢?」那人張口結歲磨舌,一句話也不上來。

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及寓意?

3樓:竹林聽雨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這時,乙個看客上衝嫌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

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橘判凳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圓旅矛和盾走了。

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

4樓:水煮歷史

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為楚國有乙個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用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能刺穿任何東西。這時乙個看客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說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語寓意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誡人們要講求實際,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儈習氣,言過其實,自吹自擂。

這個商人亂吹一氣,說話自相矛盾,結果鬧出笑話,失信於人。這種不老實的態度,是不可取的。該成語還告訴人們,說話、做事都要實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後行。

說話或做事要前後一致,免得最後到了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步,被人問得啞口無言。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

5樓:愛的年華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麼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

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麼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麼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麼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

6樓:隨性

自相矛盾成語故事如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

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

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賈的性格或心情。

語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盾與矛者,譽之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日:『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後來諷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後不協調的人。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

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後行。

自相矛盾的比喻是什麼,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成語 自相矛盾 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牴觸.矛 長矛,古代用於進攻的 盾 盾牌,古代用於防守的 這個故事出自 韓非子 難一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他不惜誇大其辭 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 列位看官,請瞧我手...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的意思是什麼

敘知言 自相矛盾 拼音 z xi ng m od n 詞性 i 英語 paradox a self contradictory be mutually conflicting 釋義 典出 韓非子 某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當問及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 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

《自相矛盾》《伊索寓言》 《農夫和蛇》講的是什麼?

農夫與蛇是乙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出自 伊索寓言 主要講述了農夫好心救了一條蛇,而蛇卻不知回報。從前,在乙個寒冷的冬天,趕完集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農夫看到蛇凍僵了,非常可憐,於是就把它放在懷裡,用體溫讓它甦醒過來。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甦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殺死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