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什麼事例體現他愛國?

2025-05-13 15:50:16 字數 3341 閱讀 6868

1樓:洞穿星宇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慎做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西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猜衝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穗孝殲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乙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2樓:漫漫迷途終有歸

屈原。約前340~約前275年),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

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遊。

泳於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他既無力挽救楚國。

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汩。

羅江自盡。《史記》

有傳,著有《離騷》

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

背景。屈原(前339~前裂孝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

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

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握賀,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乙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段源派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

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

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秦將白起。

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望,謝謝。

3樓:大減價好不好

憂國憂民啊,為祖國發展大計獻計獻策,奈何領導不聽他的。

屈原有哪些愛國故事?

4樓:乾萊資訊諮詢

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怎樣理解屈原的「愛國」?

5樓:竹希節

1、愛國: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雄心壯志,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後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終以祖國的興亡為念;明知面臨著許多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2、追求真理:從政期間,屈原堅持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雖九死而猶未悔」,表達了堅持真理的的無私無畏。流浪後,仍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銘志,鼓勵自己。

同時,在流放期間他還寫就了《天問》一書,連向蒼天提出172個問題,再次表現了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寧死不屈:任職期間,屈原志潔行廉,同情百姓,為民謀利,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作殊死鬥爭。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不苟且偷安、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汙,亮羨虛始終「忍而不能捨也」。

即使流浪以後,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跡,使屈原精神上公升到乙個理想的高度。

4、情懷高潔:屈原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貴節操的堅守。「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些葳蕤芬芳、爍金 泛銀的精美文字,像鏡子一樣照映著他那純淨的靈魂與高潔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精色內白,類任道 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達了自己表裡如。

一、堅貞不屈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舉世皆濁 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表達了他潔身自好與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敬燃前聖之所厚」,表達了他愛憎分明、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寧溘死以流 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表達了他對「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時代的猛烈抨擊和 對黑惡勢力決不妥協,縱然招致災禍也決不苟且偷安的堅定決心。

5、忠君憂民。屈原身居廟堂而心憂天下,身居荒野卻顧盼廟堂。他對楚懷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幾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業追求;而又怒其不爭、怨其不 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嘆昏聵之君誤國、蠱惑之佞亡國,可謂愛恨交織。

即使屢遭離間、屢受陷害而被疏遠、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頭,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 和召回。

王羲之的故事有些什麼事例,王羲之的幾個故事

青梅史觀 坦腹東床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王羲之16歲時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 那好...

生活中有什麼事例能引發人們對生命的價值的思考

現代人似乎習慣了冷漠,以至於對許多事情都無動於衷的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有災難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人才會有刻骨的痛!因此,當人學會了 失去 時,他也就懂得了什麼是 痛 他就會對人的生存價值進行一番新的審視。不明白,人為什麼總是藏著那麼多的秘密,帶著那麼多的痛苦,如此艱難的行走在這個世界上呢?想過...

拜託啦!!有急用!!關羽的經典事例表現了他什麼特點

觸 關羽生性高傲的弱點,導致了在樊城之戰,由開始的指揮正確,威震華夏,發展到最後上當受騙,全軍覆沒,大意失荊州,最終導致孫 劉聯盟瓦解,其教訓慘痛。當初曹操常告誡夏侯淵 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 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三國志 魏書 夏侯淵 終為人戲於股掌之間,夏侯淵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