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核桃肉
第一訣:熟悉環境,暗記出口。
當你處在陌生的環境時,為了自身安全,務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樓梯方位等,以便關鍵時候能儘快逃離現場。請記住:在安全無事時,一定要居安思危,給自己預留一條伍碰通路。
第二訣:通道出口,暢通無阻。
樓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災發生時最重要的逃生之路,應保證暢通無阻,切不可堆放雜物或設閘上鎖,以便緊急時能安全迅速地通過。請記住:自斷後路,必死無疑。
第三訣:撲滅小火,惠及他人。
當發生火災時,如果發現火勢並不大,且尚未對人造成很大威脅時,當週圍有足夠的消防器材,如滅火器、消防栓等,應奮力將小火控制、撲滅;千萬不要驚慌失措地亂叫亂竄,置小火於不顧而釀成大災。請記住:爭分奪秒,撲滅「初期火災」。
第四訣:保持鎮靜,明辨方向,迅速撤離。
突遇火災,面對濃煙和烈火,首先要強令自己保持鎮靜,迅速判斷危險地點和安全地點,決定逃生的辦法,儘快撤離險地。千萬不要盲目地跟從**和相互擁擠、亂衝亂竄。撤離時要注意,朝明亮處或外面空曠地方跑,要儘量往樓層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煙火封阻,則應背向煙火方向離開,通過陽臺、氣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請記住:人只有沉著鎮靜,才能想出好辦法。
第五訣:不入險地,不貪耐橡財物。
身處險境,應儘快撤離,不要因害羞或顧及貴重物品,而把逃生時間浪費在尋找、搬離貴重物品腔畝談上。已經逃離險境的人員,切莫重返險地,自投羅網。 請記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六訣:簡易防護,蒙鼻匍匐。
逃生時經過充滿煙霧的路線,要防止煙霧中毒、預防窒息。為了防止火場濃煙嗆入,可採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離的辦法。煙氣較空氣輕而飄於上部,貼近地面撤離是避免煙氣吸入、濾去毒氣的最佳方法。
穿過煙火封鎖區,應配戴防毒面具、頭盔、阻燃隔熱服等護具,如果沒有這些護具,那麼可向頭部、身上澆冷水或用溼毛巾、溼棉被、溼毯子等將頭、身裹好,再衝出去。
家裡房間**了,煙很大, 應如何正確逃生
2樓:修勾修勾很可愛
被困人員自救方法:
1)被困人口員切勿慌張,憑自己的記憶及熟悉的環境,彎腰走出被困範圍。
2)用衣服或其他棉布,尋找水源(或用尿液)溼潤,捂住鼻孔嘴巴,防止濃煙吸入。
3)試圖用門窗等隔離濃煙及火苗,儘量在較安全的位置躲避;洗手間有水時可以用溼的東西堵住門縫,防止濃煙進來。
4)用擲物或敲擊等方法,發出求救訊號。用溼毛巾掩住口鼻,用盡量低的姿勢跑到最近的出口。蹲下,切不可爬下,人多會被踩到,用布圍住口鼻,跟煙走的反方向走把毛巾打溼對摺3~4次,用溼毛巾捂住嘴巴,彎腰避煙,儘快逃跑。
家裡房間**注意事項。
1、用油注意,爐具使用完畢,立即熄滅火焰,關閉氣源。
2、遭遇油鍋**,注意要用鍋蓋或者溼抹布覆蓋。
3、使用燃氣定要及時通風,廚房燃氣裝置**,要關閉灶頭的閥門。
4、不得過負荷用電,不得在電插座上使用過多的用電裝置;使用電磁爐,燒水壺時,人員不得離開;家中電氣線路嚴禁纏繞打結。
小煙小火,大煙大火,無煙無火如何逃生?
3樓:森家寵物
在遇到火災的緊急情況下,有一些基本的逃生原則需要遵循,即儘早發現火災,確定逃生路線,保持冷靜,避開煙氣和火勢。
如果面臨小煙小火,可以先遠離燃燒物,關閉火源,並用溼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離火災區。
而面臨大煙大火,應差洞伏該立刻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儘量不要返回**區域,用溼毛巾捂住口鼻,並沿著固定路線逃離火源。如果跑不出去,可以靠近窗戶,用溼毛巾堵住門縫和窗縫,向外大喊求救。
如果無煙無火但出現氣體洩漏等情況,應該立即關閉氣顫緩閥,開啟門窗通風,並遠離氣源。遇到任何火災場景都應該首先確保個人安全,根據不虛攜同情況選擇逃生方案。
火災安全小知識有哪些?發生火災時應注意事項有哪些
逃生自救,需要技巧 時間就是生命,自救才能生存 就高校火災特點,提供幾種逃生方法,供參考。1 如果身上的衣物,由於靜電的作用或吸菸不慎,引 災時,應迅速將衣服脫下或撕下,或就地滾翻將火壓滅,但注意不要滾動太快。一定不要身穿著火衣服跑動。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澆滅,但人體被火燒傷時,一定不能用水澆,以防感...
急求如果單位發生火災應該如何追究責任
呵呵,這莫著急呀,給你個參考吧 1 單位的法人代表是第一責任人,或者說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這沒法改變 單位的分管領導 分管消防工作的 是消防管理人,應該由單位的檔案明確規定。這兩個領導,在發生火災時,都可能會被追究領導責任。法律依據請看公安部61號令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2 單位發...
救火時錯誤的做法是 發生火災時錯誤的做法有哪些?
答。站在下風處滅火。發生火災時錯誤的做法有哪些?火災逃生常見錯誤做法。 按原路逃生 這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但往往會導致錯過最佳逃生時間, 向光亮跑 事實上,在火場中可能光亮之地正是大火燃燒之處。 盲目跟隨 可能會彙集大量逃生人群,反而導致逃生通道不暢。 向下逃 高層建築發生火災時候,不要輕易往樓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