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簡介
1樓:血刺熊貓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談仔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早孝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陸侍稿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
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節的起源簡單介紹
2樓:分享社會民生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臘搭》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輪侍拿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談亮夫。
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歷史背景:
山西一帶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產生的。
山西著名民俗學家聶元龍說:「漢代末期,山西寒食節的風俗異軍突起,影響廣遠。民間百姓為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舉行禁火寒食,以蘆葦葉包裹黍公尺煮熟,於寒食期間食用。
雖然介子推的端午節起源說更多讓位於寒食節起源說,但與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相同的是,由於粽子是即可用來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間把粽子作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很多地方民眾依然在寒食節吃粽子,這與端午節吃粽子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風俗。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3樓:生活小常識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遲豎顫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碼敗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纖笑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
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端午節在不同朝代的起源及發展歷史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 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 祛病防疫 風尚,把端午視為 惡月惡日...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與 午 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時為 陽辰...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不就花費 好好活著速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重午節 龍舟節 龍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