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於哪裡

2025-04-22 00:06:13 字數 3148 閱讀 3993

1樓:梧桐老師為你解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講的是驍將李廣善於帶兵的故事。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五十二萬餘字,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

的專稱。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蹟。李廣是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

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羨戚旅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兄凳軍,「避之數歲」。這本書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傑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

隨著這篇傑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仔鄭齡《出塞》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

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讚佩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含義

2樓:網友

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比喻乙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於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

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典故】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紀不大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教育學中德育方法的表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體現了德育方法中示範的榜樣。

榜樣示範法,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由於榜樣能把社會真實的思想、政治和法紀、道德關係表現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因而能給人以極大的影響、感染和鼓勵,教育、帶動和鼓舞人們前進;運用榜樣示範法符合青少年學生愛好學習,善於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進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人的認識由生動直接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3樓:鯨娛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何處?

4樓:網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意是桃樹和李樹不主動招引人,但人們都來看它們開出的鮮花,採摘它們結出的果實,在樹下走成了一條小路。

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傳,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論》

原文:「太史公曰:傳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

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釋義: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樸樸實實像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

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這話雖小,卻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5樓:拋下思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悶耐是說,雖然桃樹和李樹不會說話,但它們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枝鋒以至於樹下會被踩出一條小路來。這句話後被引申用來比喻乙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誇耀,也不用向別人邀功,人們自然也會記住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講的是驍將李廣善於帶兵的故事。

原文為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猛罩晌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司馬遷以桃李的樸實無華來形容李廣將軍的為人與結局,來說明李廣為人真誠,自然會被人們敬仰。以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諺語,以及李廣將軍的典故,多次被文人們所引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誰說的?

6樓:一襲可愛風

史記》卷一零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李將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高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亦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táolǐbùyán,xiàzìchéngxī 〖解釋〗。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嫌逗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諺曰:『桃李不言,下戚者慶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7樓:仉憐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於《史記》。《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緩肢閉史籍擾裂,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飢鎮史公、歷史之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麼意思

鯨娛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於司馬遷的 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 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唐子畏 解釋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 忠實,就能感動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麼意思

出處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 太史公曰 傳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譯文 太史公說 論語 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

珞珈山下東胡之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麼意思

釋義。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 忠實,就能感動別人。史記 李將軍列傳 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化,造就了眾多名垂青史的風雲人物。西漢時期的一代名將李廣便是其中之一。他智勇雙全,長期與匈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