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體積,恆星密度大麼

2023-04-24 13:50:23 字數 4223 閱讀 7132

1樓:網友

地球的直徑約為 13000 千公尺 , 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 109 倍。巨星是恆星世界中個頭最大的 , 它們的直徑要比太陽大幾十到幾百倍。超巨星就更大了 , 紅超巨星心宿二 ( 即天揭座α )的直徑是太陽的 600 倍;紅超巨星參宿四 ( 即獵戶座α )的直徑是太陽的 900倍 , 假如它處在太陽的位置上 , 那麼它的大小幾乎能把木星也包進去。

它們還不算最大的 , 仙王座 vv 是一對雙星 , 它的主星 a 的直徑是太陽的 1600 倍;hr237 直徑為太陽的 1800倍。還有一顆叫做柱一的雙星 , 其伴星比主星還大 , 直徑是太陽的 2000-3000 倍。這些巨星和超巨星都是恆星世界中的巨人。

看完了恆星世界中的巨人,我們再來看看它們當中的侏儒。在恆星世界當中,太陽的大小屬中等,比太陽小的恆星也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要數白矮星和中子星了。白矮星的直徑只有幾千千公尺,和地球差不多,中子星就更小了,它們的直徑只有 20 千公尺左右,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是恆星世界中的侏儒。

我們知道,乙個球體的體積與半徑的立方成正比。如果拿體積來比較的話,上面提到的柱一就要比太陽大九十多億倍,而中子星就要比太陽小幾百萬億倍。

宣告:我的答案來自於百科中的《恆星》條目,因為有現成的資料,就不想打字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3樓:王_子英

那要看具體到哪一顆了。

ìå»ý×î´óµäꮿåºãðç

宇宙的恆星有多少

4樓:亞浩科技

宇宙中的恆星數量是根據銀河系的恆星數量推算出來的。 根據目前的技術手段,我們還無法看清銀河系的每一顆恆星。可見光望遠鏡大約能觀測到以太陽為中心半徑5000光年範圍內的恆星,而銀河系的半徑達5~6萬光年,太陽距銀河系中心約3.

3萬光年,距太陽最遠的銀河系恆星達9萬光年。根據目前推斷,銀河系大約有4000億顆恆星,正負誤差為50%,因此,銀河系的恆星數為2000億~6000億顆。 宇畝中有1000億~2000億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

如果銀河系的恆星數量以最低的2000億顆計算,由此推算出的宇畝中的恆星數量為2×1022~4×1022顆,即20萬億億~40萬億億顆。

宇畝中有多少星系,迄今還沒有乙個確切的數字,有說800多億個,有說1000多億個,有說1000~2000億個。 2023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對北部外空進行了觀測,估算出宇畝中大約有800億個星系。3年後,即2023年10月又對南部外空進行了觀測,估算出的宇宙星系數量達1250億個。

為什麼兩次觀測的數字相差這麼多,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哈里·弗古森解釋說,這是由於對南部外空的觀測距離比北部外空的觀測距離更遠。 由此可以知道,宇宙中的星系數量比1250億個還要多,因為哈勃空間望遠鏡並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

恆星密度大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籠統地說,在主序星階段的恆星的密度並不大。

但恆星的密度是梯度分布的,就是說,越靠近中心,密度越大;越接近外層,密度越小。

以太陽為例。太陽的平均密度是大約,略重於水(想一想,地球的平均密度還有5.

5 g/cm^3呢)。但太陽中心的密度高達約150g/cm^3,而光球層(我們看到的那一層)的密度只有10^(-9)g/cm^3,比地球上人工製造的最好的真空還要「真空」。

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平均密度也比太陽略小。比太陽大的恆星,因為引力與輻射壓必須保持平衡,平均密度略大於太陽,但與太陽差不太多。

恆星演化到後期,會膨脹為紅巨星,平均密度會因為體積大增而大幅度下降。典型的紅巨星的平均密度只有大約水的1/100。但同樣存在密度梯度。

中心密度會增大到800-1000 g/cm^3,而外層氣體的密度只有數百億分之一克/立方厘公尺。這完全像是真空了。

當紅巨星的外層氣體消失後,裡面的恆星核就會露出來,這就是白矮星了。所以,白矮星的密度就是大約800-1000 g/cm^3,白矮星也存在密度梯度,但密度梯度不大。

大質量恆星變成紅巨星或紅超巨星後,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它的一生。超新星爆發後,恆星的外殼被炸碎了,跑掉了,恆星核會繼續收縮,成為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是恆星在超新星爆發時,外部壓力向內壓縮原子核,把電子壓到質子中,變成中子後形成的。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是10^14 g/cm^3,或1億噸/立方厘公尺。

在現有的物理學定律下,沒有比中子星更重、密度更高的恆星了

至於黑洞的密度,由於所有的物理學定律在黑洞內完全失效,其中的物質存在狀態還不知道,也就不知道黑洞的密度了。

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恆星是哪顆?

6樓:天頂星

r136a1確實是最大,不過最大的是質量,相當於300個太陽。這確實是比較可怕的,要知道主序星的質量上限在120倍太陽質量左右,超過這個質量強烈的星風會吹散出表面的物質,直到達到這個臨界質量。

但是質量最大和體積最大是不能劃上等號的。r136a1是一顆主序星,而大犬座vy是一顆紅超巨星。相同質量的主序星和紅巨星,前者體積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我們的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後直徑可以膨脹百倍。

網路上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大多數表示r136a1的體積是太陽的幾十倍。並且通過初等數學物理的估計,也可以得出乙個類似的結論。附上曾經的乙個回答。

an=0&si=2&wtp=wk

7樓:小團圓

r136a1,距銀河系16000光年。論體積,由於r136a1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3600倍,所以r136a1的直徑大約是是多少50億公里,差不多是大犬座vy的2倍。

8樓:

是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的r136a1,直徑有580,000,000,0km呢!!!

9樓:love123456去

r136a1是大犬座vy的2倍體積,在大麥哲倫星系。

宇宙恆星的數量?

10樓:匿名使用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乙個天文學小組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宇宙中存在70,000,000,000,000,000,000,000(7後22個0,七百萬億億)顆恆星。如此龐大的數字可能超過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灘上的沙粒。

該研究小組劃定出天空的一條區域並對其間大約10000個星系的亮度進行了精確細微的統計,以判斷星系中所含恆星的數目。這樣的統計方法避免了對每個恆星進行統計這樣乙個繁瑣過程。然後根據整個天空與這一條形區域的倍數,與該區域內恆星的數目相乘就得到整個宇宙中恆星的數目。

研究小組為這項研究動用了兩台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乙個位於新南威爾斯北部地區的英澳天文台(anglo-australian),另外乙個位於加那利群島。 他們同時表示,現在統計的恆星數目是當代天文望遠鏡所能看到的宇宙中包含的恆星。事實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恆星,甚至是無限的。

宇宙是如此之大,甚至宇宙另一面的光線還沒有到達地球,所以還不能測的詳細資料。關於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其它智慧型生命的問題,研究人員表示,「七百萬億億是個龐大的數字。存在智慧型生命無可避免。

麻煩,謝謝!

宇宙中的恆星有很多,那麼目前體積最大的恆星是哪個?

11樓:青島小魚聊創業

盾牌座uy。

盾牌座uy是一顆位於盾牌座的紅超巨星。它被認為是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之一,同時是一顆脈動變星。它的半徑預估為1708個太陽半徑(11.

88億千公尺,約天文單位),因此體積是太陽的近50億倍。它距離地球約2900秒差距(約9500光年)。

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的位置,其光球層至少會吞沒木星軌道,並可能接近土星軌道。已知的最大恆星是位於銀河系內的史蒂文森2-18(29億千公尺)。

12樓:那麼反

是太陽。太陽是銀河系體積最大的恆星,也是宇宙中目前所知道的體積最大的恆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幾百倍。

13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來說是史迪文森-218(作者不會寫)不是盾牌座uy,在2023年前最大的恆星是大犬座ⅴ丫,但後來又改進了計算方法,之後最大的就是盾牌座uy,(其實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盾牌座uy了,只是人們的計算方法不準確,看起來大犬座vy是比盾牌座uy大的,可實際是盾牌座uy比大犬座ⅴy大)後面又發現了史迪紋身-218他又比盾牌座uy大,但我們不知道之後還會不會有更大的恆星,不過肯定會有的,畢竟我們w型恆星還沒出場呢。

14樓:過法國法國和

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大恆星是盾形uy,它的體積是太陽的12000倍。 光繞這顆比八顆大得多的恆星執行需要 9 個小時以上的時間。 陽光到達地面需要半分鐘。

恆星與行星的密度誰大,恆星與行星的區別

恆星 行星 衛星的區別有哪些?1 質量不同 恆星的質量較行星相比要大得多。2 能量產生不同 恆星擁有足夠的質量來進行核聚變,並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 而行星自身不會發光,只能反射光。3 存在方式不同 恆星是恆星系統的中心天體,行星都是圍繞恆星公轉,是圍繞恆星與行星的質心公轉。4 構成成分不同 恆星的主要...

恆星周年視差恆星周年視差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的關係。

圓周運動有乙個圓心。人做橫向運動,沒有圓心,人與觀察物件的距離是變化的,近大遠小,觀察物件的大小看上去也是變化的,會隨著人的遠離而越來越小。人做圓周運動,離圓心的距離是不變的,位於圓心的觀察物件看上去總是那麼大。太陽看上去總是那麼大,說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大致不變的,所以地球是在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

恆星坍縮的原因,恆星為什麼會坍縮?

在恆星生存期的某一階段,其內部溫度將會降低,這樣一來,引力將會成為乙個主導的因素,結果,這顆恆星就會開始坍縮,在這個過程中,恆星內部物質的原子結構會遭到破壞。這樣一來,原子將不復存在,替代它的將是乙個個電子 質子和中子。這顆恆星將會坍縮到這樣一種程度,這時電子的相互排斥力將使該恆星不能夠再進一步坍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