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與行星的密度誰大,恆星與行星的區別

2022-10-27 00:26:24 字數 6159 閱讀 3921

1樓:懂啦

恆星、行星 、衛星的區別有哪些?

2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1、質量不同

恆星的質量較行星相比要大得多。

2、能量產生不同

恆星擁有足夠的質量來進行核聚變,並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而行星自身不會發光,只能反射光。

3、存在方式不同

恆星是恆星系統的中心天體,行星都是圍繞恆星公轉,是圍繞恆星與行星的質心公轉。

4、構成成分不同

恆星的主要成分為氫和氦,它是一種等離子球體;雖然有些行星也是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例如木星、土星),但還有些行星主要是由矽酸鹽岩石組成(例如地球、火星),它們擁有固態表面,甚至還存在液態水。

擴充套件資料

恆星的分類

1、孤星型恆星

孤星型恆星在宇宙空間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沒有與其它星球形成關係。該型別恆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線運動。其形態為球形和非球形。

2、主星型恆星

這類恆星捕獲小質量天體形成繞其旋轉的星系,恆星位於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質量天體如行星彗星等繞其旋轉是從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線運動。形態為球形和非球形。

3、從屬型恆星

這類恆星繞大質量天體進行轉動,沒有小質量天體繞其旋轉。該型別恆星存在公轉和自轉,其運動軌道為圓形、近圓形和橢圓形,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

4、伴星型恆星

這類恆星與大質量體星球形成相互繞轉,形成伴星關係。伴星間圍繞共同質點公轉,存在自轉和公轉,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

5、混合型恆星

這類恆星繞大質量天體進行轉動,同時有小質量天體繞其旋轉或有伴星。存在公轉和自轉,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陽。

3樓:蔚浩闊盍齊

恆星是指能自己能進行核聚變,且發光發熱的星體,行星,彗星等都是圍著恆星轉。

行星具有一定質量並且近似圓球形,本身不發光,圍繞著恆星轉的天體。

希望對你有幫助

4樓:多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乙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

恆星:

最亮的恆星:天狼星a;

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

最亮的超新星:金牛座超新星;

星體最大的恆星:美國天文學家於2023年1月發現的三顆呈紅色且十分明亮的恆星;

引力最強的星體:黑洞;

最古老的恆星:黑矮星(人類了解範圍內);

自轉速度最快的星體:脈衝星。

行星:

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約為其餘八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倍);

擁有光環的行星:土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公轉最快的行星:水星(88天);

最大的行星:木星;

衛星最多的行星:土星;

距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肉眼看到最亮的行星:金星;

最早被計算出來的行星:海王星;

最美麗的行星:土星(太陽系內);

自轉最快的行星:土星;

自轉最慢的行星:金星(比公轉還慢)。

5樓:

恆星的定義:

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是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其次是處於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4.

22年。恆星都是氣體星球。晴朗無月的夜晚,且無光汙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 6000多顆恆星。

借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

一、二千億顆。恆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離我們實在太遠,不借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作恆星。

————————————————————————————————————

行星的定義: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23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1]: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萬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系內有8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2003ub313」(齊娜)的天體。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系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目前在天文學家的觀測名單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系內天體就有10顆以上。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乙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週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宇宙中恆星與行星比起來哪個比較多?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在龐大的其他星系當中,這樣的情況更是如此。最後一點就是在遙遠的其他星系當中,比如仙女座大星系,很有可能其中的恆星數量比我們太陽需要更多,但是行星的數量肯定是要比恆星要大,畢竟恆星的體積和質量還有面積上面要比行星大的多,參與構成形成也是較為的複雜。

7樓:傾心的小北老師

宇宙當中行星的數量要比恆星多很多。所謂的恆星就是自己可以發光發熱的星星在宇宙當中並不是非常多的。

8樓:技術小輝

行星。因為恆星周圍一般會有很多行星,所以宇宙中恆星與行星比起來要少很多。

9樓:htf的生活回答

宇宙中的行星比較多。恆心是面積較大,質量較大的運動天體,而和恆星相比,行星的質量較小,面積較小,因此行星的數量比較多。

恆星與行星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行星圍繞恆星轉動,恆星的質量通常比行星大得多,它的引力足以讓行星圍繞它們轉動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像老大與小弟之間的關係.

老大是恆星.

小弟是行星.

小弟也會圍繞著她.

一直保護著她.

12樓:匿名使用者

行星質量一定比恆星小,再巨型的行星也比最微型的恆星小。

因為恆星之所以叫恆星因為它自身能發光。它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它太大了,以至於其巨大質量具有的引力產生的向心壓力引發了核聚變,所以才發光。

而乙個行星假如達到恆星那麼大了,也會引發聚變,就是恆星了。例如木星的成分組成和太陽的一樣的,但因為小,其引力不足以引發聚變,所以是行星,如果它達到太陽質量的80%,它也會核聚變,發光,成為恆星。

恆星和行星是如何劃分的?

13樓:黑狐之尾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如太陽)。

行星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23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不受到軌道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1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樣的天體才能稱其為行星?傳統的觀點是建立在我們最熟悉的九大行星上,而且已存在了幾個世紀。但是隨著近五年不斷發現一些新的星體,這種觀點顯然已過時了。

space.com獲悉,對「行星」的定義將由世界權威機構重新定義。估計時間可能在十一月中旬。

國際天文協會被認為對星體進行分類,事實上,它從未對行星下過定義,因為大家都知道行星是什麼。

但是自從2023年以來,不斷發現其它恆星周圍的巨大行星,以及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的新的星體,這使得國際天文協會必須將其進行分類。隨著近幾周發現了一些類似行星的自由漂動的星體,國際天文協會的定義顯得尤為重要。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棕色矮星

自從2023年發現首顆圍繞另一顆恆星旋轉的行星以來,又發現了50多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它們與我們熟悉的行星不同,體積巨大-往往超過木星的許多倍-一些更象另一類星體,棕色矮星。

棕色矮星在2023年被證實存在,它們體積巨大,但不足以促成熱核反應形成恆星。這些棕色矮星象行星一樣不發光,也可繞恆星運轉。儘管這些自由漂動的星體可能是棕色矮星,但沒有多少行星的特徵,它們比木星大5-15倍,大小範圍很類似行星。

由於這一系列以前從未探測到的星體,我們對於行星構成和星體質量的觀點正在徹底改變。

許多科學家認為,冥王星本不應被稱為行星。冥王星的體積比任何其它行星要小許多,而且它距離其它行星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平面有乙個很明顯的角度。冥王星也遠離海王星的軌道,研究人員認為它很可能是kuiper帶的一部分,kuiper帶是乙個遙遠的冰凍岩石區,在2023年被證實存在。

2023年初,國際天文協會試圖將冥王星給予雙重身份-既是行星也是乙個通過海王星軌道的物體,但由於人們的反對而擱置下來。在太陽系中的更小的物體,包括彗星也被稱為小行星。而且其它比冥王星體積大的物體很有可能也圍繞太陽旋轉。

那麼課本上的定義是什麼?查閱各種文獻,你會驚奇地發現根本就沒有對行星的定義。

在棕色矮星的存在得到證實以前,人們往往認為分辨行星與恆星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目前,在阿蘭·博斯領導下,乙個由13人組成的國際天文協會專家小組正在致力於"行星"的定義工作。這些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行星狀的自由漂浮物體,這一發現證明,人們以前在定義行星以及恆星方面有些過於樂觀了。

天文學家認為,在行星與棕色矮星之間尚有3個疑問需要解決,即它們的起源、軌道、及其體積。

如果依據教科書來給行星下定義的話,一般的表述是:在恆星形成後,由其發散出的氣體以及固體塵埃所組成的渦旋逐漸形成了行星。我們就是這樣解釋太陽系的9大行星的形成過程的。

但是,曾經於2023年提出"棕色矮星"這一概念的塔爾特認為,不能單純從形成過程來定義行星。她建議,在定義行星時還應當考慮行星圍繞某個恆星軌道執行這一因素。

問題是,棕色矮星即符合上述的兩個"行星"標準。它們經常圍繞恆星的軌道執行,這意味著棕色矮星是由氣體和固體塵埃形成的。目前人們所爭論的焦點在於星體的體積方面。

如果棕色矮星的體積比木星的體積大13倍,它內部的壓力就足以引起氘的燃燒。但是行星卻無法燃燒氘。由此,人們通常會以是否有氘的燃燒來劃分恆星與行星的界限。

但是,這樣也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對於那些體積小於行星的棕色矮星又該如何解釋呢?

恆星之所以成為恆星,是因為它能夠通過熱核反應將氫轉化為氦這一過程發光。而棕色矮星,儘管它們能夠通過燃燒氘來進行一種"核心熔融"反應,但是並不能達到恆星所具有的熱核反應所需要的熔融過程。但是棕色矮星能夠象恆星一樣,是另一種無序的氣體或塵埃雲霧由於重力原因導致該雲霧的坍塌而形成。

即使是恆星的定義也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有專家認為,恆星與行星一樣,也是由渦旋所形成的。這往往出現在雙星體系當中,當一顆恆星形成後,另一顆恆星又通過其剩餘物質而產生。再看看有關行星的定義。

最近,天文學家為自由漂浮行星的形成過程提出了兩種假說。

一種是,這些行星形成於恆星周圍的行星系,在其形成後脫離了這一星系。另一種是,這些星體是單獨形成的,或者在其行成過程初期沒有依附於任何恆星。天文學家認為,無論對於哪種形成方式,目前已有的解釋和定義都是不充分的。

需要提出新的解釋並作出新的定義,以幫助人們更加清楚、準確地在行星與其它星體之間進行區分。

現在,我們可以為行星下這樣乙個定義:「行星是不能進行核心熔融的球狀星體,形成並執行於另乙個有時發生核心熔融的星體軌道上。」

看來,人們再也不會那樣簡單地認為用不著為行星作出任何定義了。

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本身能發光的天體;行星是圍繞恆星執行的,本身不發光的較大的天體;衛星是圍繞行星執行本身也不發光的天體,例如,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地球是太陽的行星,而太陽則是恆星。

為什麼行星與恆星都會自轉與公轉呢

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飩狀,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一方面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越身件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 自轉軸 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

恆星的體積,恆星密度大麼

地球的直徑約為 13000 千公尺 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 109 倍。巨星是恆星世界中個頭最大的 它們的直徑要比太陽大幾十到幾百倍。超巨星就更大了 紅超巨星心宿二 即天揭座 的直徑是太陽的 600 倍 紅超巨星參宿四 即獵戶座 的直徑是太陽的 900倍 假如它處在太陽的位置上 那麼它的大小幾乎能把木星...

恆星周年視差恆星周年視差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的關係。

圓周運動有乙個圓心。人做橫向運動,沒有圓心,人與觀察物件的距離是變化的,近大遠小,觀察物件的大小看上去也是變化的,會隨著人的遠離而越來越小。人做圓周運動,離圓心的距離是不變的,位於圓心的觀察物件看上去總是那麼大。太陽看上去總是那麼大,說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大致不變的,所以地球是在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