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識可以移植那意識的本質是否與佛學說的一樣

2022-11-12 22:26:36 字數 5680 閱讀 5247

1樓:匿名使用者

楞嚴經: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答案就在這句話裡面。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人是這樣,機械人,電腦,也是這樣,因為種種攀緣,所以有種種行。區別就在於那個緣所遺者。

人在靜慮沒有任何攀緣的時候,會有乙個自我認知存在,這就是緣所遺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機械人,電腦,在沒有任何攀緣的時候,就沒有這個所謂緣所遺者。意識移植,只能是大腦移植,記憶移植。

而不是這個緣所遺者,菩提元清淨體。

意識與潛意識的本質區別

佛教概念中,意與意識區別在哪

2樓:新齊天大聖

意通常指意根,意識就是第六識。意識在大小乘的理解中,差別不大,但是意根在佛教和合派系中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先談一下大乘唯識宗對意根的理解,比較有代表性,因為中國多數佛教徒都按照唯識宗的說法理解意根,也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第七識為什麼叫意根?它具備這麼幾個特性,它不但是第六意識的依託,同時也是第八識的依託,所以一切識都需要依託末那識而得以存在,那麼末那識是否依託什麼?

末那識依託第八識,所以第七第八識互相依託,但是通常情況叫意根的時候,通常都是指第七識,但嚴格來講,第八識也算意根。第二個特性,意根是相續不斷的,這也是意的根本特性,就是「等無間」,白話講就是不間斷的連續著,所以說第七識永遠不間斷,不像前六識會有間斷的時候,比如你暈闕的時候,前六識都間斷了,但是第七第八識都不間斷,但是通常情況下,第七識叫意,而第八識習慣上叫心。第三點,第七識和第六識一樣,可以思維可以了別,但是它的對鏡不是外境,而是內境,所以只能了別第八識,不能了別其他的事物。

第四,第七識了別第八識的同時,產生了我痴,我愛,我見和我慢,它是根本煩惱的源處,第七識產生的我見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俱生我執。

下面講一下小乘佛教的意根,相對來說,小乘佛教的意根要清晰的多,不像大乘的說法難以理解。首先俱舍論定義意根為「無間滅意」,什麼意思?就是念頭或者心識之間的相續性,這種連續性或者慣性,類似於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之間的慣性形成了視覺上的錯覺,認為這些**是連起來的,實際上都是慣性或者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就是無間滅意,也就是意根。

所以小乘的佛法理解意根和大乘唯識的意根有本質區別,小乘的意根沒有識體,而是前念的相續性

這兩種意根的說法如果從意本身來說,小乘的說法更貼近意的內涵,因為意就是指無間相續性,小乘的意根也單指無間相續?

佛學裡的不殺生如何理解

3樓:金果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乙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

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

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

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乙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

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4樓:羽艸

按《五戒表解》講,什麼是殺生?斷命曰殺,有情曰生。

斷有情命,是為殺生。

佛陀告誡我們,生命對每乙個眾生都是寶貴的,都具有強力的求生怕死的願望,愛惜自己的生命。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每乙個人都有求生存的權力,並且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應有安全感。這是人權最基本的要求。

在任何一種社會中,如果我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們就會活得幸福,就能安心工作,社會才能向前發展,變得繁榮富強。反之,如果我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們整天覺得自己不安全,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朝不保夕,生活在這樣極度恐懼與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想到的第乙個問題是我如何才能活著,我們的主要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方面去了,那有時間考慮好好工作,又怎能安心工作?!這樣的社會怎能發展?!

所以在世界上,第一寶貴的是生命安全,人們愛惜自己的生命重過世界上任何一件東西,甚至是自己的妻兒。所以佛陀把「不殺生」放在第一位。

為什麼我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等候多時了

5樓:匿名使用者

3月8日下午3時開始,朱清時院士發表了精彩的講演:《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引到了聽眾的的極大興趣,對這一驚世駭俗的論點,報以熱烈的掌聲。主題講演完了後,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著名經濟學家王連洲、著名美學家韓玉濤,和松竹書院主持劉正成等與會學者,進行高階對話。朱清時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書協顧問。

他作為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立足於現代物理學後最新成果,與佛教哲學相結合,**了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意義。他以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和霍金的「弦論」,與佛學經典《成唯識論》的「藏識海」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是相通的。物質世界,是無數宇宙弦的交響樂,與眼前世界是藏識上因風緣而起的波浪,是極其相似的。

他不無幽默地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正確理解和發揮意識的能動性?

6樓:慕夏侯煙

意識是指意識到了的存在。本質是指原來的、沒得說的、成就了的狀態。那麼意識到了的存在原來的、沒得說的、成就了的狀態是什麼呢?

這裡的重點在「存在」這兩個字眼上。在中文裡,存在就是事物,事物也是存在。可無論是事物或存在都不是我們俗世以為的可以憑感官逕自指出來或看得到的東西。

無論是存在或者事物,可都是要實現、圓融或完成的狀態。《易.繫辭》說的「成性存存」,指的就是這回事。「成性存存」者,說的是讓沒得說的、成就了的狀態完成、實現,就是讓明白、善美成為明白、善美狀態是也。

為什麼事物或存在都得實現出來呢?原因無他。事物或存在跟任何其他的東西一樣,都是關係或聯絡的產物。

關係或聯絡才是構成一切的主兒,任何東西光憑自身是說明不了什麼的。黑格爾說的︰「在本質中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句話是這個道理。關係或聯絡就是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構成的,在沒有把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安置上去之前,關係或聯絡是不會出現的,事物或存在也就連影子都沒有了。

可界限或界線不會自己在哪兒就出現在那裡,這是要靠研究、調查或模擬,才有可能進行這種設定、安排或設計。恩格斯在這個場合說得很得體呢︰「是什麼頭腦從事研究現實,這對於經驗具有巨大的意義。偉大的頭腦做出偉大的經驗,在五光十色的現象中看出有意義的東西。

」這裡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才足以取得十足的閱歷和經驗來進行這件工作。在這裡,天縱英明是謊言,不學成材是無知。這兩件可以說得天花亂墜的瞎扯,在這裡可一點用處都沒有。

關係或聯絡是這麼設計出來的,事物或存在也是這麼才產生出來的。事物或存在既然是這麼給生產出來的,那麼我們笨拙的感官也就不可能如此神明地在根本還沒有什麼的時候把它們給看出來。被生產、實現或圓融出來的事物或存在因為關係和聯絡的作用,就把形勢、格局和氣象也生產出來了。

形勢、格局和氣象就是排比、陳列和條陳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影響和作用。這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相互作用或聯絡。排比、陳列和條陳亦即中文裡釋義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它們全部都是同義詞。

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以把事物或存在指陳出來,同時說明事物或存在。事物或存在因為這樣成就、實現和完成出來,在中文裡,物因而被釋為成身、容器、色象、件數或圓融,事因而被釋為偉、使、侍、奉或立等等義理。排比、陳列和條陳被釋為類,類因而亦被釋為善、比或匹配。

中文的義理是如此產生出來的。存和在是同義詞;存或在在這種場合裡被釋為善、居或察,就絕非偶然。因為無論是事物或存在也都是讓什麼住在什麼地方,從而也就是安然得其所哉。

是以事物或存在自為安、善、易或止的意思。海德格在《being和時間》裡,用另一種說法說明過這個義理。排比、陳列和條陳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放在心裡是為了然和理解。

了然和理解是而為對於安然、適切的通曉,也是對於一條一條界線和界限的分別臚列。了然和理解是以同樣為善美、圓融和無缺無憾。了然和理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知道。

知道從而在中文裡被釋為事理的曉喻,或者匹配的途徑這種東西。知道自然是意識、思維、思考、思想、思慮等等的另一種質的替換說法。中文裡是以返回來釋「意」為線條或界限生產出來的表現。

《唐韻》、《集韻》、《韻會》和《正韻》即稱「意」為「志之髮也」。道理在此。志即紀、書、是、適或時。

紀、書、是、適或時就是絲紀、繹理是也;它們全講的是合宜、善美、安然等等這回事。識跟意是同義詞。所以識的義理也相同。

那麼意識若不是存在,若不是事物,那還會是什麼呢?這種狀態下的意識既然是了然和理解的另一種質的替換說法,當然就能夠**、分析、判斷和操作。**、分析、判斷和操作等等狀態,不多不少,講的同樣是事物一件一件的分明、圓滿或善美。

事物和存在的狀態現在換乙個地方變成精神上的狀態。當然這就是能了。能因此在中文裡被釋為藝、術、數、業、計、謀、氣或算。

既是藝、術、數、業、計、謀、氣或算等等狀態,也就是權力、毅力、意志、氣勢、格調、氣質、尊嚴或人格等等的表現。乙個使不出力氣的人,那是什麼都談不上的;乙個無能的人永遠在別人面前就是矮人一截,總是不能理直氣壯,氣比人短。而能動也就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了。

能說且還要能善道才算數呢!不然,要是連道理都講不通,那還能說什麼呢?不就是瞎說了嗎?

這時候遭人搶白是必然,沒人說你是看你可憐。權力、毅力、意志、氣勢、格調、氣質、尊嚴或人格等等,在這時候就是離自己遠遠的奢侈品。說話、表演、寫作、設計、建築、繪畫或書法等等的道理,都是從這裡來的。

讓事物或存在成就或實現出來,自然是從沒有變成有。這是創造、革命或推陳出新。而成就事物或存在的造就格局、氣勢或形勢等等,就是已然改換原有的江山和事態。

成就事物或存在的造就格局、氣勢或形勢等等,放到精神上,自然成為意識的能動表現。說話、表演、寫作、設計、建築、繪畫或書法等等的道理,惟不過是把存在事物或存在裡的這種造就格局、氣勢或形勢放在精神上表現出來而已。所以說穿了,意識根本沒有任何能動性,能動的都已經在經驗從事研究、調查和模擬時做完了。

意識無非在精神上全部再演練一次爾。在社會科學上,我們把說話、表演、寫作、設計、建築、繪畫或書法等等過程都說成為「表述」(representation),道理是從這裡來的。所謂「表述」,用白話來說,不就是「重新讓在場出現」。

「在場」(presence)即存在或事物也。 那麼意識究竟能不能動呢?意識當然是不會動的,也沒有能動性;它有的內容不過是在精神上反映已然成就或生產出來的事物或存在的狀態而已。

所以它根本沒有自身可言,它完全是意識到了的存在,即存在的影子。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裡,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他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可不幸的是︰研究工作一般都是被隱藏起來的狀態,往往只有精神的表述才為常人所見。就是因為這樣,常常才有人把「意識的能動性」一直掛在口頭上,說得好似它真的能動一樣。這個問題馬克思在同乙個場合也分析過。

他說︰「當然,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絡。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

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乙個先驗的結構了。」這裡就是意識能動性的最大秘密,也是意識能動性最被人誤解的地方。乙個跑套的角兒居然被看成是主角了,這不誤會太大了嗎?

什麼是潛意識和顯意識的對抗

你所說的對抗 應該 是 對 事物 感想 立念的相悖 這個是有的,但潛意識 是 比顯意識更靠近 執行之我 執我核心 完全表示,而顯意識卻有一些理智的觀念 相佐佑的 回答一 含義不同 1 潛意識 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 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2 顯意識...

如果人把其潛意識內容全部變成顯意識的,會怎麼樣

潛意識變成顯意識,是不可能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潛意識是大量的意識在流逝,這些潛意識是千奇百態的,顛倒混亂的,左右矛盾的。而顯意識是被滯留住的那個意識,如果長江中的一瓢水。如果潛意識全變成顯意識,人就處於紛亂狀態,消耗在大量矛盾運動之中,甚至無所適從了。人為了能生存下來,就開始自動遮蔽潛意識。就像手...

人的意識或靈魂是怎麼形成的,人的意識思維是怎麼來的,或者說靈魂是怎麼來的(請用科學解釋,剔除玄學,或者哲學務擾)謝謝!

人的靈魂是創造者依自己的樣式創造的,這個在諸多神話裡都已經有過描述,只不過很少有人去真正深入 人的意識,也分為肉身的意識與內在的意識。肉身的意識 是指這個身體的各個系統所形成的一些記憶表現,行為認知。而形成的乙個獨立的意識,這個是在身體成長中所形成的。佔主要運作模式 大部分人是這樣 內在的意識 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