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八苦(五陰過盛苦)是怎麼產生的

2022-08-26 12:37:06 字數 4735 閱讀 1838

1樓: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

五陰熾盛,其實是比較術語名相了點,後學就直接用淺白的話跟樓主分享:

五陰包含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體以及接觸的種種感官境界、幻想、夢中等影像都是含蓋於色陰。而感知、知道這些境界的心,就是識陰。當我們的心接觸這些境界,就會產生種種的感受、了知(想)、種種行為的運作,就是受想行陰。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電視時,接觸電視影像的眼根、以及所觸的電視影像就是色陰;而我們清楚明白電視的內容(想陰)、而產生了種種憂悲苦惱、喜怒哀樂,就是受陰;而這些了知、感知、領受會一直變化,就是行陰。而領受這些過程的心,我們這念心,就是識陰。其實我們生活中都是五陰運作。

那為什麼說五陰熾盛呢?

因為我們都愛五陰自己,希望五陰自我能夠恆常保有,捨不得自己消失,因為這個渴愛,才會讓我們不斷追逐世間種種,想要讓五陰自我領受可愛的境界、歡愉的境界、讓五陰自我在種種境界上享受、了知、存在。

因為寶愛五陰自己,就會有不斷的憂悲苦惱繼而產生,未來世的生老病死乃至無量苦都會繼續出生,因此愛五陰自我,渴望五陰自我繼續存在,就是眾苦的根本,這其實就是我執,執著五陰自我真實存在,不樂意五陰自我消失。

其實說白一點,現在人最希望愛自己、做自己、把握自己、肯定自己、追求自我價值感等等,都是五陰熾盛,都不斷在累積對自我的執著,這樣是不可能滅除苦本的。

回答者: ionic豪 - 七級

樓上師兄說得很好,末學再補充幾句:

五陰又叫做「五蘊」。「蘊」,有蘊藏、聚集的含義。我們這個色身,叫做「五蘊身」,就是因為是五蘊的聚集所致。

八苦的前七種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是比較容易感知的。而「五陰熾盛苦」卻很難感受到,因為這種苦表現得並不強烈,所以一般不容易觀察、感知到。

但是,「五陰熾盛苦」卻是前七種苦的根源。涵蓋前七種苦。可以這樣說:「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處於幸福安康還是境況窘迫。意識心存在的當下,就是(五陰熾盛)苦」。

所以,若欲離苦得樂,不是改變貧困、病痛、心靈創傷、所求不得等等;或是得到富貴、健康、滿足種種慾望等等。也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就能離開這個苦。而是要解脫這個五蘊的繫縛。

這樣就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

一是小乘解脫道:先斷除我見,不再認定這個五蘊身常住不壞,不再認定這個「我」實有。繼續進修得到阿羅漢果,就能解脫五蘊身的繫縛,乃至不再繼續受生。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先開悟明心,觸證法界實相,發起般若智慧型;了知這個「我」以及一切萬法皆是真心出生,皆是生滅變易。繼續進修,直至佛地,圓滿一切智慧型,究竟解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樓:ionic豪

樓主 吉祥~

海底兄引用後學先前的回答,雖然有稍微提到五陰熾盛,不過在此後學就針對樓主問題補充的部分略說:

其實樓主這樣觀察到,也算不錯了,而要在更深入體驗,可能要搭配些佛法比較容易如理作意的觀行。

我們眾生皆有意識與意根這兩心,意識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能感受覺知、能領受、能知苦樂、好壞、每醜、冷暖、感情的這念心,而意根則是主導一切行為的作主心,而這個心跟意識最大的區別在於,意根不會反觀自我存在,都是依於習氣而運作,雖然有時候會透過意識的影響、而稍稍改變心行,但是並不是那麼容易,以下還會在粗略的說明。

因此,樓主會覺得被外力控制,那是因為當你接受、接觸到種種影像、聲音等境界的時候,意根會依著自身的習氣貫性而去攀緣執著,意識很難控制這個心行,譬如眼見美色時,當意識知道是美色的時候,意根已經主導著眼睛、身體一直意欲專注領受這個美色了,而當這個貫性很強烈的時候,在意識還沒有分別完成的時候,意根只要微略觸到這個類似美色的影像變動時,就很快的攀緣執取了,而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事情,行者可以自行去體驗觀察。

最後,五陰熾盛的苦,其實是源自於兩者:

第一: 意識有錯誤的認知: 認知意識自己是真實不壞的我。以及沒有智慧型觀察意識自我本身、意識領受的種種都是虛妄無常。

第二: 意根接受意識錯誤的認知,誤計意識是真實不壞的自我,於是就已意識為自我中心,不斷去追求自我的價值感受、以及追求可愛的境界來領受。因此意根不會樂意、接受意識永遠滅除不在出生而讓苦止息,眾生才會每天睡著了又再度清醒,一直意欲保有意識的覺知性、除了很累不得已想休息時,才會暫時讓意識中斷。

而滅除苦的方法,就要透過意識觀察意識的虛妄無常性、不真實、不自在,讓意根能接受意識的虛假、並將對意識、以及對種種領受的執著滅除,就能確定死亡的時候,不會在有繼續出生的動力、就不會在有下一世入母胎的機會了,於是宇宙世間中,絕不會有自我的存在與出生了,能這樣確認無疑、就能夠確信自己確實可以證涅盤了。

3樓:李靈桑

【我的理解就是**於人的無盡煩惱,無盡慾望和貪嗔痴想,化解唯有攝心,唯有望斷,定金剛心,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心中有此煩亂,如是越讀經,心便更無所依,更加迷惑,化解方法因人而異,沒有定法。】

【下面是人家的解釋】

人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

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

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說,現實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痛苦源於本身,痛苦源於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說,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於日漸深刻的皺紋。活的同時,已經死了。

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與昨天來說你已經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麼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於殘酷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穀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說,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人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

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

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來自

【賢者可以安身立命,你感覺被外力控制,是因為你有諸多困惑,心竅未開,智慧型不夠充實,我是這樣理解】

4樓:匿名使用者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就是一般所說的「八苦」。五陰熾盛苦,實際上是前七苦的總結。

前七苦是六識界作用於貪嗔痴令五陰變成五取、五受。本來非善、非不善,平等舍的五陰,一下活躍起來,進入熾盛。因此可以說,五陰熾盛是諸苦的根源。

個人的意識會受外力影響,不會受外力控制。潛意識在佛學中就是「淨根」是非善、非惡的。只有我們的六識界被貪嗔痴拉著鼻子走時,五取、五受令淨根備受汙染。

因此說,影響自己的不是外力,而是自己淺薄、羸弱、不健全的意識。是自己把自己裝扮成「戲子」,在上演不是自己的角色。

人生第八苦(五陰過盛苦) 是怎麼產生的?

5樓:敖夢秋麼邦

樓主您好!

五陰熾盛,其實是比較術語名相了點,後學就直接用淺白的話跟樓主分享:

五陰包含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體以及接觸的種種感官境界、幻想、夢中等影像都是含蓋於色陰。而感知、知道這些境界的心,就是識陰。當我們的心接觸這些境界,就會產生種種的感受、了知(想)、種種行為的運作,就是受想行陰。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電視時,接觸電視影像的眼根、以及所觸的電視影像就是色陰;而我們清楚明白電視的內容(想陰)、而產生了種種憂悲苦惱、喜怒哀樂,就是受陰;而這些了知、感知、領受會一直變化,就是行陰。而領受這些過程的心,我們這念心,就是識陰。其實我們生活中都是五陰運作。

那為什麼說五陰熾盛呢?

因為我們都愛五陰自己,希望五陰自我能夠恆常保有,捨不得自己消失,因為這個渴愛,才會讓我們不斷追逐世間種種,想要讓五陰自我領受可愛的境界、歡愉的境界、讓五陰自我在種種境界上享受、了知、存在。

因為寶愛五陰自己,就會有不斷的憂悲苦惱繼而產生,未來世的生老病死乃至無量苦都會繼續出生,因此愛五陰自我,渴望五陰自我繼續存在,就是眾苦的根本,這其實就是我執,執著五陰自我真實存在,不樂意五陰自我消失。

其實說白一點,現在人最希望愛自己、做自己、把握自己、肯定自己、追求自我價值感等等,都是五陰熾盛,都不斷在累積對自我的執著,這樣是不可能滅除苦本的。

回答者:

ionic豪-七級

樓上師兄說得很好,末學再補充幾句:

五陰又叫做「五蘊」。「蘊」,有蘊藏、聚集的含義。我們這個色身,叫做「五蘊身」,就是因為是五蘊的聚集所致。

八苦的前七種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是比較容易感知的。而「五陰熾盛苦」卻很難感受到,因為這種苦表現得並不強烈,所以一般不容易觀察、感知到。

但是,「五陰熾盛苦」卻是前七種苦的根源。涵蓋前七種苦。可以這樣說:「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處於幸福安康還是境況窘迫。意識心存在的當下,就是(五陰熾盛)苦」。

所以,若欲離苦得樂,不是改變貧困、病痛、心靈創傷、所求不得等等;或是得到富貴、健康、滿足種種慾望等等。也不是打坐入定、一念不生就能離開這個苦。而是要解脫這個五蘊的繫縛。

這樣就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

一是小乘解脫道:先斷除我見,不再認定這個五蘊身常住不壞,不再認定這個「我」實有。繼續進修得到阿羅漢果,就能解脫五蘊身的繫縛,乃至不再繼續受生。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先開悟明心,觸證法界實相,發起般若智慧型;了知這個「我」以及一切萬法皆是真心出生,皆是生滅變易。繼續進修,直至佛地,圓滿一切智慧型,究竟解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酸甜苦辣鹹是人生五味其中一味作文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 人生是一杯茶,一飲而盡,只會提前見到杯底。那麼,杯底是苦的還是甜的呢?我並不知道,但我不願將這茶一飲而盡,因為我堅信,在一口口的細細品味中,口口都是香甜的,精彩的。我已經公升入初中了,在臨近期末的最後的三個月中,學校舉行了一次春遊,是退隊前的一次春遊。按道理,在這最後,也是最容易令...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憂是哪一首歌,“人生路上甜苦和喜憂,願與你分擔所有。難免曾經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頭 ”這段歌詞啟示我們要有A

blackpink 羅捷 歌名 陽光總在風雨後 填詞 陳佳明 譜曲 陳佳明 歌曲原唱 許美靜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憂,願與你分擔所有 難免曾經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頭 誰願常躲在避風的港口,寧有波濤洶湧的自由 願是你心中燈塔的守候,在迷霧中讓你看透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

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為什麼生是苦的

沒有生就沒有後面的苦,可以說生是苦的 開始和源泉。正如佛家所講因果一樣,有因必有果。感覺有用請採納 生不苦嗎?生不是只指出生。你想來。父母想生。因緣和合。才能入胎成形。在母胎三十八週裡,從第一周的凝滑到三十八周的瓜熟蒂落。稱胎獄會不嗎?從出生成長到把 我 完全溶合這個身體要吃多少苦。你沒感受嗎?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