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存天理,去人欲,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

2022-05-29 15:16:46 字數 5076 閱讀 9435

1樓:匿名使用者

欲對人有意義。欲也是人存在的理由。沒有欲人就成了行屍走肉。

死人沒有欲,比較純粹。理永遠存在,不需要人存,存不存都在**,它不會因人怎麼樣就不存在。但這只是現代人的觀念,因為現代人懂得更多,科學技術這麼發達,欲與理的概念更廣大。

所以,依現在的觀點看來,心學和程朱理學不值一駁。但"存天理,去人欲"講的只是存程朱其所謂的理,去程朱其所謂的欲。用現在的觀點看,寫得絕對了。

而且其適用範圍主要在於倫理方面和帝王時代。

2樓:俞根強

「存天理、滅人欲」:

天理:指各種規律;

人欲:人的各種想法,特別地指「自以為是」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存理 人滅欲

現在這個社會理太多了,有時候不許講理。都是自以為是有時候遇見自以為事的真是沒辦法。

4樓:小錦蓮蓮

當然,首先大家對『人欲』的理解就不同。

現在喜歡有為『為生民立心』,而很少聽為『為生民請命』了,雖然用請命也怪怪的。

是天地立我心,還是我立天地心?

常聽聞男女都有五關,金錢、名譽、美人、宗教、收藏;情感、婆媳、孩子、男人、守寡,這世上,有放就要有收,放出去很容易,收回來就難說了。

立身處世,不是說有慾望就夠的,上進等於有無窮慾望嗎?

或許,我們都需要想想,不受其助反受其累是常有的事。

5樓:夏林杆

在現代社會,只有功利思想是不對的,沒有功利思想是不行的!

6樓:

什麼是慾望,什麼是需求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

7樓:採採柔逸

1、「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也有觀點認為該句意在強調反對貪欲,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養。

2、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滅欲」理論上的作為,更多的在於闡明如何實現「存理滅欲」。在朱熹所指的「人欲」是「私慾」,與人的正當慾望並非同一概念。

比如,他說「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他也認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這是不能避免的慾望,也無需「滅」之。

再比如他說「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可見,朱熹所說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

因此,朱熹並不是一概反對人的慾望,而是要人們正確區分天理與人欲。

3、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其間甚微。

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欲。既知其為人欲,則人欲便不行。

」 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慾,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欲」。

2)「存理滅欲」是復歸於人的本心的必要環節。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

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欲的不同,才能恢復"人之初性本善"的境地。

3)「存理滅欲」是乙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欲這事不易說清楚,「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意思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分辨出哪些屬於私慾,應該控制住。

4、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也太絕對化了。

8樓:毛鬧豆

1、「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

2、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等。

3、簡單的說,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慾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慾。孟子提出了「盡心」、「存心」、「養心」之學,「盡心」就是要在認識上達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

4、是他發揮孔子思想的乙個方面,也是他給宋明理學家留下乙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程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樣是從「理」上來的。

9樓:淼淼溪水

簡單來說就是思想較為保守的老一輩們被思想較為激進的新新人類嚇著了,於是努力強調禮數和倫理試圖恢復秩序.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使「重農抑商」的中國社會受到衝擊,與之相連的宗法禮教也受到挑戰.同時,由於宋太祖「重文輕武」,立碑不殺士大夫,讓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思想相對開放的年代.

在這種思想界的統一與平衡被打亂的情況下,以程顥、程頤兩兄弟為首開創了「理學」,提出「天者,理也」,將事理推至萬物根源.之後的朱熹繼承並發揚其學說,將「理」解釋為倫理綱常,以扶正社會風氣.

「存天理,滅人欲。」究竟該如何理解?

10樓:精靈鼠小妹

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其間甚微。

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欲。既知其為人欲,則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個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雖在靜處坐,亦須驗個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

」在朱熹看來,要「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慾,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欲」。

其二,「存理滅欲」是復歸於人的本心的必要環節。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

朱熹還說:「『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欲害之也。

故學者必須先剋人欲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可見,在朱熹那裡,「存理滅欲」是屬於自我修養、復歸於人的本心的道德範疇,即使是統治者也必須遵從。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

「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

」因此,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欲之異,復歸於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滅欲」是乙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欲,「這事不易言,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還說: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遊兵攻圍拔守,人欲自消鑠去。」因此,他要求在體認出天理人欲之後,「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漸漸見得,道理自然純熟」。朱熹還說:

「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顯然,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並不是單純地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循序漸進,「自然純熟」。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這就有可能把屬於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於人之外的存在,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式來確立「天理」的內容時,而被任意賦予各種規定,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當然,這並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

11樓:採採柔逸

1、「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也有觀點認為該句意在強調反對貪欲,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養。

2、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滅欲」理論上的作為,更多的在於闡明如何實現「存理滅欲」。在朱熹所指的「人欲」是「私慾」,與人的正當慾望並非同一概念。

比如,他說「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他也認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這是不能避免的慾望,也無需「滅」之。

再比如他說「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可見,朱熹所說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

因此,朱熹並不是一概反對人的慾望,而是要人們正確區分天理與人欲。

3、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其間甚微。

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欲。既知其為人欲,則人欲便不行。

」 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慾,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欲」。

2)「存理滅欲」是復歸於人的本心的必要環節。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

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欲的不同,才能恢復"人之初性本善"的境地。

3)「存理滅欲」是乙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欲這事不易說清楚,「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意思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分辨出哪些屬於私慾,應該控制住。

4、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也太絕對化了。

怎麼理解存天理滅人欲的含義?人欲指什麼?

12樓:塞一瑾和茗

人欲亦是天理,強行滅了人欲也就損了天理。世上的一切無非都是乙個過程,沒有什麼是最終的結局。不要陷在痛苦中感受痛苦,那樣做只會將不幸無限放大,甚至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不妨換個角度,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去觀察、思考。這樣便會發現,凡事不過如此,都如過眼雲煙,大可不必為之終日神思恍惚,不能自拔。

先哲並非心中無物,否則怎能著書立說。只是他們看事情從大處著眼,不被七情六慾絆住手腳,所以能進退自如、隨遇而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力而為之後若不能成功,或從頭再來,或乾脆放棄,而非一味自責自怨。

一句話,擁有站在世界之巔俯視天下的心胸,便不會再糾纏於「天理」、「人欲」以及其它的瑣碎雜事,自然而自由地生活才是解脫之道。

如何理解正念,如何理解正念

如果我們給正念下乙個定義,正念 正念就是有目的的 有意識的,關注 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 任何分析 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 注意它。正念的三個方面,第一就是覺察。對面培育一種覺察,而非思考。第二就是不評判的態度。對於正在發生的經驗,不去評判好壞,而是敞開體驗去接納,去洞察...

如何理解初戀,如何理解戀愛?

所謂的初戀就是雙方都是第一次談戀愛,而且印象比較深刻,都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初戀,顧名思義是說,人的愛情萌發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說是人第一次嚐到 情 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比如乙個人喜歡上另乙個人,他不一定要愛她,但是他對她的喜歡是獨一無二不能被別人輕易替代的。初戀的發生和年紀沒有關係,無論是少...

如何理解領導,如何理解領導二字

領導是領導者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運用權利向其下屬施加影響力的一種行為內或行為過程容。領導工作包括五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領導者 被領導者 作用物件 即客觀環境 職權和領導行為。釋義 1 帶領並引導朝一定方向前進。釋義 2 擔任領導的人。領 帶領 領抄袖。導 指導襲 引導。要做乙個好的領 bai導得du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