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解啊?說直白點什麼無上正等正覺的就不用說了

2022-04-05 21:35:38 字數 5521 閱讀 9160

1樓:匿名使用者

無上正等正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剛經》,含義是「至高無上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佛學和佛教大德高僧們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本身不確切,其中的「正」字缺乏圓融圓通,缺乏渾沌,剛而不柔,熱而不涼,是走了極端。渾沌之理,空即色,色即空;上即下,下即上;得即失,失即得;死即生,生即死;正即邪,邪即正。依據太極原理,既然有「正等正覺,」那麼必然有「邪等邪覺,」那麼,什麼是「邪等邪覺」?

這就叫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則心無清靜,難以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處,為了照顧人們已經習慣的認知,我依然使用「無上正等正覺」之說,但我的意思不是「無上正等正覺,」而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至高無上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

如何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答案已經高高懸掛在《心經》中:「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說,只要遵循「般若波羅密多,」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什麼是「般若波羅密多」?

佛學和佛教把「般若」譯為「大智慧型,」把「波羅」譯為「彼岸,」把「密」譯為「到達,」,把「多」譯為「上,」,全句意思即為:登上彼岸的大智慧型。

如同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翻譯,把「般若波羅密多」翻譯成「登上彼岸的大智慧型,」也是不準確的。準確的翻譯應是:「法自然而到達理想境界的靈覺。」

如此,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是:開啟靈覺,隨性而動,法自然而行。

那麼,真有什麼「無上正等正覺」可得嗎?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中說:「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說,實際上並沒有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問題不在於有否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門,而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至高無上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這個「覺」只能體驗感受而無法獲得擁有。就像性體驗中的極樂妙境,只能體驗感受到,而無法獲得擁有,如果能獲得擁有,那麼,即可借給別人使用,而實際上,這可能嗎?不可能,自己的夢境只有自己體驗感受,無法送給別人感受。

即使把夢境描述給別人,依然是隔靴搔癢難以讓他人真切體驗感受。

要真正體驗感受到「無上正等正覺,」首先要開啟靈覺,不是靠智慧型;要隨性而動,不是靠積累起來的知識和觀念;要法自然而行,不是尋求捷徑。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已警示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不像小孩子那樣隨性而動,不按照自然法則演繹人生劇本,一門心思尋找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門,就是「好徑」。

作為人生和生命的導遊,作為人類最後課程的編撰者,我要告訴人們的是,要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請先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任何美好的心願無以達成,任何美好的理想無以實現,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永遠也難獲「無上正等正覺。」

2樓:匿名使用者

如來級別的智慧型、修持

此境界已圓滿無礙,非你我所知、非筆墨形容

3樓:匿名使用者

即時發下大願定界受持不改本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4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只有佛才能夠有的能力,"正覺",就是佛智,或稱作"一切種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

"無上",指其至高無上,無人可凌其上;

"正"者,不偏不邪之義;

「等」,十法界同為一體;

「正覺」,不同於凡夫外道的見解;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極佛果,自在菩提。菩薩雖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圓證究極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覺"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聖,明心見性,但不能明了一切眾生心性平等,故猶只能自利,而不能覺他,只是"正覺"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諸多苦行,卻不明心性為何物,所以是"邪見";凡夫眾生,雖有本覺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稱"不覺"。只有佛陀三智圓明,五眼洞照,始覺與本覺合而為一,能轉生死為涅盤,化煩惱為菩提。

總之,諸佛也是依賴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拓展資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文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唐玄奘譯)

5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型覺悟。

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型和覺悟"。

拓展知識: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6樓:愛齊號

用名詞來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端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

注意全是音譯,分三個詞。佛教中佛之名十,其一就是正遍知,意思是具有真正的無邊的知識,與假知識的「迷」不同,與有所知有所不知不同,相當於上帝的無所不知。也就是佛的境界。

發心、發願心,可以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可以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果你說:「我想成佛」,就是發心,就是求果。

因為你心中本有佛性,就像儒家說的良知,所以一旦良知發現,就求做好人,求作聖賢,在佛教,就是發心。所謂正知,可分為知與覺兩個層次。一是知識上邏輯上你理解佛的內涵與意義,二是心靈與身體中你體驗到佛的快樂(感覺),這樣就是正知正覺。

知包含覺,覺重在悟,只會背誦佛經只是野狐禪乃至葛藤禪而已。因為古人覺得無法用漢語直譯,所以才譯音的,我的解釋只是過渡,你多讀經書,自然有理解有體會了。真正理解透徹之時,不需要解釋了。

答纖雨閣

7樓:aaa**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

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型;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

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8樓:

【解】「無著」者,無執著之念。如《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樓:桖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可譯為「無上正遍知」,是只有佛才能夠有的能力,"正覺",就是佛智,或稱作"一切種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無上",指其至高無上,無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義;十法界同為一體。謂之"等",不同於凡夫外道的見解,稱"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極佛果,自在菩提。

菩薩雖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圓證究極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覺"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聖,明心見性,但不能明了一切眾生心性平等,故猶只能自利,而不能覺他,只是"正覺"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諸多苦行,卻不明心性為何物,所以是"邪見";凡夫眾生,雖有本覺真心,但妄念未除,故稱"不覺"。只有佛陀三智圓明,五眼洞照,始覺與本覺合而為一,能轉生死為涅盤,化煩惱為菩提。總之,諸佛也是依賴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你可以去參考心經!

10樓:

一、最高智慧型。

二、成佛了。

三、無上無邊真正最高智慧型覺悟,成佛了。

11樓:孫濤沈俊彥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只有念佛最簡單。

1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就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沒有那麼複雜難懂。

13樓:北嶽石翁

大乘之願!無相之大乘正果!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的「耨」怎麼讀

14樓:六六

耨讀nòu。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型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型和覺悟」。

15樓:匿名使用者

耨 (nòu )

部 首 耒

筆 畫 16

五 行 火

五 筆 didf

基本釋義:一種用來鋤草的農具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型。

讀 nòu

17樓:誇張的檸檬

耨nòu

基本字義

1. 古代鋤草的農具。

2. 鋤草:深耕易

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18樓:金果

阿耨(nòu)多羅三藐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063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型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型和覺悟"。

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巨集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型。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終極覺悟者)。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型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巨集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善男子 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

這問題在本經一共問了兩回,第一次回答的總綱是 於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不執取一切法,此時菩薩無住生心。第二次回答的總綱是 如實知見諸法如義,知一切心,行一切善,此時菩薩心法一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最圓滿覺悟,就是成佛。佛的覺悟之所以 無上 是因為再也沒有更高的覺悟了...

阿伏伽德羅常數的三種測定方法,阿伏伽德羅常數到底是誰發現的

取一定量的氣體,比如氫氣,然後測量質量,體積 標準狀況下 可以知道它的物質的量,再由質量及每個氫原子質量為 12c乙個原子絕對質量 1 12 1.993 10 26 kg 1 6 3.32 10 27 kg 就可以知道氣體中的原子數目。用後者取除以前者就可得出。還可以測量在溶液中析出1mol物質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