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請問何為

2022-04-04 09:31:08 字數 5681 閱讀 2200

1樓:點讀國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無極大道一本散而為萬殊,成就萬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飛潛動植,胎卵濕化,無不是無極一本的顯化和功用。〈清靜經〉上說:「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產生了人和人類社會,而事亦隨之而始,而起。事小則可見之於人一身的誠偽直曲,中正偏私。

事大可發之於一家的敦睦間疏,一國的興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爭戰。無論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開始則必有終結,有緣起則必有緣滅。這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定法則。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達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後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於盡萬物之性。通達事理的目的,在於盡人之性。能通物性,能盡人性,無極真道也就不遠了。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3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者 格除物慾也 吾人心中私慾 貪 嗔 痴 慢 疑皆是障礙之物 將其格除 故能致知 其知 即心性之大用 本末者 本如根 末如枝葉 得本者 則枝葉能長 喻事物之本源 能生之體 知道這個問題的關係 就接近了規律

《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請問何為道

4樓:點讀國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是什麼意思?

5樓:手機使用者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無極大道一本散而為萬殊,成就萬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飛潛動植,胎卵濕化,無不是無極一本的顯化和功用。〈清靜經〉上說:「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產生了人和人類社會,而事亦隨之而始,而起。事小則可見之於人一身的誠偽直曲,中正偏私。

事大可發之於一家的敦睦間疏,一國的興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爭戰。無論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開始則必有終結,有緣起則必有緣滅。這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定法則。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達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後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於盡萬物之性。通達事理的目的,在於盡人之性。能通物性,能盡人性,無極真道也就不遠了。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6樓:點讀國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7樓:認真的***

回答意思是: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可以的話請給個贊,拜託了,打工不容易。

結束訂單後,左下角「我要評價」,點亮5顆小星星就可以啦。能幫到您是我的榮幸!謝謝您啦!

提問簡單化的意思是什麼

簡單化的意思是什麼

回答意思是使複雜的成為簡單的事物。

提問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簡單化是什麼意思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簡單化是什麼意思

回答意思是: 每件事都有頭有尾,要明白這件事的頭和尾,才可以知道事情是怎麼回事。

希望上面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可以的話請給個贊,拜託了,打工不容易。

結束訂單後,左下角「我要評價」,點亮5顆小星星就可以啦。能幫到您是我的榮幸!謝謝您啦!

更多10條

8樓:素味福

這句話比較玄,簡單地說一下: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物」就是「事」,即事物,這句話是互文修飾。

本,即根本。像樹的根,樹要立起來,靠的就是根。末,是向上生長的部分,即發端,像樹的枝幹,花葉果實這些顯現出來的部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是說任何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發端,有其開始,和終結。

我們習慣是先講開始,再講結束。但按照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某一事物的的結束,必然也是另一事物的開始,此乃天地長久,生生不息之理。

先後,是指大自然的規律,知其先後,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比如樹,根就應該向下紮進土裡,枝葉果實向上生長。如果非要把樹撥起來,把它的根向上,枝葉向下,樹就只能死掉,這是本末倒置。

懂得順應接受大自然規律,那就相當於懂得聖賢的智慧型了,因為聖賢的智慧型也是通過參考大自然而得來的。

《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請問何為道?

9樓:姬覓晴

《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道是指」道理,規律「。

此段話的原文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無極大道一本散而為萬殊,成就萬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飛潛動植,胎卵濕化,無不是無極一本的顯化和功用。〈清靜經〉上說:「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產生了人和人類社會,而事亦隨之而始,而起。事小則可見之於人一身的誠偽直曲,中正偏私。

事大可發之於一家的敦睦間疏,一國的興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爭戰。無論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開始則必有終結,有緣起則必有緣滅。這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定法則。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達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後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於盡萬物之性。通達事理的目的,在於盡人之性。能通物性,能盡人性,無極真道也就不遠了。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11樓:sq張豪男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1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者 格除物慾也 吾人心中私慾 貪 嗔 痴 慢 疑皆是障礙之物 將其格除 故能致知 其知 即心性之大用 本末者 本如根 末如枝葉 得本者 則枝葉能長 喻事物之本源 能生之體 知道這個問題的關係 就接近了規律

13樓:匿名使用者

道:指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

物有本末: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物就是天地萬物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是什麼意思

14樓:君子陶陶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意思:博學的宗旨,在於光明正大的德行。

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後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後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後就能安閒舒適,安閒舒適以後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後就能有所收穫。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麼在先,什麼在後,就接近於合理了。

這句哲言出自《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15樓:我就是安妮媽咪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6樓:康康楹

出自《大學》 前幾句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是什麼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出自:《大學》第一章,作者有爭議

原文選段: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釋義: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主旨:《大學》提出「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作品影響:

《大學》提出了乙個政治哲學綱領。《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通俗化,便於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

《大學》可以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於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樓:我就是安妮媽咪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句名句出自那裡,前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 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就是這個意思啊。 晉笑槐 出自 大學 前幾句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2...

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什麼意思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什麼意思 世上只緣認得 我 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 種種煩惱。前人雲 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 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譯文 只因世人把自我看...

大氣中主要汙染物有哪些,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是什麼?

黑暗貝斯特 環境中的大氣汙染物種類很多,按照化學組成討論大氣中的氣態汙染物主要如下 1 含硫化合物 大氣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 氧硫化碳 cos 二硫化碳 cs2 二甲基硫 ch3 2s 硫化氫 h2s 二氧化硫 so2 三氧化硫 so3 硫酸 h2so4 亞硫酸鹽 mso3 和硫酸鹽 mso4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