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生死觀,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你讚許莊子的生死觀嗎?儒家和道家生死觀很不同,談談你的理解。

2022-03-08 06:17:41 字數 4132 閱讀 7157

1樓:愛讀書的小丫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並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並不是不承認鬼神的存在,而是對鬼神報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你讚許莊子的生死觀嗎?儒家和道家生死觀很不同,談談你的理解。

2樓:

莊子提倡苦生樂死,直面生死,他認為死後什麼也不用管、沒有煩憂是快樂,但是絕不是莊子提倡輕生,他反對自殺,我很欣賞莊子的生死觀,直面生死以達逍遙是非常好的,我不是很喜歡儒家的生死觀,他們避諱死這個命題,為死而過度悲傷,不好,

《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認為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只要我們保持一種逍遙的超脫的生活觀念,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也就不會再覺得有多放不開了。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我們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任其自然的發展。對自己的生活是這樣,而對於別人也是一樣,對於萬物都應該有一種崇敬的精神,因為每一中事物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要包容的看待每乙個事物,還要不記得失,對於生死還要看開,不要對於死亡過於恐懼,因而失去生命的重要的東西。

人生 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鐘、每乙個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人,但是也不要應為失去一些事而感到傷心,萬物的發展都是順從其發展的規律的,這是一種遊戲人生的逍遙境界,當然我們還要學會關愛自己。

4樓:

比較超脫,認為死了也就可以擺脫塵世間的各種煩惱,是一種歸宿。他也算得上是哲學家吧,哲學家都是笑談生死。我比較認同他的觀點。

人來的這世上可以看做是修行,有的人修的是善果,有的人修的是惡果,最終都難逃一死擺脫修行之苦回歸極樂.

純手工,求採納!

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觀

5樓:帥賜扈雯君

儒家認為人的死不過是生命的個體結束而已,而精神卻能延續下去的,其核心觀念「仁」,就是乙個向善、擇善、至善的人生過程。

道家理解的死,不過是人的一種回歸,回歸到「道」中去。人從「道」中來,回到「道」中去。

道家的理解更加徹底,**的更加深刻,儒家只說出了一種理解,而沒有相應的解釋。

以上是我覺得最為深刻精準的表述了,供借鑑。

試分析儒家生死觀和道家生死觀的異同

6樓:牧童遙指杏花蠢

孔曰:殺身成仁

孟曰:捨生取義

荀曰: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

儒家認為說:只要不是為了道義而死,都可以賴活著,但是一旦涉及道義,不懼死亡

老子曰:萬物都有始有終,

莊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道家認為:死亡是另一種開始,是回歸

共同 點:儒道都認為死亡不是最後的歸宿。可以為了某些事情而犧牲

古代仁人志士如何看待生死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謂「殺身成仁」;孟子曰「捨生取義」;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莊子認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過於悲哀。

8樓:我是知道磚家

生死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死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平常錯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赤條條地來,空著手走」、「生死天命」、「好死不如賴活」等話語都是對生死看法的一種表達。

人類有了文化以後,生死觀也成為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待生死的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死觀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生死觀。

先看看中國人的生死觀。中國人把人的出生看成是喜事,而人的死亡則是喪事,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悲苦的一件事情。平時忌諱言死,健康長壽是吉慶之言,對人的咒詛也莫過於「不得好死」。

古代**遇到父母喪事,必須離職回家居喪三年,謂之「丁憂」。生死問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佛教和道教的終極目標。

下面介紹中國古代儒家、道教和佛家的生死觀念。

儒家的生死觀。

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思想基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儒家重視品德修養,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中說的「五福」就是指:

壽、富、康寧、攸好德(立德)、考終命(善終)。

活著的時候能健康長壽,生活富足康寧,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後能得以善終,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觀。

在生死的問題上,儒家崇德、仁、義,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 朝問道,夕死可矣。」,對於這一點,孟子講了更清楚,他說: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仁義道德。

孟子常用「性命」來代替「生命」,他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捨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歷來被儒家所推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是婉約詞人李清照也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悲壯的句子。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視死如歸的人。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則是貶義詞。現代人所說的「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舊活著。

」也是講的生死和人生價值之間的關係,其中不乏有著儒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及道教的生死觀。

道教是中國的國產,老子和莊子是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生死的觀點形成了後來的道教,道教在生死問題上注重養生,追求長生不老,練就所謂的仙風道骨。古代很多出名的醫家也常常是道家,例如東晉的葛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也是一位名醫。

莊子認為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生死是相對存在的,沒有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反之,沒有死也就沒有了生,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莊子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

莊子的這些觀點很具哲理,是古人對生死問題樸素的辯證看法,對今天的人來說仍有許多啟發和值得深思。

老莊的思想發展成後來的道教,道教的生死觀主張在精神上追求清靜無為,在身體上注重養生,即是在今天,在養生問題上道家依然獨樹一幟。

道家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和通過養生來達到延年益壽都具有積極意義,特別道家所發明的導引術(包括氣功、按摩、太極拳等)至今仍為人們健身的重要方法。

至於道教的長生不老和成仙,只能說是古人對生死問題的一種善良願望,道家在這方面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這也是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3、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在漢朝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曾經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直至今天佛教依然有著很大的思想影響和群眾基礎。

佛教對人生基本看法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認為人生來就是受苦受難的。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著苦難,人生不僅有生、老、病、死之苦,還有種種慾望得不到滿足的苦。

現實生活的人們確實有著種種苦難和不幸,而且人生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佛教的生死觀點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佛教認為生死是一種輪迴,根據你生前的所作所為,死了以後將進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佛教還認為人生的一切富貴貧賤、禍福得失皆出於因果關係,人們的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報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為因緣所定。

佛教主張通過修行來達到超越自我,通過修行滅掉對自身的執著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才能轉化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實現永恆幸福。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的兩千餘年中,不斷地滲入了儒家思想,在積德行善等許多道德要求方面都能和儒家保持一致。

道家主張長生不老;佛家主張生前受百般苦,死後投往極樂世界;儒家認為人生追求福祉但道德高於一切,這些都是彼此在生死觀上的差異。

9樓:箁菄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或生活死,要死得有意義就好。

生死觀的對待

儒家道家佛教的生死觀

10樓:尋夢問道

儒家:死而後已。 道家:道大於生死。 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幾句話就能概括他們的生死觀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論語)

佛家:六道輪迴vs涅盤寂靜

道家:我命由我不由天vs五苦道輪迴

12樓:回向菩提

儒家 立功,立言,立德

道家 長生不老,羽化登仙

佛家 涅盤,不生不滅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問題的,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佛教對待生死抄,抱有一種襲正確的 積極的 bai態度,既不是du 知生命短暫zhi 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dao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做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採取愚蠢的自殺行動。死 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結果。沒有乙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

你是如何看待男閨蜜的?為什麼?你是如何看待男閨蜜這件事的?

我覺得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男閨蜜,而且我感覺異性之間是沒有真正友誼的,因為異性是互相吸引的。我總覺得男閨蜜其實就是乙個備胎的存在,當然這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也沒有所謂的男閨蜜。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友範圍,而且也有自己的性格喜好,所以是可以理解的。你是如何看待男閨蜜這件事的?我認為沒有純粹...

談談你是如何看待資源浪費的,你是怎樣看待浪費水這個問題的 談談你的觀點

資源浪費是一種比較沒有品德的行為,資源應該合理利用而不是用來浪費。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說資源的浪費應該已經很少了,因為現在人的思想道德修養越來越高了,也越來越越追求環保理念。只能說,這是乙個資源浪費的時代,很多人就是因為生活過得太安逸了,所以不不懂得珍惜現有的資源。我覺得浪費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