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許攸的主要情節,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內容概括

2022-02-10 07:45:51 字數 5729 閱讀 4046

1樓:七七的小店

謀廢靈帝

許攸字子遠,年輕時與袁紹、曹操交好。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鏈結豪傑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並試圖勸說曹操一起參加,但曹操拒絕,王芬欲趁漢靈帝北巡時,以防蒙特內哥羅賊為由發兵,以便起事,但最後漢靈帝欶其罷兵,並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殺許攸等逃亡。

投靠袁紹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攻滅公孫瓚,兼併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擁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醜為將帥,準備攻打許都。

叛投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說:「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占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

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袁紹不同意,說:「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

」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來了,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再請許攸入座相談。

許攸問到:「貴軍軍糧可以用多久?」曹操答曰:

「尚可支援一年。」許攸再說:「哪有這麼多?

說真的吧!」曹操再答:「還可以支援半年。

」許攸說:「難道你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何不說真話?

」曹操說:「跟你開玩笑而已,其實軍糧只剩此月的份量。」許攸獻計說:

「今孟德孤軍獨守,既無援軍,亦無糧食,此乃危急存亡。現在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雖然有士兵,但無防備,只要派輕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自己敗亡!」

火燒烏巢

曹操聽計後大喜,選精兵假扮袁軍,馬含銜枚,士兵拿著柴草向烏巢出發,遇上其他人問話時,皆回答:「袁紹怕曹操奇襲,派我們把守。」袁軍不疑有詐,放其通行。

到達烏巢後,曹軍放火,營中大亂,大破袁軍,糧草盡燒,斬領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首級,割下淳於瓊的鼻,殺士卒千餘人,將他們所有鼻割下,連同牛、馬的舌頭一同送往袁軍,袁軍將士大驚。淳於瓊為曹將樂進所虜獲,被帶到曹操面前。

曹操問淳於瓊說:「你今天弄成這樣,是什麼源故?」淳於瓊答:

「勝負乃天所控制的,問我幹什麼?」曹操想要留下淳於瓊性命,許攸勸諫說:「以後他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會忘記今天的(恥辱和仇恨)。

」聽完,曹操同意殺淳於瓊。

烏巢失守後,正在攻打曹軍營寨的張郃、高覽投降,袁軍全盤崩潰,袁紹僅帶著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大獲全勝。

恃功被殺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逝,之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位自相殘殺。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占領冀州,許攸立有功勞,但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雖嘻笑,說:

「你說得對啊。」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

「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2樓:匿名使用者

許攸謀廢靈帝

許攸字子遠,年輕時與袁紹、曹操交好。[1]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鏈結豪傑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並試圖勸說曹操一起參加,但曹操拒絕,王芬欲趁漢靈帝北巡時,以防蒙特內哥羅賊為由發兵,以便起事,但最後漢靈帝欶其罷兵,並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殺許攸等逃亡。[2-3]

投靠袁紹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4]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攻滅公孫瓚,兼併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擁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醜為將帥,準備攻打許都。[5]

叛投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說:「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

許攸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占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

」袁紹不同意,說:「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6] 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來了,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再請許攸入座相談。

許攸問到:「貴軍軍糧可以用多久?」曹操答曰:

「尚可支援一年。」許攸再說:「哪有這麼多?

說真的吧!」曹操再答:「還可以支援半年。

」許攸說:「難道你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何不說真話?

」曹操說:「跟你開玩笑而已,其實軍糧只剩此月的份量。」許攸獻計說:

「今孟德孤軍獨守,既無援軍,亦無糧食,此乃危急存亡。現在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雖然有士兵,但無防備,只要派輕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自己敗亡!」[7]

火燒烏巢

曹操聽計後大喜,選精兵假扮袁軍,馬含銜枚,士兵拿著柴草向烏巢出發,遇上其他人問話時,皆回答:「袁紹怕曹操奇襲,派我們把守。」袁軍不疑有詐,放其通行。

到達烏巢後,曹軍放火,營中大亂,大破袁軍,糧草盡燒,斬領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首級,割下淳於瓊的鼻,殺士卒千餘人,將他們所有鼻割下,連同牛、馬的舌頭一同送往袁軍,袁軍將士大驚。淳於瓊為曹將樂進所虜獲,被帶到曹操面前。

曹操問淳於瓊說:「你今天弄成這樣,是什麼源故?」淳於瓊答:

「勝負乃天所控制的,問我幹什麼?」曹操想要留下淳於瓊性命,許攸勸諫說:「以後他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會忘記今天的(恥辱和仇恨)。

」聽完,曹操同意殺淳於瓊。[7]

烏巢失守後,正在攻打曹軍營寨的張郃、高覽投降,袁軍全盤崩潰,袁紹僅帶著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大獲全勝。

恃功被殺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逝,之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位自相殘殺。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占領冀州,許攸立有功勞,但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雖嘻笑,說:

「你說得對啊。」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

「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8]

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內容概括

3樓:筱鴨電影

第32回: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不久袁紹死去。就像每乙個帝王之家那樣,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爭繼承權起了紛爭。表面上的原因則是袁紹死前曾屬意小兒子袁尚繼承自己,廢長立幼,不合常規,引起了兄弟之間的爭鬥。

起初袁譚實力強大,將袁尚打得精疲力竭。而後來,袁尚終於支撐不住,被迫向曹操求救,這是一記引狼入室的昏招,讓曹操有機可乘。

精明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採用許攸的計策,派兵掘開漳河水,水淹冀州城,最終攻破了城池。守城的審配自殺,至此,袁譚軍被徹底擊敗。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二回: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不久袁紹死去。(官渡之戰可以概括為:河北義士何其多,唯本初不能用)

就像每乙個帝王之家那樣,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爭繼承權起了紛爭。表面上的原因則是袁紹死前曾屬意小兒子袁尚繼承自己,廢長立幼,不合常規,引起了兄弟之間的爭鬥。

起初袁譚實力強大,將袁尚打得精疲力竭。而後來,袁尚終於支撐不住,被迫向曹操求救,這是一記引狼入室的昏招,讓曹操有機可乘。精明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採用許攸的計策,派兵掘開漳河水,水淹冀州城,最終攻破了城池。

守城的審配自殺,至此,袁譚軍被徹底擊敗。

看到這裡,我不禁再次感嘆:河北義士何其多也!古人誠不欺我!

如沮授,審配,辛評之輩,不僅足智多謀、誠為王佐之才,還有與國攜亡、寧死不屈的寶貴精神。可惜袁紹優柔寡斷、多謀少決,不懂得利用他們,所以,滅袁氏一族的從來就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自己。

三國演義21-40回總概括

簡答題。《三國演義》「官渡之戰」中「許攸投奔曹操」這一情節,表現了曹操什麼樣的性格特徵?__________

5樓:柒七神

一方面,曹操禮賢下士,不計前嫌,虛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奸詐詭譎。(意對即可)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梗概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袁紹將七十萬,敵操七萬兵。紹不聽田豐、沮授不宜速戰的交戰的意見。第一次交鋒,操軍大敗。

兩家在官渡對峙,各施攻術。袁紹派性剛好酒的淳於瓊守烏巢屯糧之所;不聽許攸分軍擊許昌的建議,反疑責許攸,許攸棄紹曹操,獻計曹操領兵燒烏巢,操從之。

沮授急諫袁紹派重兵守烏巢,紹不聽。操領張頜、高覽敗而投操。操從許攸計,作速戰起兵,大破紹軍。獲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而盡燒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殺而厚葬之。

作品主題

**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劉備的整體形象:

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

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乙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7樓:莊生曉夢

第三十回梗概: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曹孟德善聽苟的意見;苟向曹操分析了天下的形式,以及我軍的優勢,和袁紹的弱點,我軍敢於大膽引用因軍功提公升的將令。和出謀得文臣,我軍上下一心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可謂賞罰分明,而袁軍內部則以親人、嫡系為主,多少文人的不到重用,多有不平之心,恨無明主,武將有戰功的不到公升遷,人心不穩;

而此次官渡之戰眾人皆反對,袁紹力排眾議不聽眾人的勸阻此一也。袁紹勞師眾人不的民心此二也袁紹不聽眾人意見此無謀此三也,焉有不敗之里。聽取苟意見,袁紹不聽田豐,沮授意見;聽取劉備的嫁禍自保的主意,無視許攸等人的忠心致使人心盡失,將士張頜,高覽見苦苦哀求眼看袁紹必敗且無謀,投奔曹操;

曹大義不拘小節採納眾人意見,見其糧食、守備空虛出奇兵取之,袁軍因無良軍心渙散,又無良飢寒交迫,加之對袁又無曹戰之心,曹一鼓作氣打敗袁軍,然曹知眾人與袁紹通書乃說迫於以前的形式誰都能那麼做,將書信燒毀不追其過,眾人思其過皆願效犬馬之勞,皆盡忠曹操。

作品主題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

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

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乙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國演義的重要情節主要人物,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故事情節

火燒赤壁 孫劉聯軍和曹操的戰役。涉及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涉及事件 周瑜打黃蓋,草船借箭,連環計等情節! 應該是曹操,是他的才能和雄心,從而促使整個事件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回答問題 就都是些專業語言 我這麼告訴樓主吧 三國分為 黃巾之亂 討伐董卓 群雄割據 三足鼎立 你就從中找主要角色 關鍵性人物 ...

三國演義裡的事情和情節是真的嗎,《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情節,是與真實的歷史不同的虛假資訊?

三國演義 取材於三國歷史,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歷史在這裡只不過是乙個故事框架,乙個時空斷限。歷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歷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去真實地記錄歷史 敘述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去塑造歷史 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 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特點,三國演義中10個主要人物的特點

諸葛亮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 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周瑜 三國演義 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 雄姿英發 是 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 一生有勇無謀,反覆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衝動易怒,易急,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