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三國曹操當時為什麼一直沒有自己稱帝

2022-02-09 02:25:36 字數 6411 閱讀 4560

1樓:

他已經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他只是有實無名罷了, 而且如果稱帝那他的麻煩也來了. 他沒必要在垂幕之年去做一件有可能導致巨大變異的是.

於是他把機會留給了曹丕. 曹丕稱帝後把他奉為高祖,也是一樣的. 有名又有實.

2樓:匿名使用者

奸雄 也許他真正想的是同意天下而不是當皇帝

3樓:歐以筠

曹操只有1.633,不過我倒是蠻欣賞他的!!!無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識英雄,重英雄!寫的文章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曹操是乙個人才!!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曹操很聰明,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武夫,統領天下,一定有人不服氣,所以天子以令諸侯.我想是的吧!我可分析國《三國》.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打仗很注重出師有名,大家看一下,那些稱皇帝的下場就知道了,

在哪個諸侯割據的時代,一旦稱帝,便立即會成為眾矢之的(表面大家還是承認漢朝,很多人都是在儲存實力觀望中)。

當然到後期,曹操稱帝的條件已經到了,但是為了給死後不留下臭名,他放棄了。。他也是乙個懂得實力比名稱重要的道理的人。

6樓:

當時都說曹操是脅天子而令諸侯,為什麼他到死的時候也沒有稱帝呢?

7樓:lo_ve瑋柏

因為那時魏國還沒建立,魏國是他兒子曹丕建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的局勢混亂,曹操要稱帝的話又是下乙個董卓,必死.曹操也不傻

9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嗰位大俠:簡直令魜敬佩啊!!!

為什麼曹操到死沒有稱帝,還有司馬昭.他們真正的意圖是什麼?

10樓:香甜紫羅蘭

曹操沒有稱帝,關鍵是時機未到,但他一直都在努力的。之前有袁術稱帝,結果被其他諸侯討伐,最終戰死。

曹操在臨死前,已經以天子之名封自己為魏王,這個魏王是很重要的。曹操分分建國後,那麼曹操的冀州就變志了魏公國、曹操本人就變成了魏國公。魏國與漢變成了國與國的關係,曹操的魏國公與劉協的漢獻帝就不再是君臣關係,而是國分與皇帝的關係。

可是人的生死,不是由人自己能決定,就待時機快成熟的時候曹操病逝。所以才能讓曹丕當上皇帝。

當時朝中還是存在擁護曹魏的勢力存在,司馬昭雖然大權在握,但並不是當年的曹操,曹操迎漢獻帝時,上下都是曹操培養起來的一干勢力,而司馬家只曹魏集團中的一員,因為司馬家善於經營,再家司馬一氏成為曹魏集團中的喬楚,隨著日後勢力的不斷擴大,才將曹魏拉下皇帝的寶座

11樓:匿名使用者

稱帝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再說他們大權在握,稱不稱帝也是無關緊要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實際上上就是皇帝了 要那個虛名來做什麼 再者得了虛名不是更給吳蜀以口實

13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是漢臣,稱帝不好,而且曹操也不是慕虛名的人

司馬昭亦是如此

1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曹操小時候的理想是做個漢臣,也曾經發過誓不稱帝,老了也說過他只想當個齊桓公樣的人物。但是,說他不想稱帝那是不可能的。為何沒這麼做呢?

一方面違背小時候的理想,違背誓言。他內心可能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思想。另一方面,曹操的性格,是不在乎這個名的。

畢竟他已經等於皇帝的權利了。我主張把曹操看的高尚一點。還歷史上的曹操乙個正名。

15樓:

稱帝就要揹負千古罵名...篡位

新三國裡,劉備何時稱帝?曹操稱帝了嗎?

16樓:春風十里不如你耶

曹操沒有稱帝,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的。也是在《新三國》的第七十七集裡面。七十七集一開始就是曹丕稱帝的場景。

曹操雖然被追封魏武帝,但他生前一直只是漢丞相,魏王(有諸侯國號)。所以曹操的分封,都是被冠以漢政權官方名義的。曹軍被稱為魏軍,在公元216年(曹操領魏王)

三國裡面曹丕是第乙個稱帝的,時間是公元220年,都城是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擴充套件資料:

曹丕篡漢

曹丕當魏王后的祥瑞簡直不勝列舉:黃龍、鳳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獸,無奇不有,是自古以來最美好的。

誰知曹丕的答覆竟然是斷然拒絕,他下令道:「當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得到孔子的讚嘆,周公實際上已經行使了君主的職權,完成使命後還是歸還給成王,我的德行遠遠不如這兩位聖人,像許芝這些話,我怎麼敢聽呢?

這些話使我心裡害怕,手發抖,字都寫不成,意思表達不清,我要輔佐漢室治理天下,功成後交還政權,辭職還鄉。」

可是大臣們絲毫不理會曹丕的態度,曹丕越是「謙虛」,大臣們越是起勁地勸進,他們勸進的表章連篇累牘,多得數也數不清。東漢朝廷的**,魏國的**都參與到勸進的行列之中,勸進表章的措辭越來越肉麻。

不僅是大臣們不斷上勸進表,漢獻帝也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故十分「配合」地連下了三道禪位詔書,苦苦地懇請、哀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寶座。

但曹丕卻說:「聽到這個詔命,真嚇得我五內震驚,渾身發抖。我寧可跳東海自殺,也絕不敢接受漢朝的詔書。」

儘管曹丕的假戲作得如此逼真,但朝中的文武大臣還是心領神會,他們一邊上書,一邊在潁陰縣曲蠡(今許昌一帶)築起受禪臺。

經過九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大臣們數十次的上表勸進,漢獻帝前後四次下達禪位詔書,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號的漢獻帝劉協被迫將象徵皇位的璽綬詔冊冊奉交曹丕,宣布退位。

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階等人所上的「登壇受命表」上,批下了「可」字。第二天,曹丕登上了受禪臺,參加受禪大典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使者共數萬人。在完成典禮後,曹丕對群臣說: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17樓:

三國:曹丕於劉備先後稱帝,那為何孫權等了近十年內才稱帝呢?

18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到死還是丞相,劉備稱帝了,在221年

19樓:匿名使用者

77級劉備稱帝,曹操沒有.

20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生前沒稱帝,是死後兒子追封的。

21樓:vow鄧老師

沒人稱帝,曹丕廢獻帝後建立魏國,漢朝結束

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到底是為什麼?

22樓:默默要去北極

雖然他沒有稱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他跟皇帝沒什麼區別。

提到曹操這個人,很多人對他持褒獎不一的態度,有些人覺得他是乙個小人,也有人覺得他能有這樣的地位實屬不易。歷史上的他也掌握大權,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職位只是乙個丞相,始終沒有坐上帝王,這究竟是為何呢?曹操的政績無人可以詬病,但就是因為他是宦官後代,所以很多人並不看好他。

曹操的祖父其實是乙個宦官,因為沒有生養能力,所以在後來收養了乙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是曹操的父親。

小小年紀的曹操就擁有了過人的能力,在長大之後便發動了起義,再後來他又迅速掌握兵權,成為一方英雄。曹操和當時的所有英雄不太一樣,因為他沒有急著建立國家,而是繼續追隨漢獻帝,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也沒有坐上龍椅。最後還是託了兒子的富,才被追稱魏武帝。

那為何曹操不自己稱帝呢?因為他不想背上乙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乙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

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乙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乙個虛名。

對於他來說,不做皇帝也可以實現偉業,那為何還要這樣乙個虛名呢?

23樓:青春恍若浮兮

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是皇帝的待遇了,已有皇帝之實,卻無皇帝之名,所以說他不在乎了。

24樓:至尊寶和你約騷聊王者

可能是因為他的祖父是乙個宦官,他不被世人看好。此外他沒有稱帝是因為他不想被背上乙個遺臭萬年的罵名。

25樓:女生心事

因為曹操如果他自己登記為地的話,就會遭世人的唾罵。

26樓:追求成就美好

因為當時的時局當帝只會遭人唾罵,不當帝還能成為一代梟雄。

27樓:暮光夢緣

主要是因為他不是正統,所以如果稱帝的話會遺臭萬年。

28樓:30秒不

沒有稱帝呀,其實稱帝不稱帝對他無所謂的,畢竟已經掌握實權

29樓:做最好的

因為雖然曹操沒有稱帝,但是他卻擁有皇帝的權利,所以也就沒有再稱帝的需要了。

30樓:怎麼會生出了你

曹操他雖然沒有稱帝,但是魏國的權力牢牢的把控在他的手上。

31樓:麥苗在成長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發動的戰爭都是打著漢朝廷的名義,他不敢稱帝,不想揹負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32樓:

曹操到死也沒有稱帝,就是因為他沒有統一天下。

33樓:d**id聊科技

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的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不願意被孫權當作棋子。

其實當初孫權勸誡過想要曹操稱帝,但是當時的孫權其實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就是希望以此獲得曹操的新人以後,才能跟魏國和吳國和解。當初孫權為了把荊州拿回來,所以偷襲了關羽,當然也因此得罪了劉備,所以跟吳國和蜀國的聯盟關係也破裂了。當時的孫權很害怕劉備的報復,所以就需要拉攏曹操。

當然曹操也不是傻子,對於孫權的那一點小心思他早就看透了,所以如果這時候曹操稱帝的話,就會引起劉備的敵對,這樣一來,孫權的壓力就小了,但是曹操很可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像曹操這樣的人物自然是不願意變成對方的棋子的。

第二:曹操不願意成為罪人。

其實曹操一直都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現的,就算他一直有野心,也不敢明目張膽的表現出自己的私心。雖然當時的漢武帝已經是曹操的傀儡了,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曹操說了算。但是曹操對外都是宣稱是奉了天子的命令,這就可以看出來曹操是不敢直接造反的。

第三:有前車之鑑。

其實在三國時期想要稱帝很容易,而且也有很多人都想要做君王,但是當時的很多例子都是失敗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沒有很好的結局,不僅下場非常的慘烈,而且全部都是身敗名裂。比如袁術和孫堅就是前車之鑑,所以曹操不敢貿然行動。

34樓:匿名使用者

我說我是乙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如果他一旦衝擊了,就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為什麼曹操在最後始終沒有稱帝!?

35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曹操雖有此念,但他審時度勢,最終還是決定知難而退,適可而止,把代漢自立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證據則在《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據兩書,曹操成為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後,代漢自立的呼聲就開始高漲起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陳群、桓階、夏侯敦為代表的一些人拒絕勸進。

陳群、桓階認為,漢朝早已名存實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乙個子民都不屬於漢(尺土一民,皆非漢有〉,只剩下乙個虛名(唯有名號),取而代之有什麼不可以?夏侯敦則說,什麼是萬民之主?就是能夠為民除害眾望所歸的人。

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殿下就是這樣的人,應該盡快「應天順民」,有什麼猶豫的?曹操的回答是:

孔子說過,施行的是政事,就是從政(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確實眷顧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眾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

所以學術界一般都認為,曹操這話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幾個月,曹丕就逼漢禪位了。曹操的內心深處其實很矛盾。

要說曹操從來就沒想過要代漢自立,怕不是事實。說曹操沒有這個資格和條件,就更不是事實。但他終其一生確實沒有這樣做,確是事實。

原因何在呢?有障礙。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總結了四條,我歸納為十二個字:

不吉利,想報仇,難改口,不合算。具體說就是:

一,曹操年輕的時候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的話。這個觀念,晚年時可能還有。

二,曹操世受漢恩,報答之心是有的。

三,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絕無篡漢之意,總不能自食其言。

四,劉備和孫權一直把曹操看作對手和榜樣,一方面罵他漢賊,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點稱帝。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孫權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稱臣,說天命就在曹操這裡。對此,曹操的頭腦倒是很清醒。

他明白,只要自己稱帝,劉備、孫權他們馬上就會跟著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他不可能上這個當。再說了,曹操現在雖然不是皇帝,卻是「**」,劉備、孫權也只是「地方」。

如果三個人都稱帝,劉備、孫權他們就不是「地方」,而是「對方」了。這不划算。

在三國時,諸葛亮為什麼一直沒有選擇投奔曹操呢?

諸葛孔明跟隨劉備前,不出名,深居隱藏,不願出仕。跟隨劉備後,屢次痛擊曹操,聲名顯赫,以曹操一代奸雄 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敵人,孔明致死決不會投靠曹操。在這個心態裡面我們能想到這麼幾點 一是要遇明主,二是要尊重人才,三是禮賢下士,四是名正言順,五是價值觀世界觀相近。同時還要對自己言聽計從,避免了自己才能的...

三國趙雲為什麼沒有重用,三國趙雲為什麼一輩子沒有被重用呢?

應為張飛關羽都是劉備的兄弟 而趙雲是紅後來加進去的 趙雲在後面幾集不是業重用了麼 五虎上將中被封侯的只有關張二人,常常耍手段謀求他人地盤的劉備是深諳非我同族其心必異之道的。再者正史中評價趙雲文不及諸葛之輩,武甚至被懷疑還在李典樂進之下,所以沒有更出色的成就 雲別傳中記載,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當時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

原因1漢武帝北征匈奴,嚴重的消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人口,以至於經過百餘年仍未得到恢復。原因2漢武帝對草原分封分化,並用武將駐防的制度,一直實行,其實漢末丁原,董卓,韓遂,馬騰,公孫瓚,公孫康,就是這樣的外藩將領,令草原不能統一形成合力。原因3.漢末人口的消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期間諸侯征戰,軍閥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