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隊的軍銜及組成,中國古代軍隊的官銜是怎麼劃分的?

2022-01-29 03:55:22 字數 5075 閱讀 9208

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為府兵制,分三等,1200人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府下300人為團,50人為隊,10人為火。

宋朝時禁軍編制,50人為一隊,2隊為1都,5都為1指揮,5指揮為一軍,10軍為1廂。

明朝初衛所制編制,5000人為一指揮,滿千人為一千戶,百人為百戶,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後來又施行營伍制,按伍、什、隊、哨、總、營編制,但營伍設定及人數不固定。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

(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

(如張都監、魯提轄)

元朝成吉思汗時的衛隊叫“怯薛”,首長稱怯薛長。忽必烈時,成立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師的常備軍,每衛設都指揮使統領。

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旗下還有總旗、小旗。皇帝的親軍從十二衛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軍隊分為八旗與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綠營兵也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招募漢人組成的。管轄綠營兵的稱九門提督。

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清代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在地方臨時招募的兵卒稱為“勇”,其軍隊稱為“勇營”。曾國藩和李鴻章建立的湘軍和淮軍就是清**鎮壓起義軍的主要武裝。

zt的,不過基本都像現在打群架,拉人

2樓:冢冢園茵

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銜制度

中國古代軍隊的官銜是怎麼劃分的?

3樓:來自凱旋門無憂無慮的黑翅鳶

六翼的說法裡,為什麼都尉比校尉低?

4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官職是兼職制度,主要官職如下

最大:七省總理 擔任者:盧象升 洪承疇

職責,管理中原七省全部軍事力量,主要消滅農民軍級別:正二品尚書級

第二:五省總理 擔任者:盧象升 陳奇瑜職責:管理中原五省全部軍事力量,主要消滅農民軍級別:從二品侍郎級

督師 擔任者:袁崇煥 孫承宗 楊嗣昌職責:管理總督,相當於方面軍司令員,以薊遼督師為例,管理河北全省,遼西,魯北

級別,正一品內閣大學士級

總督:大軍區司令員,管理一個大分戰區,以宣大總督為例,管理冀北,山西大同 擔任者:譚綸 王崇古(以下略)

級別:從二品侍郎級

巡撫:省軍區司令員,管一個省或一片軍事要地級別:正三品都御使級

總兵:相當於軍長,帶幾萬軍隊,分為總鎮總兵,分錄總兵,協調總兵級別:正一品至四品不等

參將:旅長,鎮守一個要塞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不是軍銜,是軍職

6樓:六翼天使奈影

兵卒 門吏

武卒 伍長

什長 隊率

屯長 軍侯

軍司馬都尉 校尉

中郎將裨將軍

府丞 衛將軍

車騎將軍

驃騎將軍

大將軍大司馬

天下兵馬大都督

中國古代軍隊軍銜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秦漢時期,**的等級稱“石”。

...秦漢時期,軍隊除用甲冑外,還有赤黃色絮衣及紅色褲子。

從秦漢時期的軍隊編制來看,軍隊由兩大軍種組成,即陸軍和水軍。陸 軍又可分為步兵、車兵、騎兵等兵種。步兵則包括甲士步兵、強弩步兵、輕 裝步兵,前兩者又叫重灌步兵。

漢代的騎兵有輕騎兵與重騎兵之分。秦至漢 初,車兵為一獨立兵種,至西漢中期,逐漸被騎兵取代。水兵又稱“舟師” 或“樓船士”。

具體說來,陸軍中的步兵(文獻中又稱“材官”或“材士”)在秦漢時 期非常普遍,各郡國皆有,主要分佈在不產馬的內郡①。而騎兵則在秦代便已有之,到漢代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統治者為了對匈奴等善騎射的少 數民族作戰,特別重視騎兵建設,使騎兵建制迅速發展。

漢武帝時期還大規 模興建騎兵集團。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漢武帝建立了屯騎、步兵、 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七校尉,常駐京師,七校尉兵都統於原有的 中壘校尉,合稱八校尉。其中,屯騎、越騎、長水、胡騎則是專為組訓騎兵 而設立的。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漢武帝又從西北地區挑選出精於騎 射的“六郡良家子”和從軍戰死者的子孫(又稱“羽林孤兒”)組成羽林騎, 使騎兵得到大力發展。因此,當西漢大將軍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時,漢朝 能發騎兵 20 餘萬②,足見其規模之盛。車兵又稱為“車士”或“輕車士”,秦漢時它已發展為一個獨立兵種,並且具有不小規模。

匈奴侵犯西漢邊境時,漢文帝曾“發車千乘,十萬騎”③。車兵以乘為單位,一般每車有 3 人,其中 1 名馭手和 2 名武士,既可衝鋒陷陣對敵作戰,又可佈列陣壘以作防禦, 阻止敵人。漢武帝之後,因車兵自身的弱點,即受地形、氣候影響較大,不 夠靈活,加之匈奴和羌等善騎射、精騎術的周邊民族時常與漢發生戰爭等因 素,車兵作用減小,被迅速發展起來的騎兵所取代。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 秦漢時期的水兵建置也得到發展,水兵數量不斷增加,並廣泛用於戰爭。從 史料記載看,水兵多設於沿海地區及江河眾多的內郡,其規模巨大,人數以 萬計,船隻以千數①。僅江淮地區就有樓船兵 10 多萬人。

水兵種類較多,有樓船兵、戈船兵、下瀨兵和冒突兵等。水兵將領由**委任,有樓船將軍、下瀨將軍、戈船將軍等。 從秦漢軍隊的規模來看,平時與戰時有別,**和地方有異,駐紮和征戰不一。

秦朝和漢代均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據史籍記載,秦朝的** 禁衛軍有 5 萬人②;南北邊防兵計 80 萬人,其中西、北邊兵 30 萬,南方戍守部隊 50 萬③。地方兵的數量在史書中無明確記載,但有人估計有百萬之多。西漢時期的軍隊總數也無確切統計,據推算,大致也在 80 萬至 100 萬人 之間④。

秦漢時代軍隊數目如此之龐大,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人數眾多;也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出於內政外交的需要,組建龐大軍隊 鞏固自己的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抵禦異族的侵擾;還證明了當時經濟已 有較大發展,人丁興旺、兵源充足、有能力維持龐大的軍隊。到了東漢時期, 由於實行募兵,徵兵制度鬆馳,難以維持龐大的軍隊;也由於北方匈奴勢力 削弱,對東漢的威脅不大,統治者的憂患意識減小,有壓縮軍隊的客觀條件; 加之東漢實行高度**集權制,除國家擁有一定數量的**軍外,地方郡國 兵不多,只有戰時才臨時徵募兵士。因此,東漢的兵力遠不及西漢強盛。

秦漢時期的軍隊在作戰時的編制亦有具體規定。由於秦漢社會生產力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鐵兵器大量應用於戰場,軍隊人數眾多,戰爭規模巨大, 因此,戰爭期間雙方投入的兵力很多。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兵 30 萬北擊匈奴;漢高祖劉邦曾於公元前 200 年親率 32 萬人與匈奴作戰。

由此可 見當時的作戰規模。在作戰期間,秦漢軍隊的編制基本為部曲制。秦統一六 國之後,開始實行部曲制。

到了漢代,軍隊的戰時編制主要採用部曲制的形 式。秦漢時期的部曲制形式是,大將軍統轄 5 個部的兵力(一般統轄 2 至 3 個部),每個部由校尉(比二千石)和司馬(比千石)指揮:部下設曲,由 軍侯和千人(比六百石)指揮;曲下設屯,由屯長(比二百石)指揮;屯下 設隊,由隊率和隊史(比百石)指揮;再往下為什伍,由什長和伍長指揮。

即軍—部—曲—屯(官)—隊—什伍的編制。什伍是軍隊的最基本編制單位。 部曲的編員與作戰編員有較大差額,多者可達千餘人①。

秦漢時期的軍隊平時都各司其職,各守本分。**軍駐守京師和保衛皇 宮,地方軍分駐在各郡縣,由都尉、縣尉具體指揮,執行軍務,進行操練; 邊郡兵(屯兵)則在邊郡太守統帥下鎮守邊境,其組織編制與前述的戰時編 制相同,屬部曲編制。 秦漢的兵役制度在各個時期不盡相同,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 展有著密切的聯絡。

在 400 多年的時間裡,秦漢的兵役制度以徵兵制和募兵 製為主,並伴有謫戍制、刑徒兵制等其它形式。秦漢實行不同程度的郡縣制,秦時將全國分為 36 郡,漢代逐漸增加。其徵兵亦以郡縣為單位,國家對徵兵工作有具體規定,包括徵兵物件、年齡標 準、身體條件、服役期限等內容。

各郡縣的在籍男子都有義務服兵役,戰爭 時期國家還可隨時徵兵。秦和漢初主要採用徵兵制,而且兵役制與徭役制相 結合。按漢代規定,男子在 23 歲至 56 歲期間必須服兩年的兵役,第一年在 本郡內充當“正卒”,即在地方接受材官(步兵)、樓船(水兵)和騎士的 軍事訓練;第二年則在京師做衛士,或到邊境屯守戍衛做戍卒。

此外,這些 男子每年還要在本縣或外地服徭役 1 月,不願服役的可以錢代役,一般交錢300(或說一千)據有人估計,秦始皇時,當兵服役的人遠遠超過 200 萬,佔壯年男子的 1/3 以上。 到了漢武帝時期,除實行徵兵制外,也採用募兵制。所謂募兵,即以僱傭的形式招收募集兵員。

招募的士卒一般是自願的,經過一定的考選,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從漢武帝始至西漢末年,募兵已隨處可見。如漢代的京師禁 衛兵中便有一部分是募兵,邊境要地也常使用募兵屯戍。

此外,在征討少數 民族、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地方叛亂等非常時期,也都使用過募兵。反映了 當時土地私有制的深化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只靠徵兵制,已難以應付長 期的大規模的戰爭①。從光武帝至東漢末期,募兵制逐漸取代徵兵制。

漢代的應募者成份複雜,除編戶齊民之外,還有刑徒、家兵或軍中。這些募兵沒 有固定的服役期限,通常是戰爭結束後即被遣散,在服役期內能從國家那裡 領取到報酬(即“賞值”) 秦漢時期還採用謫戍製作為兵員的補充。所謂“謫戍制”是指國家將那 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如犯罪吏、贅婿、商人等用強制手段遣其戍邊的制度。

封 建國家以此辦法開闢兵源、擴充戍邊力量。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①。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 100 年),“發謫戍屯五原”②。

秦漢統治者為強化王權,維護自己的統治,都以嚴刑峻法治民。觸犯封建刑律的人有時因皇帝的“大赦”或“詔令”而免罪免刑,充任士兵,此乃 刑徒兵。這類兵士在西漢中期以後、特別是在東漢時期尤為眾多。

他們或從 事邊防工程和軍營的修建,或屯戍邊防,在戰爭期間也臨時被武裝起來參加 戰鬥以應急。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時,“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生, 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③。秦漢時期還使用少數民族當兵,這些士兵被稱為“夷兵”。

秦漢的兵役制度後來基本上被歷代王朝所沿襲

中國古代軍隊怎麼少見授予軍旗,榮譽標誌,軍

怎麼沒有bai啊?我國古代有持旗 du掌印 持節zhi 授鉞 賜名等多種dao方式內給予軍隊榮譽,持旗就是上級將 容帥旗交給軍隊掌管,比如在戰場時主帥將某將軍任命為指揮官,就將大帥旗交予此將軍 掌印或者掌虎符是上級給予將軍幾乎乙個地方軍隊甚至是乙個國家軍隊指揮權,這個倒是很常見 持節就是授予節杖,相...

中國古代的軍隊有盾牌嗎,中國古代戰爭中最常用的盾牌有多少種

古代戰爭中,尚沒有史料顯示有不用盾牌的正規軍隊。盾是一種極為古老的兵器,古稱 幹 很早就有成語 大動干戈 由此能看得出盾的古老和常見。其實想一想也能明白,如果有人拿刀砍你,拿弓箭射你,你本能的反應就是抓一塊板狀物體遮擋身體,而這樣做也確實最有效。盾牌可以有效減少 可以在心理上快速構建起己方陣型 想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萌芽於什麼時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萌芽於公元前21世紀 一說公元前22世紀 的奴隸社會的初期。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產生了以 靠天命觀指導戰爭 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處於萌芽時期的軍事思想,都是以征討 違天命者 弔民伐罪 敬天保民 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